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的泰山——读李白《泰山吟》
展开全部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到泰山,诗圣杜甫的《望岳》便会脱口而出。这后两句把登高后纵目远眺,视觉与心理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每每登高,必默诵抒情一番。这首诗被誉为歌咏东岳泰山的绝唱,雕刻在泰山之巅的崖壁上。
诗仙李白也喜欢登高,也登过泰山。
诗仙曾与山东名士孔巢父等6人隐居泰山东南徂徕山下的竹溪——时称“竹溪六逸”,吟诗弄琴,纵酒酣歌,好不逍遥自在。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暮春四月,李白踏青登泰山,写下《泰山吟》组诗六首,全诗用典、冷僻词汇颇多,不如诗圣的那么通俗易懂,耳熟能详,却也极具李白特色,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大气磅礴,想象出奇,极尽夸张,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当年读李白的《蜀道难》,惊叹这样的诗绝非常人所能为,称其为谪仙人——下凡的仙人。
而泰山,自古即以神山、圣山名闻于世,尊为五岳之首,历代雄才伟略的帝王莫不倾举国之力来此举办封禅大典,昭示奉天承运,扬威四海,震服万邦,祈福国泰民安。
仙人游仙山,果真不一般。这组《泰山吟》中,借助泰山亦真亦幻的天然美景,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实虚穿越,为我们描摹了一场场与神仙际会的故事。满溢的仙气引领我们不知不觉入景。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
沉浸于仙境之际,又跟随作者惘然:“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明星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彼时,李白已42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受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李白也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早年间西进长安,敬拜显贵,本觉得一身才气定会有用武之地,不曾想,未能得青眼相加。
此后十几年,看似由入世转而出世,纵酒放歌,寄情山水,潇潇洒洒,逍遥自在,然建功立业的士子情怀始终萦绕于心,从未离去。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甘放弃而希望却越来越渺茫。李白用他那天赐的才情,把抑郁、彷徨、苦闷、无奈的心情,潜藏于他无数或激昂或迷离、或壮美或奇幻的诗篇中。
于泰山之巅,见雄奇瑰丽之美景,疑临仙境,更是欲罢不能,直抒胸臆,连幻六首。酣畅淋漓之后,更是怅然若失——梦想终究照不进现实。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又怎样呢?
说来也巧,就在这年秋天(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得玄宗诏书,召他入京任待诏翰林。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怀揣凌云壮志进京赴任。
从此后就一展宏图,平步青云了?
果真如此,李白也就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狂放不羁的李白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愿安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待诏翰林当得不开心,恳求还山,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又开始他看似游仙问道的隐居生活。
一年后的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决定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下作别“东鲁诸公”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境回顾自己三年仕途的浮浮沉沉,看似有求仙访道的遁世思想,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终究是意难平。
然则,这都是皇帝昏庸、小人当道造成的吗?
想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前半生算得上一代明君,不但有过人的胆识也具识才的慧眼,求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即便是李白恃才傲物,嗜酒如命,逢酒必醉,大不敬,也没有责罚,最后还“赐金放还”,让其体体面面把家还。
艺术才华与济世之才终究是两种不同的“才”。
有没有觉得,有些人的命真是太好太好,对于李白“打酱油”般的入仕片断,更感觉像是成全他也有达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他本是属于诗词歌赋的,属于壮美山河的,属于“清酒斗十千”的,如若不是体验了一把“事权贵”,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便也少了几分天地正气。
喜欢李白诗中流淌的狂放,也发自心底喜欢李白这种大男孩爽直的真性情。然而,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希望成就一番伟业的“有志青年”(彼时他已是不惑之年,不青了),无疑这是要不得的。更不要说他沉溺于酒,与玄宗后期耽缅于色又有何异?
所谓的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或许还是认不清自己吧。
【文字之光专题】 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 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 韩涵微语 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诗仙李白也喜欢登高,也登过泰山。
诗仙曾与山东名士孔巢父等6人隐居泰山东南徂徕山下的竹溪——时称“竹溪六逸”,吟诗弄琴,纵酒酣歌,好不逍遥自在。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暮春四月,李白踏青登泰山,写下《泰山吟》组诗六首,全诗用典、冷僻词汇颇多,不如诗圣的那么通俗易懂,耳熟能详,却也极具李白特色,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大气磅礴,想象出奇,极尽夸张,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当年读李白的《蜀道难》,惊叹这样的诗绝非常人所能为,称其为谪仙人——下凡的仙人。
而泰山,自古即以神山、圣山名闻于世,尊为五岳之首,历代雄才伟略的帝王莫不倾举国之力来此举办封禅大典,昭示奉天承运,扬威四海,震服万邦,祈福国泰民安。
仙人游仙山,果真不一般。这组《泰山吟》中,借助泰山亦真亦幻的天然美景,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实虚穿越,为我们描摹了一场场与神仙际会的故事。满溢的仙气引领我们不知不觉入景。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
沉浸于仙境之际,又跟随作者惘然:“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明星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彼时,李白已42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受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李白也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早年间西进长安,敬拜显贵,本觉得一身才气定会有用武之地,不曾想,未能得青眼相加。
此后十几年,看似由入世转而出世,纵酒放歌,寄情山水,潇潇洒洒,逍遥自在,然建功立业的士子情怀始终萦绕于心,从未离去。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甘放弃而希望却越来越渺茫。李白用他那天赐的才情,把抑郁、彷徨、苦闷、无奈的心情,潜藏于他无数或激昂或迷离、或壮美或奇幻的诗篇中。
于泰山之巅,见雄奇瑰丽之美景,疑临仙境,更是欲罢不能,直抒胸臆,连幻六首。酣畅淋漓之后,更是怅然若失——梦想终究照不进现实。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又怎样呢?
说来也巧,就在这年秋天(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终得玄宗诏书,召他入京任待诏翰林。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怀揣凌云壮志进京赴任。
从此后就一展宏图,平步青云了?
果真如此,李白也就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狂放不羁的李白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愿安于摧眉折腰事权贵,待诏翰林当得不开心,恳求还山,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又开始他看似游仙问道的隐居生活。
一年后的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决定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下作别“东鲁诸公”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境回顾自己三年仕途的浮浮沉沉,看似有求仙访道的遁世思想,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终究是意难平。
然则,这都是皇帝昏庸、小人当道造成的吗?
想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前半生算得上一代明君,不但有过人的胆识也具识才的慧眼,求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即便是李白恃才傲物,嗜酒如命,逢酒必醉,大不敬,也没有责罚,最后还“赐金放还”,让其体体面面把家还。
艺术才华与济世之才终究是两种不同的“才”。
有没有觉得,有些人的命真是太好太好,对于李白“打酱油”般的入仕片断,更感觉像是成全他也有达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他本是属于诗词歌赋的,属于壮美山河的,属于“清酒斗十千”的,如若不是体验了一把“事权贵”,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便也少了几分天地正气。
喜欢李白诗中流淌的狂放,也发自心底喜欢李白这种大男孩爽直的真性情。然而,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希望成就一番伟业的“有志青年”(彼时他已是不惑之年,不青了),无疑这是要不得的。更不要说他沉溺于酒,与玄宗后期耽缅于色又有何异?
所谓的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或许还是认不清自己吧。
【文字之光专题】 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 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 韩涵微语 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