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和“韦编”有什么关系,古代图书是什么样子的?

 我来答
一只傻医学生
2022-04-09 · TA获得超过17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万
展开全部

         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孔子晚年研究起了《周易》,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说孔子因为翻阅《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韦编”断了三次。“韦编”具体是什么东西?怎么翻书多了,“韦编”就断了?这还要从中国早期的图书说起。 我们知道,中国的造纸术到汉代才发明。在这之前,中国人虽然早就创造了文字,但是传播起来并不方便。开始,人们将文字写在甲骨、石头、金属上,这样的文字载体作为保存资料的性质,还勉强凑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携带都相当困难。这些东西也很难称得上是图书。

       大概从周代起,人们开始用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这种载体使阅读方便了很多,而且竹片的形状可以削得比较规则,连在一起之后还可以卷起来,看上去也像个书的样子了。因此中国最早称得上图书的便是这种竹简图书。 竹简图书是将竹子劈成一片一片之后连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便成“册”。“册”是个象形字,表示竹片穿起来的样子,同时,也称作“编”或者“篇”。其中,用丝绳将“简”编起来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好的图书,再卷起来便成为一卷。文章长了,则可以多分几卷。至今,卷、篇、册这些说法还是形容图书的量词。

        而现在许多与书有关的字都有竹字头,比如书籍的“籍”,户口簿的“簿”等。 这种竹简图书的容量非常小。一般而言,一片简上都只能竖写一行字,一卷竹简正反两面写,也就几百字。因此这种图书虽然比骨头、石头方便些,但还是笨重得很。据说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后,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简文书。西汉时的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奏章,用了将近3000枚竹简,只好找人吃力地抬进宫去。

        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听起来挺吓人,实际上现代的许多喜欢阅读的人可能就已经做到了。 知识链接 汗青 因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可能大部分人都大致知道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汗青为何用来代指史册呢?这其实与古人制作用来写字的竹简的过程有关。 古人在制作竹简时,首先选择上等的青竹,称其为“青”。在将青竹削成长方形的竹片之后,要用火烘烤这些青竹。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干燥的竹片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虫蛀。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会被烤得冒出水珠,看上去就像出汗一样。因此人们称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作“汗青”。后来,“汗青”这道制造竹简的工序成了竹简的代称,又因为竹简是用来作为书册之用,“汗青”就进一步被用来指代书册、史册了,并因为平仄、押韵等需要多见于诗词中。

小长学姐
2022-04-09 · TA获得超过57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69%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再往前一点的朝代都是使用竹简来制作书籍的。古代的书籍都是用一些纸张编制而成的,古代书籍的手感不是特别好,还会有一些扎手的感觉,里面的图画绘制也不是特别的精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扑苒悠水身03
2022-04-09 · TA获得超过114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2万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以绘本为主,一般用图片来记录,古代的图书都是绘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