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安史之乱经过
1.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2.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3.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4.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5.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6.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7.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8.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1.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国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2.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3.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4.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5.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6.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7.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8.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河东、平卢和范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将大量兵力用于拓边、内地兵力空虚之机在范阳起兵叛乱,叛军南下连陷洛阳、潼关等战略要地,并成功占领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宰相杨国忠等出逃,在宿营马嵬坡时士兵哗变,杨国忠父子被军士乱刀砍死,同时兵变将士们强烈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命宦官高力士将贵妃缢死。此后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兵分两路逃亡,其中玄宗带着老弱残军逃往四川,而太子则率领精兵强将去往灵武,后太子在各方势力的拥护下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父亲李隆基为太上皇,在位三十八的玄宗就此失去皇位。
唐肃宗即位后开始着手平叛,他任命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镇压叛军,虽然唐军初期时作战不利,但郭子仪和李光弼上任后在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叛军由于不得人心而连连受挫,同时内部也矛盾重重,甚至是父子之间也相斗相杀: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 也是被儿子史朝义杀死。而史思明也是靠杀害安庆绪而夺得大燕皇位的。唐军在军事上不断取胜,最后终于反攻叛军、收复失地,唐军注重联络少数民族政权,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成功收复洛阳、长安,然而唐军也并非百战百胜,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挫折导致平叛的日期大大延迟。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朝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叛军首领安庆绪所据守的邺郡,后唐军增至六十万,眼看胜利在望!可是此时叛军大将史思明派出十三万援军救援安庆绪,唐军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唐肃宗见郭子仪和李光弼资历平分秋色,没有设定主帅),却派了一个不懂军事的太监鱼朝恩为监军,节制九位节度使,唐军处于被动局面,在史思明和安庆绪的两面夹击之下终于全线崩溃,唐军被迫退守河阳等地。唐朝就此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平叛机会,但叛军内部也出现了内讧——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
公元762年,此时的大燕皇帝为史朝义,但大燕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部将们或死或降,唐朝的各路官军共讨史朝义,史朝义在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绝境下在树林里自杀,延续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这里值得一提,虽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但不表示唐朝真正取得了胜利,朝廷为了奖励那些作战有功的将领们,不得不授给他们职位和权力,使得中央集权大大弱化;很多已被朝廷封为节度使的人,继续经营自己的领地,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那些投降唐朝的安史降将们,表面上臣服朝廷实际上仍然割据一方,不服朝廷的管制,后期时也一度和唐朝中央发生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仍然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削藩取得了一定成效(名义上迫使全国藩镇上表臣服),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藩镇之祸,唐朝最终也是亡于节度使朱温(后梁太祖)之手。
本人花费不少笔墨,求楼主采纳!
唐肃宗即位后开始着手平叛,他任命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镇压叛军,虽然唐军初期时作战不利,但郭子仪和李光弼上任后在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叛军由于不得人心而连连受挫,同时内部也矛盾重重,甚至是父子之间也相斗相杀: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 也是被儿子史朝义杀死。而史思明也是靠杀害安庆绪而夺得大燕皇位的。唐军在军事上不断取胜,最后终于反攻叛军、收复失地,唐军注重联络少数民族政权,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成功收复洛阳、长安,然而唐军也并非百战百胜,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挫折导致平叛的日期大大延迟。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朝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叛军首领安庆绪所据守的邺郡,后唐军增至六十万,眼看胜利在望!可是此时叛军大将史思明派出十三万援军救援安庆绪,唐军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唐肃宗见郭子仪和李光弼资历平分秋色,没有设定主帅),却派了一个不懂军事的太监鱼朝恩为监军,节制九位节度使,唐军处于被动局面,在史思明和安庆绪的两面夹击之下终于全线崩溃,唐军被迫退守河阳等地。唐朝就此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平叛机会,但叛军内部也出现了内讧——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
公元762年,此时的大燕皇帝为史朝义,但大燕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部将们或死或降,唐朝的各路官军共讨史朝义,史朝义在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绝境下在树林里自杀,延续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这里值得一提,虽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但不表示唐朝真正取得了胜利,朝廷为了奖励那些作战有功的将领们,不得不授给他们职位和权力,使得中央集权大大弱化;很多已被朝廷封为节度使的人,继续经营自己的领地,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那些投降唐朝的安史降将们,表面上臣服朝廷实际上仍然割据一方,不服朝廷的管制,后期时也一度和唐朝中央发生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仍然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削藩取得了一定成效(名义上迫使全国藩镇上表臣服),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藩镇之祸,唐朝最终也是亡于节度使朱温(后梁太祖)之手。
本人花费不少笔墨,求楼主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