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比较分析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11-17 10:10:19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全省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内源性经济日渐增大,活跃了广东工业发展。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情况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工业国或地区有着相同的共性,又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别是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受相关政策影响相当明显,如“抓大放小”、“建设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山区工业发展”等,对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2004年间,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以资产结构为例,按以下公式测算,轻重工业年结构变化率为2.50,经济类型结构变化率为8.56,行业结构变化率为5.66,大中小型企业结构变化率为5.43。
q代表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为年份间隔数,j代表部门。
一、重化工业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广东工业政策适度向重化工业倾斜,加大了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力度,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流向重化工业,使重化工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为23840.02亿元,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为13.5%;其中重工业资产总计14379.62亿元,为2000年增长1.81倍,年均增幅为16.0%,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全省资本要素增量中,重工业增量占67.9%。轻重工业资产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调整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从业人员数为996.44万人,比2000年增加424.19万人,年均增长23.8%,其中重工业从业人员数为394.58万人,比2000年增加192.04万人,年均增长18.2%,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调整为2004年的60.4:39.6。随着投入结构的变化,相应产出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29554.92亿元,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为24.1%(现价,未扣价格因素, 产值增幅下同);而重工业同期年均增幅达31.2%,高于全省产值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调整为2004年的41.1:58.9,相应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4年的43.9:56.1。
轻重工业投入产出构成表
单位:%
年 份
资产总计
从业人员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本资料的生产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的生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四个阶段。具体见下表。
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比例
区 间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来讲,资本资料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轻工业。据上述公式中测算,广东省的霍夫曼比例约为0.8047,显示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第四阶段的中前期。这一时期,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演进。经济结构优化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包括两种形态的资源配置趋势:一是在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导向下,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流动;二是在竞争导向下,资源在同一产业内部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移动;经济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由于目前广东省工业内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垄断性行业,如烟草、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冶炼等,准入门槛较高,因此资源流动配置,优化经济结构主要是集中在竞争性领域,特别是竞争性领域里的高技术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对降低了垄断性行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
(一)高技术制造业支柱产业作用日趋突出。高技术制造业是竞争性领域竞争相对充分的产业,开放程度高,非核心技术性企业的资金、技术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况且该产业投资收益率相对高于其他竞争性行业,2000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资金利润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竞争性领域的其他传统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等行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再加上多年来政府政策的引导得力和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广东省工业最主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高技术制造业共有企业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资产总计5485.37亿元,比2000年增长1.33倍,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亿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显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为保持“广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广东省业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众多的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出色。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为136.4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为88.95亿元,占全省工业R&D投入的65.2%。随着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产品生产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85.30亿元, 比上年增长23.3%,增幅高于同年全省新产品产值增速5.1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新产品生产中,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占67.0%;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对全省新产品生产贡献率达75.9%。
资产构成及投资收益表
单位:%
行 业 名 称
2004年资金利润率
资产构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54
0.09
0.07
非金属矿采选业
4.19
0.32
0.17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11
1.95
1.72
食品制造业
7.2
1.82
1.46
饮料制造业
5.57
1.69
1.26
烟草制品业
20.73
0.48
0.48
纺织业
1.61
4.12
3.4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家具制造业
2.79
0.58
1.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4.95
2.21
2.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4.01
1.38
1.4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55
3.15
1.4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27
4.07
4.65
医药制造业
5.63
2.04
1.58
化学纤维制造业
2.46
1.2
0.29
橡胶制品业
3.86
0.63
0.6
塑料制品业
3.2
3.74
3.9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59
5.73
3.8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19
3.45
1.8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7
1.19
1.4
金属制品业
5.71
3.32
3.49
通用设备制造业
6.18
1.86
2.14
专用设备制造业
6.55
1.16
1.9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38
4.25
4.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41
7.72
9.0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08
13.16
19.8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54
1.83
1.8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61
0.9
0.9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77
0.02
0.0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
15.99
1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91
0.4
0.3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发展日趋完善。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政策指导下,IT产品生产企业迅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IT产业链,除个别核心技术产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产出所有的其他IT产品,其中一些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及配件,如电脑及电脑硬盘、移动手机等,在国内、国际IT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实“信息产业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占94.2%;珠三角该产业资本投入和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省相应行业的96.5%和94.5%;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主要指标比例表
指 标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占全省的%
企业数(家)
3605
3395
94.2
资产总计(亿元)
4999.11
4824.79
96.5
从业人员数(万人)
182.63
172.80
94.5
工业增加值(亿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取得长足发展。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密不可分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往往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只有资金密集型企业,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反过来,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迅速积累资金发展壮大企业,二者良性互动,促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一般具有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2004年全省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26家,超1000亿元1家;资产总计13216.3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由2000年的28.93亿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亿元/家;工业增加值3458.8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亿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亿元/家;劳动生产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与此同时,广东省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主力型的技术竞争力明显增强。如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大企业华为、中兴等,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集群系统、高端程控交换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行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其中华为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较为强势的3G标准WCDMA上,已基本达到与跨国巨头们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专利有69项,占全球WCDMA的基本专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专利五强。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因素和就业上的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九大产业是广东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出占全省七成以上,是广东省工业发展的“风向标”。从2000-2004年间,九大产业发展稳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3.0%,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于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按预期方向发展,九大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装备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快速发展,所占份额上升,传统产业相对有所收缩。
九大产业增加值构成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0年
2004年
绝对量
比重%
绝对量
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产业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传统产业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潜力产业
228.80
6.7
568.00
7.7
1、新兴支柱产业中高层次产业高速发展。2000-2004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资产总计为4736.11和3049.54亿元,资本投入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73.65和165.10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产出的增加值为1645.62和1066.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两大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生产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况且2000-2004年间该行业未有新项目投产,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工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资产总计为131.62和345.73亿元,占全省的0.6%和1.5%,分别比2000年回落0.3和1.6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仅为1234和22279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分别比2000年减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亿元,比2000年增长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长低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15.2和4.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因进入门槛要求不高,期间发展相对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显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相对有所收缩。2000-2004年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2005年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资产总计3637.83亿元,仅比2000年增长23.3%,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15.8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产出增加值1224.04亿元,虽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纺织服装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造业飞速发展。2004年三大潜力产业资产总计190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73.7%,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9%,比2000年上升0.3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9.0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产出成增加值56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2000-2004年间,汽车工业是各工业行业中发展得最好的行业,增速居九大产业各行业之首。2004年汽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50.36亿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长55.3%,增幅较同期九大产业高33.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广东省汽车产量为276260辆,2005年进一步达到413583辆,比2000年增长9.50倍,其中轿车增长11.65倍。
三、民营工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工业准入门槛的放宽,政府政策对民营工业的适当倾斜,激活了民间资本对工业领域的投资,民营工业发展充满活力。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5.9%;资产总计4493.42亿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8.8%,较2000年提高5.7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47.19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亿元,比2000年增长3.37倍,年均增幅达35.5%,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2%,较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民营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2002年为18.9%,2003年为24.2%, 2004年进一步增大到26.8%,民营企业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值的注意的是,广东省民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两个主力企业华为和美的后,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则降为39973元/人。用R&D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全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重点大型企业,R&D总投入中,华为和美的约占80%,此外 90%以上的民营企业没有R&D投入。
按经济性质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2004年三大经济类型工业的资产总计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调整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经济类型工业中,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资产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有所提高,国有企业所占份额有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调整为2004年的20.8:21.2:63.1。
四、产业转移加快了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珠三角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地区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及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将部分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出。产业转移对加快珠三角发展和协调地区工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珠三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珠三角工业产出进一步向技术要求高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相对长的行业集中,传统行业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业(工业大类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506.79亿元,较2000年增长1.26 倍,占珠三角工业的37.0%,较2000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三大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93.52万人,占珠三角工业的34.4%;其工业增加值较2000年增长2.64 倍,占珠三角产值比重达40.7%,较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由于三大主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其产出比例分别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个百分点。此外,一些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传统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三大行业资产总计占珠三角工业的9.4%,较2000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工业增加值占珠三角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和主要高技术产品,如汽车、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微波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产。
山区工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政府政策引导得力,山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大量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移到山区落户,为山区工业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进了山区工业的发展。2005年山区地市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资产总计1714.42亿元,较2000年增长9.4%,年均增长2.3%;山区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82.27万人,比2000年增长13.3%,年均增长3.1%;完成增加值438.97亿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区工业增加值产出增长比投入增长高10.0和9.2百分点。从2000-2004各年的增长看,山区地市工业增长前低后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1.1%和29.3%。
东西两翼特色工业发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工业增长虽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稳固发展地方特色工业方面也有较好表现。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阳江的刀剪等,在相应行业中均占有优势。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两大行业的增加值总产出中,西翼约占35.0%,广东的天然气完全产自西翼,其他石化产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产品,西翼同样占有较大份额,西翼已成为广东主要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此外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制品和西翼阳江的刀剪制品,也尽显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62.7%,日用陶瓷产量约占全省的82.0%;阳江刀剪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77.4%。
五、产业集中度提高。大中企业发展迅速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广东省共有大中型企业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业238家,增138家。大型企业投入产出主要指标资产、从业人员、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例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别提高10.4、4.1和12.9个百分点。
分大类行业看,部分主力行业产业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业销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业占相应行业的比重)测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别提高18.0、5.0、12.1和6.6个百分点;竞争性行业CR4值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减少无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全省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CR4值超过40%的行业有11个,其中,一些传统的垄断性行业,随市场开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别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垄断性行业CR4值的适度下降,有利于充分竞争,增强企业活力。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广东工业的影响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柱产业、重点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不但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增大了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对全省工业的节能降耗起了积极的作用。而民营工业的发展壮大,既增强了广东省工业企业活力,又稳定了广东省内源性经济的发展。东西两翼及山区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强了对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资金的营运,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注重效益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449.9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7 倍。
一、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日趋重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但加快了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级产业发展,而且增大了高级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力地推动全省工业技术进步。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公式如下:
增长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α为参数,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参数,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上式也可以写成:A=Y-αK-βL (2)
表示:在总产出的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投入量增加而带来的增长,剩余部分是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长,因此,此方程称为余值法。两边同除以Y,得 (3)
式中: 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资金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劳动力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目前,国际上将 ,即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测度指标。一般认为:当 = 35%时,为小康水平; = 60%时,为现代化水平。
由于资料时间序列的限制,参数α、β结合经验确定法,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以前统一测算方法(参数公式α+β=1)结果,资金产出弹性α=0.30,劳动的产出弹性β=0.70; 资金投入用资产总计代替,劳动力投入用从业人员代替,工业增长用增加值现价计算。经近似计算得,2000-2004年间年均技术进步率为6.9%,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2.3%;资金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19.2%;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48.5%。而高级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在此期间的年均技术进步率均优于全省工业。当前广东省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工业中仍占较大比例,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已明显超越资金因素。在推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11-17 10:10:19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全省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内源性经济日渐增大,活跃了广东工业发展。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情况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工业国或地区有着相同的共性,又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别是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受相关政策影响相当明显,如“抓大放小”、“建设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山区工业发展”等,对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2004年间,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以资产结构为例,按以下公式测算,轻重工业年结构变化率为2.50,经济类型结构变化率为8.56,行业结构变化率为5.66,大中小型企业结构变化率为5.43。
q代表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为年份间隔数,j代表部门。
一、重化工业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广东工业政策适度向重化工业倾斜,加大了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力度,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流向重化工业,使重化工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为23840.02亿元,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为13.5%;其中重工业资产总计14379.62亿元,为2000年增长1.81倍,年均增幅为16.0%,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全省资本要素增量中,重工业增量占67.9%。轻重工业资产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调整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从业人员数为996.44万人,比2000年增加424.19万人,年均增长23.8%,其中重工业从业人员数为394.58万人,比2000年增加192.04万人,年均增长18.2%,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调整为2004年的60.4:39.6。随着投入结构的变化,相应产出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29554.92亿元,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为24.1%(现价,未扣价格因素, 产值增幅下同);而重工业同期年均增幅达31.2%,高于全省产值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调整为2004年的41.1:58.9,相应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4年的43.9:56.1。
轻重工业投入产出构成表
单位:%
年 份
资产总计
从业人员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本资料的生产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的生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四个阶段。具体见下表。
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比例
区 间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来讲,资本资料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轻工业。据上述公式中测算,广东省的霍夫曼比例约为0.8047,显示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第四阶段的中前期。这一时期,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演进。经济结构优化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包括两种形态的资源配置趋势:一是在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导向下,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流动;二是在竞争导向下,资源在同一产业内部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移动;经济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由于目前广东省工业内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垄断性行业,如烟草、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冶炼等,准入门槛较高,因此资源流动配置,优化经济结构主要是集中在竞争性领域,特别是竞争性领域里的高技术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对降低了垄断性行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
(一)高技术制造业支柱产业作用日趋突出。高技术制造业是竞争性领域竞争相对充分的产业,开放程度高,非核心技术性企业的资金、技术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况且该产业投资收益率相对高于其他竞争性行业,2000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资金利润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竞争性领域的其他传统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等行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再加上多年来政府政策的引导得力和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广东省工业最主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高技术制造业共有企业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资产总计5485.37亿元,比2000年增长1.33倍,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亿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显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为保持“广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广东省业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众多的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出色。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为136.4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为88.95亿元,占全省工业R&D投入的65.2%。随着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产品生产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85.30亿元, 比上年增长23.3%,增幅高于同年全省新产品产值增速5.1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新产品生产中,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占67.0%;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对全省新产品生产贡献率达75.9%。
资产构成及投资收益表
单位:%
行 业 名 称
2004年资金利润率
资产构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54
0.09
0.07
非金属矿采选业
4.19
0.32
0.17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11
1.95
1.72
食品制造业
7.2
1.82
1.46
饮料制造业
5.57
1.69
1.26
烟草制品业
20.73
0.48
0.48
纺织业
1.61
4.12
3.4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家具制造业
2.79
0.58
1.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4.95
2.21
2.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4.01
1.38
1.4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55
3.15
1.4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27
4.07
4.65
医药制造业
5.63
2.04
1.58
化学纤维制造业
2.46
1.2
0.29
橡胶制品业
3.86
0.63
0.6
塑料制品业
3.2
3.74
3.9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59
5.73
3.8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19
3.45
1.8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7
1.19
1.4
金属制品业
5.71
3.32
3.49
通用设备制造业
6.18
1.86
2.14
专用设备制造业
6.55
1.16
1.9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38
4.25
4.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41
7.72
9.0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08
13.16
19.8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54
1.83
1.8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61
0.9
0.9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77
0.02
0.0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
15.99
1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91
0.4
0.3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发展日趋完善。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政策指导下,IT产品生产企业迅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IT产业链,除个别核心技术产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产出所有的其他IT产品,其中一些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及配件,如电脑及电脑硬盘、移动手机等,在国内、国际IT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实“信息产业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占94.2%;珠三角该产业资本投入和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省相应行业的96.5%和94.5%;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主要指标比例表
指 标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占全省的%
企业数(家)
3605
3395
94.2
资产总计(亿元)
4999.11
4824.79
96.5
从业人员数(万人)
182.63
172.80
94.5
工业增加值(亿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取得长足发展。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密不可分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往往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只有资金密集型企业,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反过来,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迅速积累资金发展壮大企业,二者良性互动,促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一般具有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2004年全省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26家,超1000亿元1家;资产总计13216.3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由2000年的28.93亿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亿元/家;工业增加值3458.8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亿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亿元/家;劳动生产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与此同时,广东省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主力型的技术竞争力明显增强。如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大企业华为、中兴等,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集群系统、高端程控交换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行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其中华为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较为强势的3G标准WCDMA上,已基本达到与跨国巨头们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专利有69项,占全球WCDMA的基本专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专利五强。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因素和就业上的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九大产业是广东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出占全省七成以上,是广东省工业发展的“风向标”。从2000-2004年间,九大产业发展稳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3.0%,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于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按预期方向发展,九大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装备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快速发展,所占份额上升,传统产业相对有所收缩。
九大产业增加值构成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0年
2004年
绝对量
比重%
绝对量
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产业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传统产业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潜力产业
228.80
6.7
568.00
7.7
1、新兴支柱产业中高层次产业高速发展。2000-2004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资产总计为4736.11和3049.54亿元,资本投入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73.65和165.10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产出的增加值为1645.62和1066.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两大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生产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况且2000-2004年间该行业未有新项目投产,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工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资产总计为131.62和345.73亿元,占全省的0.6%和1.5%,分别比2000年回落0.3和1.6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仅为1234和22279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分别比2000年减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亿元,比2000年增长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长低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15.2和4.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因进入门槛要求不高,期间发展相对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显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相对有所收缩。2000-2004年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2005年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资产总计3637.83亿元,仅比2000年增长23.3%,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15.8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产出增加值1224.04亿元,虽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纺织服装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造业飞速发展。2004年三大潜力产业资产总计190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73.7%,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9%,比2000年上升0.3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9.0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产出成增加值56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2000-2004年间,汽车工业是各工业行业中发展得最好的行业,增速居九大产业各行业之首。2004年汽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50.36亿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长55.3%,增幅较同期九大产业高33.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广东省汽车产量为276260辆,2005年进一步达到413583辆,比2000年增长9.50倍,其中轿车增长11.65倍。
三、民营工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工业准入门槛的放宽,政府政策对民营工业的适当倾斜,激活了民间资本对工业领域的投资,民营工业发展充满活力。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5.9%;资产总计4493.42亿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8.8%,较2000年提高5.7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47.19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亿元,比2000年增长3.37倍,年均增幅达35.5%,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2%,较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民营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2002年为18.9%,2003年为24.2%, 2004年进一步增大到26.8%,民营企业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值的注意的是,广东省民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两个主力企业华为和美的后,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则降为39973元/人。用R&D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全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重点大型企业,R&D总投入中,华为和美的约占80%,此外 90%以上的民营企业没有R&D投入。
按经济性质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2004年三大经济类型工业的资产总计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调整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经济类型工业中,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资产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有所提高,国有企业所占份额有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调整为2004年的20.8:21.2:63.1。
四、产业转移加快了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珠三角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地区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及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将部分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出。产业转移对加快珠三角发展和协调地区工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珠三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珠三角工业产出进一步向技术要求高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相对长的行业集中,传统行业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业(工业大类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506.79亿元,较2000年增长1.26 倍,占珠三角工业的37.0%,较2000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三大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93.52万人,占珠三角工业的34.4%;其工业增加值较2000年增长2.64 倍,占珠三角产值比重达40.7%,较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由于三大主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其产出比例分别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个百分点。此外,一些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传统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三大行业资产总计占珠三角工业的9.4%,较2000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工业增加值占珠三角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和主要高技术产品,如汽车、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微波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产。
山区工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政府政策引导得力,山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大量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移到山区落户,为山区工业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进了山区工业的发展。2005年山区地市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资产总计1714.42亿元,较2000年增长9.4%,年均增长2.3%;山区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82.27万人,比2000年增长13.3%,年均增长3.1%;完成增加值438.97亿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区工业增加值产出增长比投入增长高10.0和9.2百分点。从2000-2004各年的增长看,山区地市工业增长前低后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1.1%和29.3%。
东西两翼特色工业发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工业增长虽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稳固发展地方特色工业方面也有较好表现。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阳江的刀剪等,在相应行业中均占有优势。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两大行业的增加值总产出中,西翼约占35.0%,广东的天然气完全产自西翼,其他石化产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产品,西翼同样占有较大份额,西翼已成为广东主要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此外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制品和西翼阳江的刀剪制品,也尽显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62.7%,日用陶瓷产量约占全省的82.0%;阳江刀剪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77.4%。
五、产业集中度提高。大中企业发展迅速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广东省共有大中型企业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业238家,增138家。大型企业投入产出主要指标资产、从业人员、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例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别提高10.4、4.1和12.9个百分点。
分大类行业看,部分主力行业产业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业销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业占相应行业的比重)测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别提高18.0、5.0、12.1和6.6个百分点;竞争性行业CR4值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减少无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全省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CR4值超过40%的行业有11个,其中,一些传统的垄断性行业,随市场开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别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垄断性行业CR4值的适度下降,有利于充分竞争,增强企业活力。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广东工业的影响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柱产业、重点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不但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增大了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对全省工业的节能降耗起了积极的作用。而民营工业的发展壮大,既增强了广东省工业企业活力,又稳定了广东省内源性经济的发展。东西两翼及山区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强了对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资金的营运,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注重效益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449.9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7 倍。
一、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日趋重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但加快了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级产业发展,而且增大了高级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力地推动全省工业技术进步。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公式如下:
增长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α为参数,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参数,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上式也可以写成:A=Y-αK-βL (2)
表示:在总产出的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投入量增加而带来的增长,剩余部分是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长,因此,此方程称为余值法。两边同除以Y,得 (3)
式中: 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资金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劳动力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目前,国际上将 ,即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测度指标。一般认为:当 = 35%时,为小康水平; = 60%时,为现代化水平。
由于资料时间序列的限制,参数α、β结合经验确定法,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以前统一测算方法(参数公式α+β=1)结果,资金产出弹性α=0.30,劳动的产出弹性β=0.70; 资金投入用资产总计代替,劳动力投入用从业人员代替,工业增长用增加值现价计算。经近似计算得,2000-2004年间年均技术进步率为6.9%,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2.3%;资金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19.2%;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48.5%。而高级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在此期间的年均技术进步率均优于全省工业。当前广东省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工业中仍占较大比例,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已明显超越资金因素。在推
京尚国际会展
2024-08-31 广告
2024-08-31 广告
2025工业自动化展,作为京尚国际会展的重磅项目,将汇聚全球顶尖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展示最新的智能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展会旨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助力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高...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京尚国际会展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