曾经的你和现在的自己你喜欢哪一个?

 我来答
邓哥谈养生
2021-01-17 · 身体是我们所有成本!成本不能丢健康不能弃
邓哥谈养生
采纳数:60 获赞数:339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讨厌,百度词条给出的是指令人烦恼、惹人心烦、稍有厌恶。而他的对象包括的很多,比如一个人,一个物品。那为什么讨厌呢,其实是因为这个东西的某些性质与你所具有的性质相冲突,所以会引发你情绪的变化。比如说你很喜欢干净,那么你便不喜欢和邋遢的人在一起相处,不喜欢去街边小摊吃东西,因为他们不符合你的性质。

明白这点,咱们再回到题目,自己讨厌的样子。在拿我个人举例,我拿我自己做一次客观的分析,你可能通过发现的转变经历会有所启发。我曾经很爱笑,就是各种场合傻笑,而且丝毫不顾别人的感受,而且喜欢捣乱班级秩序,经常和老师顶撞。

这便是我的性质,那么我的对立属性,我讨厌什么呢,就是循规蹈矩的人,讨厌规则,讨厌死板的人。这便是我的情况。你要知道自己严重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性质,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说如果我的性格真的向别人所说的那么不堪,我自己难道就真的喜欢这样我自己吗?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那么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对于我而言,我给自己的定位是阳光,热心肠,稍微爱玩一点开朗的一个人。所以这就产生了偏差。

这是第一点。而之后呢,当你犯下错误时总是由于你这种性格的对立面,也就是所谓的缺陷所造成的,人们便会疯狂职责你这个错误。一次还好,但时间长了你也会慢慢动摇这样的自己是否合群,是否应该改变。于是慢慢的我开始做一个和以前行为不同的人,开始慢慢安静下来,遵守秩序,而这样也就慢慢过渡为自己原先讨厌的人。

总结一下,便是别人对自己的偏见加上自己不够强大到可以忽视这种偏见使得你做出改变。

我们没有权利是否指责别人为什么对自己不能温柔点,因为可能我们在人群中也可能不会做到换位思考,同样也会对别人产生偏见。但总的来说,这便是成长的经历,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的经历。

边缘心情88
高能答主

2020-12-20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090
采纳率:46%
帮助的人:242万
展开全部
我们每个人生命早期形成的自我性格特点、自我人格面貌等,并不是从虚空中来的,而是通过把童年时父母等身边重要亲人对我们的看法持续“自我内化”的结果。比如父母常常对年幼的你表示失望,你也就会对自己表示失望,觉得自己没出息,不受人欢迎、不值得被人爱;父母觉得你必须乖乖听话才是好孩子,你就会把听话讨好、努力满足父母期望、使劲追求完美主义等等定义为好的自我,而把其他不受父母待见的真实特性,定义为坏的自我,并深深压抑进内在无意识深井。

从此你就会以这个伪装的、分裂的、被他人定义的所谓“好的自我面目”“好的自我性格”示人,而不停扭曲和埋葬自己的真实特性。这就是一个人源于早期生活经历基础上构建的自我人生脚本(性格)。

问题是,随着岁月更迭、世事变幻、年龄成长,童年早期形成的适应性性格特点可能早已过时、失去作用了,但我们却根本意识不到,仍然会非常顽固地抱持这种性格特点(比如习惯性与人疏离、很难信任他人、习惯性讨好他人等),继续跟人进行人际互动,并持续自我循环、自我验证着自己性格模式的绝对正确性,直到走到人生尽头。

加藤谛三先生在《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这本书快结尾时写道,“我们在小时候如果从亲密的人身上得到两种肯定,就能得到最初的信任感。这两种肯定,一种是即使自己没有能耐、无法完成父母的期待也能被坦然接受,另一种是即使自己和父母持有不同的观点也能被坦然接受。否则,我们只能得到最初的不安。”在这里作者说的是,睿智开明的父母都能够在思想和行为两种层面上,接受孩子是独立于自己的真实个体,接受孩子的本然存在,从而为孩子呵护和营造起内在的安全感与和谐感,鼓励他自由自在成长。

但是很遗憾实际生活中,不少父母则有意无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物质自我或私有财产,甚至干脆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各种情绪欲求发泄、人生希望寄托的工具,肆意控制孩子、指责孩子、羞辱孩子、甚至谩骂殴打孩子等等。这类父母对孩子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乖乖听话”,他们养孩子完全是打着爱的旗号,肆意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各种心理需求、填补自己的心灵空虚和生活虚妄;而不是考虑到孩子的精神发育、心理成长与健康性格的形成。他们眼里的孩子不是真实本然的孩子,而是“自己认为必须是这样实施改造的孩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屿ing
2021-01-24 · TA获得超过18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0万
展开全部

我们每个人生命早期形成的自我性格特点、自我人格面貌等,并不是从虚空中来的,而是通过把童年时父母等身边重要亲人对我们的看法持续“自我内化”的结果。比如父母常常对年幼的你表示失望,你也就会对自己表示失望,觉得自己没出息,不受人欢迎、不值得被人爱;父母觉得你必须乖乖听话才是好孩子,你就会把听话讨好、努力满足父母期望、使劲追求完美主义等等定义为好的自我,而把其他不受父母待见的真实特性,定义为坏的自我,并深深压抑进内在无意识深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布珉瑶A6
2021-02-12 · TA获得超过264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1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0.6万
展开全部
我既喜欢曾经的我,又喜欢现在的我。
年轻时的我充满激情,对各种新鲜事物满怀兴趣,都想去学习,都想去尝试,无论能不能成功,也不会退缩,失败了不后悔,也无所谓,毕竟能学到一些东西,还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体会和经历。
1980年代初,吉它还刚刚在中国兴起,我就买了一把36元的“红棉”吉它。因为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音乐培训,我也一样。
业余时间开始了自学音乐知识和弹吉它的过程,当时,弹唱吉它的资料非常稀少,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如获至宝。吉它的曲谱大部分都是国外进来的,基本都是五线谱,我也就学认了五线谱。练习了很多的古典吉它名曲,还有当时的流行歌曲,弹得还像模像样。
我记得当时只要听到一首歌曲,没有曲谱,我慢慢拨弄还可以弹得出来,为此我还挺高兴的。在读书时和工作后,我还曾抱着吉它上台表演,也是对我的爱好的一点点奖励吧!
现在我已到了做爷爷的年龄,变得成熟稳重,做事说话不急不躁。对各种新奇的事物见怪不怪,有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可以了解或掌握,没兴趣的就不会花时间去关心了。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也符合我现在的年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j13621735924
2021-02-08 · TA获得超过200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5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活在当下,那么现在和以前甚至未来都喜欢,反之,如总怀念过去,总幻想未来,则过去和未来的自己,都是一种虚幻的假象,都是一种虚假的喜欢。
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要么是回不去,要么是等不来,连信乐团都只能一个劲地唱:我们的拥抱回不去了,我们的梦想回不去了,我们的眼泪回不去了,我们的承诺回不去了,我们的家园回不去了,我们的一切都回不去了,就像我们去体验童年,体验体验,能把握的只有现在,而只要认真,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诞生!
体验童年(汪汪)
可能我曾真有过童年
虽然现只剩下疲倦的身板
它用一点点血色
遮住我明亮的视线
比如我想昔日的天真
就看看街上的孩子
举着成熟蹦跳的影子
当视线模糊的时候
天空中的风开始走动
变幻芬芳的树林
如果也有流浪的白云
是否会凝望草原的羊群
滴下蓝天的泪水
滋润嬉闹的友情
而太阳总是难以为情
显然我没有过真正的童年
一网收尽的只是贫血的悲哀
体验体验
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55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