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的基本方法

 我来答
顺心还婉顺的君子兰5882
2022-08-02 · TA获得超过559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5万
展开全部

  课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基本功,而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取决于一个老师对课标、教材、语文知识积累的程度。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备课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备课的基本方法 篇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那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我们的备课中同样要体现出来。我把自己多年的备课经验加以整理,把备课的过程梳理成五个字:读、研、听、说、写。

  一、读

  (一)读课文。一篇课文摆在面前,先做什么?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所以我们应该“开口备课”,因为朗读是“活”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

  (二)读作者

  教师备课必须要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是备好课的前提。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我想,只有我们教师读懂了作者,心有所动,然后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三)读学生

  听过很多不级别的公开课,陌生得老师所对地是陌生的学生,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读自己

  有时候,我们老师在课前作了大量的思考,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得很透彻,但是却不能将其条理清楚的给予学生,那我们的课堂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备课中读自己是很重要的,所谓读自己就是自己应该怎样把握好教学的思路,怎样将自己的思考的过程清晰的梳理出来,本人认为最重点的就是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怎样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梳理成一个条理的授课流程。

  一堂好课,当然需要有好的设计,但好的设计更须以教师精深的底蕴作支撑。上课表面上看是教学“技术”的“度量表”,实际上却是教师“内力”的“试金石”。语文教师,除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断锻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如果每个教师都能读好书,那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书香四溢的。所以我们在读好自己的同时,要不断地武装自己,提升自己。

  二、研

  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就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一)研文本

  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品评课堂教学时总觉得遗憾颇多。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究起来,大都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不到位有关。这种偏离重心的现象与老师研读文本是否用心以及自身研读能力有关。

  应该说,研读文本,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二)研教参

  我们教师要重视对《教师用书》的研究。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具有参考性的链接性的知识点,但我们不能依赖于教参,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叶圣陶先生说,“教参是鸦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长期只看教参,只是满足于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形成的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度的、独立的思考,没有读到文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导致的是自我的思想苍白,语言的幼稚不堪。这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悲哀。我们虽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省去很多的无用之功,但是我们只是提倡借鉴,创新、创造才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是研读教参,而不是依赖于教参。

  (三)“研教案”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教案,为我们的教学更好的理顺了思路,拓展了思维,但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因为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与风格。

  小学语文备课的.基本方法 篇2

  备足课,备透课

  备课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基本功,而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取决于一个老师对课标、教材、语文知识积累的程度。作为一线语文老师,人教版的老教材、课标版的新教材我完整地使用过一轮,课改前的备课模式、课改后的备课模式我也一一经历过,我也曾经有过拿起书本就上课,抄抄现成教案、简单在书上标注就了事的备课过程,也有过彻夜不眠地跟教研员和几个老师一起为一节课而反复修改研讨的备课经历,在和大家一起磨课的过程中,在上课收到很好的反馈以后,我发现备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而备足、备透一节课更不是看看课本,翻翻教参的问题。

  要想备足、备透一节课,首先要把课标上对这个年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烂熟于心,然后解读本学期所教课本的整体学习目标,最后再掌握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我们人教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主题组材的,在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单元导读和单元训练目标,有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直接进入单元学习,其实,单元导读是一个单元学习的指挥棒,我们一定要在课前认真解读,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学生有预习作业,如果让学生在预习前把单元导读预习一下,他就能整体把握住这个单元的训练点,按照目标要求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时预习。清楚了单元学习目标以后,再看本课的学习目标,针对目标设计学生的学案。也就是老师备课最起码要清楚:课标年段目标要求-----本册书单元目标要求-------课时目标要求。只有把这些目标烂熟于心,才能有方向地去备课,才能备对课。

  其次,备足课,还需要我们老师大量地拓展阅读和文本有关的内容,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有一个走近名著的单元,呈现出四篇文章,如果只和孩子们分享学习这四篇文章就能够说孩子们学过名著的话,那就远远违背文本呈现的本质意义和课标的要求了,这四篇文章作为例文,是让名著的魅力吸引孩子们对我们的经典文学产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如果单单只放在学习内容,读读书,写写中心大意的基础上,而没有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名著的经典魅力,没有产生阅读欲望,这就肯定是没有完成学习目标,而老师想让孩子们产生阅读欲望,仅仅四篇怎能够呢?这时就需要老师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拿出来,想办法,或播放精彩视频片段,或通过激情朗读,或通过讲故事等把更多的经典拿出来和孩子们分享,试想,这样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备一节课,需要教师广泛收集同步资料,通过反复和文本对话,内化资料,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想好如何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好这些资料,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课前备进去的,

  最后,备透课。我们都知道,课堂永远都是一个充满许多未知的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不能用一种学习模式强加在所有的孩子身上。也不能用自己备下来的有限知识去传授给孩子们。课堂永远存在缺憾,课堂中创新的临时生成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有价值,所以,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预设,在预设各种生成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不断否定自己,才能在课堂上应对各种生成。在2013年的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我作课《伯牙绝弦》,课前,我和县教研员吴老师还有我们学校的米老师、秦老师几个人反复琢磨教材,研读相关资料,对课堂进行了几十种预设,可第二天一见学生,预设全用不上了,人家讲完这篇课文了,我当时有点蒙,沉不住气,咱们都知道老师上课最难上的就是已经上过的旧课,于是,中午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拔高了学习目标,调整了学习思路,最后,课上的非常成功,当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有备无患。上课就是这样,准备的足,就能游刃有余,准备不足,就常常不知所措,不知所为。当然,我们的常态课不可能像优质课那样,但不管是什么课,我们都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

  上“好”课

  课堂是我们的阵地,上“好”课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把课上好,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二是上“好”课,不能说每节课都是精品课吧,至少每堂课都是有效率乃至高效课堂。我的语文课堂比较简单,而且我善于上阅读课,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和我平时注重阅读教学分不开的。记得北京市特级语文老师吴琼曾经说过:“语文基础知识,也就是字词的识记与积累,在小学阶段能识记,把字写工整、写漂亮就行了,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不能要求孩子们一口吃个大胖子,识字需要时间和过程,写字很关键,插手开始就要写漂亮,但是我们许多老师在低年级却把孩子们禁锢在抄写天地里,只求写对,不求写好,只求多写,不注重多识字,口语表达、朗读训练统统流于形式。高年级老师抓不住训练点,学生已经认识的、会写的字还在课上喋喋不休、一笔一划地指导书写,忽视了阅读教学,孩子们现在不会写、不认识的字,随着年龄的长大和认知能力提高,将来就会认识,可是阅读能力一旦落下了,年级越高就越难跟上。”这些话对我启发很大,这些年,一直在高年级进行教学,我的阅读课上的越来越顺手,尤其是每堂课的阅读方法指导,我都让孩子像做数学题一样,给他们搜集更多的同步阅读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揣摩练习,记得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单元学习时,为了让孩子们多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怎样运用,我搜集了大量写人物的片段,让孩子们用各种方式读,感悟,再读,我一直认为语文里有很多东西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有时候孩子们读的多了,不需要你讲解,他就能试着去运用。像《父亲的菜园》一文,在孩子们反复朗读以后,我问孩子们文中哪个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的孩子就说,老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比如写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等,我便趁机赶紧指导孩子们写作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是典型的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然后抛开课文没讲,直接开始让孩子们练习用这种写作顺序、用上文中的好段落进行练笔,我一直没有特地给孩子们上过专门的作文指导课,都是一边学课文,一边进行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小练笔,上课就阅读,阅读就表达,表达就记录,这是我一贯使用的方法。

  说到阅读,我想这是我们小语人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学校作为县城里一所窗口学校,图书资源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资源,班级图书角的建立给我的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以前,我主张学生课下阅读,可是坚持了没一年,我发现阅读的效果几乎为零,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学生有阅读兴趣,可是这些兴趣慢慢就会被发达的现代科技所削弱,电脑和手机对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冲击力最大,一个平板电脑在手,尽知天下事儿,有声有色,那白纸黑字的书籍就很难再入孩子们的眼睛,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过书香的熏陶,那他的人生一定有缺憾。再就是家长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课外阅读越来越难推行,于是,我下了狠心,拼了命,把阅读搬到了课内,只要我上课,只要我进教室,我就先让孩子们阅读十分钟,可以尽情朗读,可以默读,书籍的种类很多,刚开始是没有规定,自己选择,后来,图书角有了以后,我规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每个人都阅读一本完整的书,图书角中的任选,再后来,针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我让他每天课前十分钟就读作文书,分类的最好,这十分钟,前八分钟阅读,后两分钟用心想一想、画一画文中的佳句和片段,十分钟不用多读,就读一篇文章,如果是整本连载书,就读三页,时间不到,就再读一读,想一想,在书上做做标注等,第一个学期,孩子们的作文水平有提高,但不是太明显,第二学期,孩子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我常常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指导孩子们,平时我们要求孩子能美美地读书,能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这在小学低段进行语感训练非常重要,但在高段,在以后的应用中,在以后的考试中,孩子们见到一篇文章总不能一看文章就开始摇头晃脑大声美美朗读几遍就能提取信息了?孩子们看到一份报纸,也不能就大声朗读提取信息吧?所以,我一直告诉孩子们,当我们拿到手一篇文章或者看到一份报纸、阅读一份资料的时候,你也必须能用很快的速度就能把文章阅读完,当你把文章读完了,你应该能很快地就提取出你所读的文章的关键信息,这就涉及到了孩子们阅读速度和方式的训练以及提取信息、概括能力的培养,所以一文在手,先能读懂文章的大意,能把长课文读短,能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高年段学课文或者阅读资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管文章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我都要先进行这样的训练,所以现在,我带的学生,你给他一篇文章,他就知道第一件事儿就是先看看文章主要写什么,甚至一开始读就开始思考怎样简单地告诉别人这篇文章的大意,然后再让孩子们直击文章的重点部分,让他们反复朗读,一遍有一遍的独特体会,一遍比一遍的学习深度要增加,最后从文字的揣摩、到感情的感悟、再到表达方式的领悟我都让孩子们在重点段中挖掘出来,最后,再找类文进行练习,有时候是阅读训练,有时候是写作训练,这样孩子们就能很轻松地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语文课上成这样或许太无章法,但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和写作,而表达和写作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我们每次上课都要教给孩子们,如果每次语文课上就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把文章的内容分析个天翻地覆,挖地三尺地让孩子们背点东西,那样的语文课就真正把语文的魅力遮盖了,语文课就上成了大胖子,没有灵魂的大胖子,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实现从课文内容的'分析教学向学生学习策略导向的美丽转身。

  常整理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本的教材,这本教材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单元主题组材,同主题或同类型的文章放在一个单元集中学习,无论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阅读写作的训练,集中起来学习都是比较容易的,基于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每个单元必上一节单元整理课,根据文本的类型进行系统的整理,例如,写景的单元,在整理的时候,我从写法上,优美段落积累上、重点句子、词语的揣摩使用上去进行三方面的整理;写人物的单元,我就从人物的描写手法上,文章的结构方式上以及构段方式上进行整理。但是这些整理比较凌乱,我就在每次学完所有的课文之后再来一次分类整理和系统整理,分类整理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对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的做题方法进行整理,最后的系统整理是各个章节重点知识和易错内容的整理,总之,每学期,我要进行三次整理,单元整理、分类整理和系统整理。上学期,我们的许校长一直提倡让我们教给孩子们画知识树,一开始,我没有自己的想法,后来许校长又让我们听了一次清华大学一位主任的简短讲座,从中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于是,上学期我稍微做了尝试,把整理的东西用这种结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们一看一目了然,到去年寒假,孩子们自己对各个学科进行了知识的梳理,用结构图给我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大家可以翻一翻孩子们做的这些,我们或许从中能看出一个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也不能小看这几张简单的结构图,试想,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图能够清晰的呈现出来,需要知识在孩子的大脑内反复进行整理、内化、再整理,才能以这种形式呈现,当这些知识都形成系统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了,他们的知识能不牢固地掌握吗?一位老师,如果能让孩子学会及时整理、善于整理,常常把知识进行内化,这样的过程难道不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吗?所以,我很佩服我们许校长的远见。

  备好课、上好课了还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才能取得好成绩,我们学校采用活力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这种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有待完善,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这种模式中的“师友互助”,许校长一直提倡兵教兵,兵带兵,这种“师友互助”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学生的分组管理上,我有自己的独特分法,有老师喜欢强弱组合,有老师喜欢强强组合,我选择的就是强强联合,弱弱结合的分组模式,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在平时的管理中,我采用即时辅导的方法和集中突破的方法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尤其是临近考试,优秀的学生不用刻意辅导,只需课上关注即可,然后让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和辅导,老师进行分组考核鼓励,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让小组进行竞争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模式能很快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有中考、高考这些指挥棒存在,我们有时候就要做“现得利“型的老师,辅导后进生是我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必经之路。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没有很好的方法,我只不过是把语文放得更开,在写作方面我也没有特殊的教学方法,我只不过是让孩子们养成了一阅读便动笔的好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备课方面做的比较扎实,上课时我用十分钟进行阅读,然后我向三十分钟要效益,课下我常常先进行知识的整理,然后再系统整理整本书,让整本书的内容以知识树的形式出现,学生既便于掌握又梳理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语文教学是一潭深水,需要热爱她的同行者去不断努力和探索,行走在小学语文的路上,一路风景,一路收获,让我们携手共同守住这方麦田,辛勤耕耘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