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有什么样的读后感呢?
每次重温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们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由此也生发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作者少年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我们是多么相像。在成长的道路上,美丽的风景、快乐的游戏会使我们感到身心愉悦。但生活中不美好的一面也希望我们能像幼年的作者一样,理智地去对待,批判地去继承。
又例如,走进《五猖会》中的迎神赛会,我们会看到可爱的孩子们买上一个“吹都都”,会美滋滋地吹上两三天,那种享受快乐的样子令人艳羡。但是也有不和谐的一面,本来兴高采烈地准备出发看赛会,却被父亲告知要先背会一字不懂的《鉴略》,这是何其的无奈。但是面对父亲的不理解,“我”并没有怨言,仍然感受到了父亲严厉的慈爱。
鲁迅先生向我们展现此文的目的,只是借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阂,同时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落后。他说出了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让我们想到了现在的家长们固然在教育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却难以克制。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总是喜欢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背诵一些大人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古诗文,报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辅导班。其实,家长们在全面培养我们的时候,应以我们的兴趣为主,而不是自作主张,逼迫我们去学,这样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各篇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借助对往事温馨的回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透过这些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我们感受到尽管幼年的鲁迅先生也被各种礼仪规矩压迫限制着,但他仍愿意记住生活中难得的美好和温情。
正是这种美好的记忆让他在“绝望的现实”中还能够热爱生命、善待生命,进而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人,塑造中华民族魂。让我们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带着心中的美好,在我们这个幸福安康的时代,培养更优秀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