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个怎么样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
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间,名籍,字羽。项氏世代为楚将。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曾在叔父项梁的辅导下读书、习武,略知兵法,后随叔父避难于吴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此后爆发钜鹿之战,项羽军勇猛无敌,与秦军屡战屡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取得了统帅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项羽强迫义帝迁往郴县,而后又将其杀于江中,诸侯自此渐生背反之心。田荣首先在齐地发难,项羽亲自率部平叛。在项羽征讨之时,刘邦出师,还定三秦,尽占关中之地。之后,刘邦率领5个诸侯伐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出兵,汉军大败。大败后的刘邦重整旗鼓,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相持。楚军在军事上渐处劣势,刘邦乘机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同时,项羽释放了战争中俘获的刘太公和吕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背信弃义,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大败汉军。其后诸侯军队皆至,项羽孤军陷于重围,败至垓下,兵少食尽。韩信彭越诸军,合围愈急。为动摇楚军心,张良和韩信让汉军夜唱楚歌,项羽闻楚歌,惊惶之中感到大势己去,夜间与爱妾虞姬在军帐中饮酒,面对美人和名骓,项羽慷慨悲歌:“力拨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唱道:“汉兵己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两人反复咏唱,其场面之凄切悲壮,令左右潸然泣下,不能仰视。
入夜,项羽飞身上马,率护从骑兵800多人冲破重围,向南疾驰,然后渡过淮河,到达阴陵,迷失道路。逃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而待,劝项羽急渡,然后称王于江东,待时再起。项羽此时己无斗志,把失败归于天意,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将战马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兵,独自搏杀汉兵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项羽死后,刘邦得杨喜、吕马等所献项羽五体,以鲁公礼合葬于谷城。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吒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钜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钜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项羽是一个有胆识、有气魄但没有谋略的人,有胆识说他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敢于同秦军四十万开战,没有谋略说他身边只有一个范增还让他气死了
项羽到底怎么样
项羽,一个悲剧的英雄。 有人说他是“妇人之仁”。他在鸿门不但没有杀了刘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谋士的再三暗示下无动于衷,最终放走了刘邦。以致后来被刘邦逼地无路可走。 但也有人说他是显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认为:他在自己的地方杀人,不武;而暗杀刘邦在自己的营中,属于谋杀,不是他的本性所为。显示出了他的“军人之度”。 这两种对项羽的说法,个有个的道理。 但我认为项羽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视感情的:他对士兵犹如自己的兄弟一样,哪个战士受伤了,他回送药送饮,问长问短,甚至会为死去的士兵流泪。有人说这是他“妇人之仁”的特点,我却不大赞赏这种说法。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绘声绘色地说成这个人是“妇人”。当他血战沙场,溃败秦军,焚阿房宫的时候,他的“妇人之仁”还能找到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观点,就是项羽是上述两种性格的综合。 而他在别人眼中,除会拼、会杀、会哭、会被感动之外,还有什么?还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失败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自信心。在那个年代,力量和谋略各占半壁江山,直到现在也如此,有时候谋略会大于力量,赤壁之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项羽一直都是个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在众人的心中,永远都是胜利的。 我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而要学'万人敌'的作战本领。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著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项羽可谓是一位失败的神勇将领。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钜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被刘邦所灭。
项羽这个人怎么样?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项羽的为人,其实从他自封的外号“西楚霸王”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西楚霸王”这个称号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霸”。所以,项羽这个人,生性豪迈热烈的同时,也有着霸道蛮横的一面。当然,从他常时候学习书、剑、兵法的事迹上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人。。。所以苏轼评论项羽和刘邦时就说:“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历史上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秦末,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号 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 五诸侯灭暴 秦 ,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 ,号为“ 霸王 ”,权同 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项羽,原籍秦时的下相(今江苏宿迁),自汉以后经多次调整,九六年宿迁成立地级市,以项王故里为市区。一种说法认为霸王故里就在当今新沂马陵山镇。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霸——戟!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虎头盘龙戟,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鬼神”!此戟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擡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戟只用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招数“单手十八挑”! (以上来自于苏州评话)特征: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其实是一种病)者,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六个人:王莽、虞舜、项羽、吕光、鱼俱罗、李煜。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鱼俱罗是隋朝猛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文学家;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
满意请采纳
楚霸王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
"勇猛无敌、勇冠三军,从武力上说冠绝一时、无人可匹,可惜又是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作为一个武将绰绰有余,但作为争天下的一方远远比不上刘邦。打天下,打仗只是一方面,武力更只是打仗的一方面。历史上的军事家没有谁是单靠武力的,打仗还要讲排兵布阵、兵法智谋。打天下,更要讲政治,要争取人心,人心不止是民心,还包括士人之心、上层精英之心。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
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间,名籍,字羽。项氏世代为楚将。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曾在叔父项梁的辅导下读书、习武,略知兵法,后随叔父避难于吴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此后爆发钜鹿之战,项羽军勇猛无敌,与秦军屡战屡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取得了统帅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项羽强迫义帝迁往郴县,而后又将其杀于江中,诸侯自此渐生背反之心。田荣首先在齐地发难,项羽亲自率部平叛。在项羽征讨之时,刘邦出师,还定三秦,尽占关中之地。之后,刘邦率领5个诸侯伐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出兵,汉军大败。大败后的刘邦重整旗鼓,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相持。楚军在军事上渐处劣势,刘邦乘机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同时,项羽释放了战争中俘获的刘太公和吕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背信弃义,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大败汉军。其后诸侯军队皆至,项羽孤军陷于重围,败至垓下,兵少食尽。韩信彭越诸军,合围愈急。为动摇楚军心,张良和韩信让汉军夜唱楚歌,项羽闻楚歌,惊惶之中感到大势己去,夜间与爱妾虞姬在军帐中饮酒,面对美人和名骓,项羽慷慨悲歌:“力拨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唱道:“汉兵己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两人反复咏唱,其场面之凄切悲壮,令左右潸然泣下,不能仰视。
入夜,项羽飞身上马,率护从骑兵800多人冲破重围,向南疾驰,然后渡过淮河,到达阴陵,迷失道路。逃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而待,劝项羽急渡,然后称王于江东,待时再起。项羽此时己无斗志,把失败归于天意,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将战马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兵,独自搏杀汉兵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项羽死后,刘邦得杨喜、吕马等所献项羽五体,以鲁公礼合葬于谷城。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吒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钜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钜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项羽是一个有胆识、有气魄但没有谋略的人,有胆识说他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敢于同秦军四十万开战,没有谋略说他身边只有一个范增还让他气死了
项羽到底怎么样
项羽,一个悲剧的英雄。 有人说他是“妇人之仁”。他在鸿门不但没有杀了刘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谋士的再三暗示下无动于衷,最终放走了刘邦。以致后来被刘邦逼地无路可走。 但也有人说他是显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认为:他在自己的地方杀人,不武;而暗杀刘邦在自己的营中,属于谋杀,不是他的本性所为。显示出了他的“军人之度”。 这两种对项羽的说法,个有个的道理。 但我认为项羽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视感情的:他对士兵犹如自己的兄弟一样,哪个战士受伤了,他回送药送饮,问长问短,甚至会为死去的士兵流泪。有人说这是他“妇人之仁”的特点,我却不大赞赏这种说法。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绘声绘色地说成这个人是“妇人”。当他血战沙场,溃败秦军,焚阿房宫的时候,他的“妇人之仁”还能找到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观点,就是项羽是上述两种性格的综合。 而他在别人眼中,除会拼、会杀、会哭、会被感动之外,还有什么?还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失败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自信心。在那个年代,力量和谋略各占半壁江山,直到现在也如此,有时候谋略会大于力量,赤壁之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项羽一直都是个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在众人的心中,永远都是胜利的。 我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而要学'万人敌'的作战本领。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著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项羽可谓是一位失败的神勇将领。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钜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被刘邦所灭。
项羽这个人怎么样?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项羽的为人,其实从他自封的外号“西楚霸王”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西楚霸王”这个称号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霸”。所以,项羽这个人,生性豪迈热烈的同时,也有着霸道蛮横的一面。当然,从他常时候学习书、剑、兵法的事迹上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人。。。所以苏轼评论项羽和刘邦时就说:“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历史上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秦末,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号 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 五诸侯灭暴 秦 ,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 ,号为“ 霸王 ”,权同 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项羽,原籍秦时的下相(今江苏宿迁),自汉以后经多次调整,九六年宿迁成立地级市,以项王故里为市区。一种说法认为霸王故里就在当今新沂马陵山镇。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霸——戟!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虎头盘龙戟,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鬼神”!此戟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擡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戟只用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招数“单手十八挑”! (以上来自于苏州评话)特征: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其实是一种病)者,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六个人:王莽、虞舜、项羽、吕光、鱼俱罗、李煜。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鱼俱罗是隋朝猛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文学家;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
满意请采纳
楚霸王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
"勇猛无敌、勇冠三军,从武力上说冠绝一时、无人可匹,可惜又是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作为一个武将绰绰有余,但作为争天下的一方远远比不上刘邦。打天下,打仗只是一方面,武力更只是打仗的一方面。历史上的军事家没有谁是单靠武力的,打仗还要讲排兵布阵、兵法智谋。打天下,更要讲政治,要争取人心,人心不止是民心,还包括士人之心、上层精英之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