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到底好不好看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看完《我的姐姐》(以下简称《姐姐》)有一周了,也看了不少大家的评价,对于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虽然处于两极分化,但优缺点的共通性却出奇的一致,就是整部作品结尾处理的争议。
如果你还没看过《姐姐》的话,我可以给你一句话先大致概括个故事梗概因为很贴近社会现实,就是父母意外车祸身亡作为家里还在上学的姐姐安然(张子枫 饰)有没有义务去照顾还在读幼儿园的弟弟(金遥源 饰)。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切给了车祸现场,接下来各自推搡着不肯抚养弟弟,全程都很压抑,而比压抑更压抑的是除了电影里的角色以外,身处银幕外的你似乎更加矛盾和取舍。
观众讨论最多也最不能买账的是结尾的处理,姐姐终究在面对一张寄养家庭带来的从此不再与弟弟见面的协议面前舍弃了未来的万种可能性和女性独立生活的自由感,把弟弟还是接走了。
虽然我知道为了过审,结尾一定会呼吁亲情血浓于水大于任何一种对立的可能性,但对这个结尾始终还是喜欢不起来,说白了就是选择抚养和不抚养明显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社会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定义越是清晰明了越是说明了之间的某种顽疾,比如姐姐在照顾弟弟和自己的人生当中只要选择后者就会被带上“自私”的镣铐,凭什么?
是谁在助“重男轻女”为虐?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安然说得“他们当初选择生得时候没有问过我意见,现在为什么非要我来养”,当初安然的父母为了想生二胎想要个弟弟强行让安然假扮腿瘸有残疾,从来没有给安然做过她喜欢吃的饭菜,以至于她才想要考取好成绩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大城市发展。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不是姐姐照顾弟弟而是哥哥照顾妹妹呢,也许大家都会说哥哥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却鲜有人会说照顾妹妹这件事是天经地义是责任使然。
这就是男女有别的第一道枷锁,甚至这种畸形的观念已经延续了上下几千年,包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你仍不敢说在这种存在即不合理的观念正在被替代。
在剧中和姐姐安然这条线完美印证的就是演员朱媛媛饰演的“姑妈”这个角色,自己在家里要承担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丈夫还要忙于生计在出事以后还想着接济照顾弟弟,而另一边的舅舅,天天混迹于赌桌却是理所当然情有可原的,就因为一句:传承、付出,它是一个浓浓的亲情。
就可以抵消一切男女不平等的羁绊了吗?
如果这个年纪的安然不抗争也许就是十几年后的“姑妈”,生活焦头烂额也不敢哭出声,不停地要为家里人“擦屁股”,也许没有抚养弟弟责任的安然也能活成《安家》里不需要给老家弟弟买房寄钱的房似锦,也能活成在大城市光鲜亮丽不用顾忌老家还有个啃老的弟弟和重男轻女的父母的樊胜美,但,也许,现在会在你肚子痛了给你泡红糖水的弟弟也会在将来某个不争气的时候撂下一句“我只有你了”的亲情绑架,谁知道呢?
既然都没有人知道,结尾怎么会让一个曾经铁血说着“照顾他我的人生就完了”的安然在最后还是妥协了,我猜也许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对这个角色对大众对所有姐姐甚至对所有女性公不公平。
也正因为这样,电影中途屡次被导演的“野心”所抽离,虽然真的很喜欢导演的选材,但也无奈很多人性问题的考验根本无法在镜头下一一被推敲。
而对于这个开放性结局来说,编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
姐姐在不拒绝爱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走自己的道路。至于怎么选,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支持,而不是一种支配。
但很可惜,我并没有看到支持,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法律的保护,没有伴侣的帮助,面对签字我明明看到了她的压抑和不甘,比起“姑妈”那一辈人,至少姐姐签字与不签都是自己的选择,签字是因为爱不签也有同等的法律保障,比起上一代女性一辈子的隐忍和奉献来比已经幸福良多。
最后,比起电影讨论度更高的“重男轻女”我还是更看重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评价,所有的女性首先应该是我们自己然后才是某某的妻子、母亲和其他的称谓,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聊起女性只有“无私、妥协、隐忍”那是错的,同样如果只是“坚强、勇敢、独立”那也一定是有问题的,女性就应该是女性本身,没有定义、多元、接纳,更不该有“妻子、妈妈、女儿、姐姐”的标签才对。
如果你还没看过《姐姐》的话,我可以给你一句话先大致概括个故事梗概因为很贴近社会现实,就是父母意外车祸身亡作为家里还在上学的姐姐安然(张子枫 饰)有没有义务去照顾还在读幼儿园的弟弟(金遥源 饰)。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切给了车祸现场,接下来各自推搡着不肯抚养弟弟,全程都很压抑,而比压抑更压抑的是除了电影里的角色以外,身处银幕外的你似乎更加矛盾和取舍。
观众讨论最多也最不能买账的是结尾的处理,姐姐终究在面对一张寄养家庭带来的从此不再与弟弟见面的协议面前舍弃了未来的万种可能性和女性独立生活的自由感,把弟弟还是接走了。
虽然我知道为了过审,结尾一定会呼吁亲情血浓于水大于任何一种对立的可能性,但对这个结尾始终还是喜欢不起来,说白了就是选择抚养和不抚养明显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社会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定义越是清晰明了越是说明了之间的某种顽疾,比如姐姐在照顾弟弟和自己的人生当中只要选择后者就会被带上“自私”的镣铐,凭什么?
是谁在助“重男轻女”为虐?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安然说得“他们当初选择生得时候没有问过我意见,现在为什么非要我来养”,当初安然的父母为了想生二胎想要个弟弟强行让安然假扮腿瘸有残疾,从来没有给安然做过她喜欢吃的饭菜,以至于她才想要考取好成绩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大城市发展。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不是姐姐照顾弟弟而是哥哥照顾妹妹呢,也许大家都会说哥哥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却鲜有人会说照顾妹妹这件事是天经地义是责任使然。
这就是男女有别的第一道枷锁,甚至这种畸形的观念已经延续了上下几千年,包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你仍不敢说在这种存在即不合理的观念正在被替代。
在剧中和姐姐安然这条线完美印证的就是演员朱媛媛饰演的“姑妈”这个角色,自己在家里要承担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丈夫还要忙于生计在出事以后还想着接济照顾弟弟,而另一边的舅舅,天天混迹于赌桌却是理所当然情有可原的,就因为一句:传承、付出,它是一个浓浓的亲情。
就可以抵消一切男女不平等的羁绊了吗?
如果这个年纪的安然不抗争也许就是十几年后的“姑妈”,生活焦头烂额也不敢哭出声,不停地要为家里人“擦屁股”,也许没有抚养弟弟责任的安然也能活成《安家》里不需要给老家弟弟买房寄钱的房似锦,也能活成在大城市光鲜亮丽不用顾忌老家还有个啃老的弟弟和重男轻女的父母的樊胜美,但,也许,现在会在你肚子痛了给你泡红糖水的弟弟也会在将来某个不争气的时候撂下一句“我只有你了”的亲情绑架,谁知道呢?
既然都没有人知道,结尾怎么会让一个曾经铁血说着“照顾他我的人生就完了”的安然在最后还是妥协了,我猜也许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对这个角色对大众对所有姐姐甚至对所有女性公不公平。
也正因为这样,电影中途屡次被导演的“野心”所抽离,虽然真的很喜欢导演的选材,但也无奈很多人性问题的考验根本无法在镜头下一一被推敲。
而对于这个开放性结局来说,编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
姐姐在不拒绝爱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走自己的道路。至于怎么选,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支持,而不是一种支配。
但很可惜,我并没有看到支持,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法律的保护,没有伴侣的帮助,面对签字我明明看到了她的压抑和不甘,比起“姑妈”那一辈人,至少姐姐签字与不签都是自己的选择,签字是因为爱不签也有同等的法律保障,比起上一代女性一辈子的隐忍和奉献来比已经幸福良多。
最后,比起电影讨论度更高的“重男轻女”我还是更看重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评价,所有的女性首先应该是我们自己然后才是某某的妻子、母亲和其他的称谓,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聊起女性只有“无私、妥协、隐忍”那是错的,同样如果只是“坚强、勇敢、独立”那也一定是有问题的,女性就应该是女性本身,没有定义、多元、接纳,更不该有“妻子、妈妈、女儿、姐姐”的标签才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