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篇课文是新旧教材教材中都选入的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新旧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旧教材中的编排按照文体来作为一个单元,因此本文与《我有一个梦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三篇文章作为演讲辞学习的范本。旧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演讲辞的特点。然而,新教材中却是以主题串联了单元选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使命与担当”。本单元大胆地将中国古代奏疏——李斯的《谏逐客书》/近代革命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以及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单元选文,古今中外的选文都有,时间/国别的跨度很大,那如何整合单元教学就作为重点考虑的备课内容,否则学生就会信马由缰,漫无边际。我决定从“使命与担当”入手,侧重于挖掘人物身上在不同的时代和处境中他们勇于担当/心系天下的品格,使选文都为单元主题服务。其次,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组合,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古代臣子进谏的奏疏/写给妻子的家书以及演讲辞这类应用文体的不同特点和写作方法,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宏观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能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体会伟人勇于担当/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
2.掌握悼词的结构特点,学习演讲辞的结构
3.品味文章含蓄且富有深意的词句,掌握演讲辞语言特色,体会恩格斯深切的哀悼之情
基于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环节简要概括为四个:
1.品读语言,体会“哀思”
2.理清思路,概括“功绩”
3.明确主旨,感受“品德”
4.回望今日,追忆先贤
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
在第一课时,基本能推到第二个环节结束,第二课时到第三第四个环节以及扩展延伸。
在第一课时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品读语言,读出演讲时的语气和情感,揣摩动作和神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格外重视对学生演讲时的指导。在学生找到体现“哀思”的第一段时,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出“哀”?学生明确以后我再引导他们找到关键词句,揣摩它们表达的情感。我让学生自由练习以后请了一位男生站起来朗读,虽然在品读语言时已经讲过需要注意的语速语调重音和节奏,但是学生在具体操作起来时还是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我随即请了一位女生来进行点评,女生说到读得没有感情,不够沉重和悲伤,因为这是一篇悼词。我随即问到如何能够读得沉重?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方面有什么讲究?随后女生都一一答得很细致。我此刻再请原来那位男生按照女生给的方法朗读一次,这次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旁边的同学都惊叹不已。我随机立马表扬道,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演说家。此时我观察到那位男同学由原来的懊恼尴尬到流露出了笑容。这就是生生对话的智慧。
第二个重点我认为在于教授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作为一篇演讲稿,就是需要结构明确,条理清晰,因此提示性的语言是关键。在第二个概括马克思功绩的环节中,我讲解时注重提示学生掌握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找主干,理枝叶,注意关键词和副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梳理文章思路的要领以及演讲稿写作的方法。
其次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马克思虽然熟悉,但是仅仅停留在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这些粗浅的方面,但未必真正能明白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的含义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对️于学生理解马克思的光辉事迹以及哀悼他的意义是有阻碍的。因此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本节课利用了一些史料来丰富了课堂资源,扩展了课堂的容量。一方面我讲解唯物史观时注重讲解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并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来进行举例,最后谈论到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为学生做一些思想的启蒙。其次在剩余价值学说方面,用了打比方的方式来讲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引出19世纪欧美各国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并引用了美国第一次工人罢工时高唱的《八小时之歌》给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感受,(正值“五一”来临之际,顺便介绍了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学生兴致盎然),从而突出马克思对于解放工人思想/促进人类历史发展方面的进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第二课时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品读含义深厚的语句,来体会马克思的品格,顺便讲解了赏析重要语句的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为什么伟人一方面受到尊重/怀念,另一方又受到驱逐/诽谤和迫害。其次还引用了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为人民的利益而发声和斗争,人民公敌对他的迫害越大,越能够凸显出他的伟大。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能够永垂不朽”的问题上,我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学生立马得到了要领,都能够从马克思的人格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和后世影响/马克思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事业等方面展开论述。
学习本文我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于马克思事迹和人格的挖掘,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今日之中国其实也不乏那些高擎着马克思思想的火炬,为人民和国家作出杰出贡献/人格高尚的人们。学生用笔和纸写下他们的名字并简述他们的主要事迹。但高一的学生素材积累意识还不够,对于人物事例都只停留在表层,对他们身上的精神挖掘还不够,这是比较遗憾的。但是也启示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起这方面的意识,培养挖掘体会人物精神的能力。虽然一部分学生不够积极,但是也有人能够提出很好的例子,比如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课堂的结尾,我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受到他们精神的感召,特地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播放董冬冬的纯音乐《大抒情》作为背景乐,并选取了今日中国的五六位杰出人物来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也许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比较新鲜,听得全神贯注,最后话音刚落也是背景乐结束时,班里的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很吃惊,也很意外,但事后细想,经过层层感受和铺垫,学生引发了思想共鸣,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体会伟人勇于担当/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崇高品格
2.掌握悼词的结构特点,学习演讲辞的结构
3.品味文章含蓄且富有深意的词句,掌握演讲辞语言特色,体会恩格斯深切的哀悼之情
基于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环节简要概括为四个:
1.品读语言,体会“哀思”
2.理清思路,概括“功绩”
3.明确主旨,感受“品德”
4.回望今日,追忆先贤
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
在第一课时,基本能推到第二个环节结束,第二课时到第三第四个环节以及扩展延伸。
在第一课时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品读语言,读出演讲时的语气和情感,揣摩动作和神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格外重视对学生演讲时的指导。在学生找到体现“哀思”的第一段时,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出“哀”?学生明确以后我再引导他们找到关键词句,揣摩它们表达的情感。我让学生自由练习以后请了一位男生站起来朗读,虽然在品读语言时已经讲过需要注意的语速语调重音和节奏,但是学生在具体操作起来时还是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我随即请了一位女生来进行点评,女生说到读得没有感情,不够沉重和悲伤,因为这是一篇悼词。我随即问到如何能够读得沉重?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方面有什么讲究?随后女生都一一答得很细致。我此刻再请原来那位男生按照女生给的方法朗读一次,这次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旁边的同学都惊叹不已。我随机立马表扬道,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演说家。此时我观察到那位男同学由原来的懊恼尴尬到流露出了笑容。这就是生生对话的智慧。
第二个重点我认为在于教授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作为一篇演讲稿,就是需要结构明确,条理清晰,因此提示性的语言是关键。在第二个概括马克思功绩的环节中,我讲解时注重提示学生掌握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找主干,理枝叶,注意关键词和副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梳理文章思路的要领以及演讲稿写作的方法。
其次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马克思虽然熟悉,但是仅仅停留在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这些粗浅的方面,但未必真正能明白他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的含义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对️于学生理解马克思的光辉事迹以及哀悼他的意义是有阻碍的。因此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本节课利用了一些史料来丰富了课堂资源,扩展了课堂的容量。一方面我讲解唯物史观时注重讲解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并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来进行举例,最后谈论到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为学生做一些思想的启蒙。其次在剩余价值学说方面,用了打比方的方式来讲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引出19世纪欧美各国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并引用了美国第一次工人罢工时高唱的《八小时之歌》给学生更加生动直观的感受,(正值“五一”来临之际,顺便介绍了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学生兴致盎然),从而突出马克思对于解放工人思想/促进人类历史发展方面的进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第二课时中,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品读含义深厚的语句,来体会马克思的品格,顺便讲解了赏析重要语句的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为什么伟人一方面受到尊重/怀念,另一方又受到驱逐/诽谤和迫害。其次还引用了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为人民的利益而发声和斗争,人民公敌对他的迫害越大,越能够凸显出他的伟大。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能够永垂不朽”的问题上,我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学生立马得到了要领,都能够从马克思的人格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和后世影响/马克思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事业等方面展开论述。
学习本文我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于马克思事迹和人格的挖掘,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今日之中国其实也不乏那些高擎着马克思思想的火炬,为人民和国家作出杰出贡献/人格高尚的人们。学生用笔和纸写下他们的名字并简述他们的主要事迹。但高一的学生素材积累意识还不够,对于人物事例都只停留在表层,对他们身上的精神挖掘还不够,这是比较遗憾的。但是也启示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起这方面的意识,培养挖掘体会人物精神的能力。虽然一部分学生不够积极,但是也有人能够提出很好的例子,比如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课堂的结尾,我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人物身上的精神品格,受到他们精神的感召,特地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播放董冬冬的纯音乐《大抒情》作为背景乐,并选取了今日中国的五六位杰出人物来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也许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比较新鲜,听得全神贯注,最后话音刚落也是背景乐结束时,班里的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很吃惊,也很意外,但事后细想,经过层层感受和铺垫,学生引发了思想共鸣,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