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父母"三观不合"怎么办?
展开全部
1
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
我们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千难万险,只不过,我们希望至少家可以成为抵御千难万险的避风港,在身处凄凉时给予我们温暖,在颓败不堪时给予我们支撑。
然而,不幸的是,这个让我们赖以依存的避风港,竟成为了磨难的起源地,逼得我们在无情现实的打压下,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是来自于家庭中的“三观不合”。
“三观不合”近来很火。一提到这个词,许多人都能够描绘出一部心酸的血泪史。
比如夫妻三观不合,导致离婚。朋友三观不合,导致形同陌路。
而与父母三观不合,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了。被忽视的,恰恰产生了最严重的后果。
2
三观不合之“你努力是应该的”
这是我初中时,与父母三观不和的故事。
“爸妈,我回来了,这次我考的不错哦!”刚进家门,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与父母分享这份喜悦。
爸爸闻声赶来,接过我的成绩单。看成绩单时,他的表情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之后淡淡地对我说了一句:“嗯,这次考的还可以,不过不要骄傲,下次继续努力。”
本想得到强烈夸奖的我恍然间有些失望,所以又补充了几句“卖惨”的话:“为了这次考试,这半个月我都没有好好休息过,累了困了就开始一杯一杯地灌咖啡。我这么拼,您是不是应该奖励我?”
“我们把你养这么大,你用好成绩回报我们,不是应该的吗?还要什么奖励?”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顿时噎得我无话可反驳。
我没再出声,但是心里一直在想:“我们用努力换来的成绩报答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父母是不是也应该回报给我们一份奖励呢?”
我们想要的奖励只不过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辛苦了”的贴心关怀,一个大大的肯定。
即便是在亲子关系中,被爱与关怀,索取与回报,也应该是相互的,一方任意地索取与克扣,势必会导致另一方内心的不平衡。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与父母的地位一直不对等,父母对我们的对错妄加评断,而我们对于父母的对错却只能闭口不言。我们想要的与父母想给的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在不同的频率上所引发的误解,矛盾,冲突的本质其实都是“三观不合”。
3
三观不合之“你还小,用不着性教育”
这是一个9岁女孩与父母三观不合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朋友告诉我的。
朋友的侄女今年才9岁,有一天小女孩写完作业后突然凑到妈妈旁边,悄悄地对她说:“妈妈,我想跟你说一件事,堂哥来咱们家玩的时候,总爱摸我,听学校里老师讲过,身体有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碰的,堂哥不是好人。”
妈妈一听这话,随即笑出声来,说道:“你这么小,懂什么呀,你堂哥那是喜欢你,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女孩又对母亲说了一些细节,可妈妈对此仍然无动于衷,坚持说小女孩想多了。
小女孩控诉无果之后,向朋友求救,朋友当时一听就怒了,质问小女孩的妈妈:“这怎么能算小事呢?从小就应该对孩子普及性教育,以免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接着又给她讲了几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案例。
听到朋友的劝告,小女孩的妈妈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跑去找亲戚理论,亲戚批评了自家的孩子,并保证以后一定好好管教他,这样的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连孩子都知道不能让外人随便碰自己的身体,父母却对此不以为意,以孩子还小作为托辞,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很明显,许多家长都在“性教育”这门课中缺席了。你的孩子小,可坏人却不会嫌孩子小。不要以为孩子天真幼稚,不谙世事,孩子对于事物的敏感程度远超大人。
对于孩子的感受父母绝对不能置之不理,也别用自己的标准去揣测孩子的无知。
再小的孩子,她的观念也需要被重视,再精明的父母,陈腐的观念也需要被改变。
4
三观不合之“什么抑郁症,你只是不上进。”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小木出生在农村,贫困的家庭让他过早的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从小在学习上十分刻苦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走出这里,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中考后,他顺利地进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只是当时的她从未想过,命运会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小木从小患有贫血症,高中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更为瘦小,弱不禁风。
每况愈下的身体自然使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原来能在学校排名前50,有希望考上重点的他,高三时的成绩只能排到大榜前500名。
更为严重的是,他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晚上只有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心情莫名其妙地低落。
他打电话向父母倾诉:“妈,我现在的状态非常不好,我怀疑是不是得上了抑郁症。”
没想到妈妈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什么抑郁症,我看你就是不上进,我和你爸为了供你去城里念书,多不容易,你现在的成绩这么差,不去找找自己的问题,还找了一大堆的借口,你心情不好就是因为成绩下降了,抓紧时间把成绩提高上来。”
小木的抑郁症,在父母的眼中成为了不上进,瞎矫情的代名词,这无疑更加重了他病情,小木一边在深夜被失眠折磨得苦不堪言,另一边又承受着父母不理解他的精神打击,他终于扛不下去了,选择了一个自我解脱的方式。
在星期日的一个夜晚,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之后,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父母在医院看见他的尸体时,嚎啕大哭。只不过这哭声再剧烈小木也听不到了。
父母有时对于孩子的困惑选择“不回应”的态度,甚至对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不屑一顾,比如我们失恋了,父母会说:“多大点事儿啊,值得你哭的死去活来的吗?”
父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我们所遭遇的不幸,然后对此一笑置之,使我们的感受变得形同虚设。
当我们的想法与父母的臆断撞击不出强烈的火花,我们就只能选择沉默隐忍,甚至销毁自我的观念用以迎合父母的观念。
5
与父母“三观不合”的我们是应该束手无策,任由事态偏离正规,还是应该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和解?答案很明显,是后者。
作为孩子,我们要善用理性的沟通来代替沉默不语或是冲动叫嚣。既然父母没有主动倾听我们的观念和意愿,那我们就主动将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听。
作为父母,绝不要对孩子的反应采取“不回应”态度,你的冷漠可能会让孩子进一步对你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
以后你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他也会置若罔闻。
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一滴的经历,父母都应该悉心守护。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三观”,父母不要以自高自大的姿态俯视孩子,应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上共同成长进步。
6
东野圭吾:谁都想出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人人都想家境优渥,拥有知书达理的父母,期望每一次发声都有回应,但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倘若我们不幸拿到了一张普通牌,甚至是一手烂牌,家境平庸或贫苦,遇到三观不合的父母,每一次发声都无所回应。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抱怨偏执,失望悔恨,都是无意义的。
有时间埋怨拿到手的牌太烂,倒不如竭尽所能将一手烂牌打好。
三观相合,不等于感同身受。三观不合,也不等于隔离决裂。
了解,沟通,交融,改变,成长,是每一对亲子由三观不合转换成三观相合所必经的过程。
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
我们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千难万险,只不过,我们希望至少家可以成为抵御千难万险的避风港,在身处凄凉时给予我们温暖,在颓败不堪时给予我们支撑。
然而,不幸的是,这个让我们赖以依存的避风港,竟成为了磨难的起源地,逼得我们在无情现实的打压下,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是来自于家庭中的“三观不合”。
“三观不合”近来很火。一提到这个词,许多人都能够描绘出一部心酸的血泪史。
比如夫妻三观不合,导致离婚。朋友三观不合,导致形同陌路。
而与父母三观不合,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了。被忽视的,恰恰产生了最严重的后果。
2
三观不合之“你努力是应该的”
这是我初中时,与父母三观不和的故事。
“爸妈,我回来了,这次我考的不错哦!”刚进家门,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与父母分享这份喜悦。
爸爸闻声赶来,接过我的成绩单。看成绩单时,他的表情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之后淡淡地对我说了一句:“嗯,这次考的还可以,不过不要骄傲,下次继续努力。”
本想得到强烈夸奖的我恍然间有些失望,所以又补充了几句“卖惨”的话:“为了这次考试,这半个月我都没有好好休息过,累了困了就开始一杯一杯地灌咖啡。我这么拼,您是不是应该奖励我?”
“我们把你养这么大,你用好成绩回报我们,不是应该的吗?还要什么奖励?”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顿时噎得我无话可反驳。
我没再出声,但是心里一直在想:“我们用努力换来的成绩报答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父母是不是也应该回报给我们一份奖励呢?”
我们想要的奖励只不过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辛苦了”的贴心关怀,一个大大的肯定。
即便是在亲子关系中,被爱与关怀,索取与回报,也应该是相互的,一方任意地索取与克扣,势必会导致另一方内心的不平衡。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与父母的地位一直不对等,父母对我们的对错妄加评断,而我们对于父母的对错却只能闭口不言。我们想要的与父母想给的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在不同的频率上所引发的误解,矛盾,冲突的本质其实都是“三观不合”。
3
三观不合之“你还小,用不着性教育”
这是一个9岁女孩与父母三观不合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朋友告诉我的。
朋友的侄女今年才9岁,有一天小女孩写完作业后突然凑到妈妈旁边,悄悄地对她说:“妈妈,我想跟你说一件事,堂哥来咱们家玩的时候,总爱摸我,听学校里老师讲过,身体有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碰的,堂哥不是好人。”
妈妈一听这话,随即笑出声来,说道:“你这么小,懂什么呀,你堂哥那是喜欢你,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女孩又对母亲说了一些细节,可妈妈对此仍然无动于衷,坚持说小女孩想多了。
小女孩控诉无果之后,向朋友求救,朋友当时一听就怒了,质问小女孩的妈妈:“这怎么能算小事呢?从小就应该对孩子普及性教育,以免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接着又给她讲了几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案例。
听到朋友的劝告,小女孩的妈妈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跑去找亲戚理论,亲戚批评了自家的孩子,并保证以后一定好好管教他,这样的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连孩子都知道不能让外人随便碰自己的身体,父母却对此不以为意,以孩子还小作为托辞,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很明显,许多家长都在“性教育”这门课中缺席了。你的孩子小,可坏人却不会嫌孩子小。不要以为孩子天真幼稚,不谙世事,孩子对于事物的敏感程度远超大人。
对于孩子的感受父母绝对不能置之不理,也别用自己的标准去揣测孩子的无知。
再小的孩子,她的观念也需要被重视,再精明的父母,陈腐的观念也需要被改变。
4
三观不合之“什么抑郁症,你只是不上进。”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小木出生在农村,贫困的家庭让他过早的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从小在学习上十分刻苦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走出这里,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中考后,他顺利地进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只是当时的她从未想过,命运会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小木从小患有贫血症,高中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更为瘦小,弱不禁风。
每况愈下的身体自然使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原来能在学校排名前50,有希望考上重点的他,高三时的成绩只能排到大榜前500名。
更为严重的是,他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晚上只有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心情莫名其妙地低落。
他打电话向父母倾诉:“妈,我现在的状态非常不好,我怀疑是不是得上了抑郁症。”
没想到妈妈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什么抑郁症,我看你就是不上进,我和你爸为了供你去城里念书,多不容易,你现在的成绩这么差,不去找找自己的问题,还找了一大堆的借口,你心情不好就是因为成绩下降了,抓紧时间把成绩提高上来。”
小木的抑郁症,在父母的眼中成为了不上进,瞎矫情的代名词,这无疑更加重了他病情,小木一边在深夜被失眠折磨得苦不堪言,另一边又承受着父母不理解他的精神打击,他终于扛不下去了,选择了一个自我解脱的方式。
在星期日的一个夜晚,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之后,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父母在医院看见他的尸体时,嚎啕大哭。只不过这哭声再剧烈小木也听不到了。
父母有时对于孩子的困惑选择“不回应”的态度,甚至对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不屑一顾,比如我们失恋了,父母会说:“多大点事儿啊,值得你哭的死去活来的吗?”
父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我们所遭遇的不幸,然后对此一笑置之,使我们的感受变得形同虚设。
当我们的想法与父母的臆断撞击不出强烈的火花,我们就只能选择沉默隐忍,甚至销毁自我的观念用以迎合父母的观念。
5
与父母“三观不合”的我们是应该束手无策,任由事态偏离正规,还是应该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达成和解?答案很明显,是后者。
作为孩子,我们要善用理性的沟通来代替沉默不语或是冲动叫嚣。既然父母没有主动倾听我们的观念和意愿,那我们就主动将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听。
作为父母,绝不要对孩子的反应采取“不回应”态度,你的冷漠可能会让孩子进一步对你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
以后你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他也会置若罔闻。
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一滴的经历,父母都应该悉心守护。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三观”,父母不要以自高自大的姿态俯视孩子,应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上共同成长进步。
6
东野圭吾:谁都想出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人人都想家境优渥,拥有知书达理的父母,期望每一次发声都有回应,但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倘若我们不幸拿到了一张普通牌,甚至是一手烂牌,家境平庸或贫苦,遇到三观不合的父母,每一次发声都无所回应。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抱怨偏执,失望悔恨,都是无意义的。
有时间埋怨拿到手的牌太烂,倒不如竭尽所能将一手烂牌打好。
三观相合,不等于感同身受。三观不合,也不等于隔离决裂。
了解,沟通,交融,改变,成长,是每一对亲子由三观不合转换成三观相合所必经的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