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安徽简称皖的由来如下:
安徽省简称“皖”,缘于皖西有绵亘的皖山,即天柱山。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潜山县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其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被人们尊为“古南岳”。
又因春秋时此区域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称为安徽的“源头山”。
“皖”又作“睆”。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睆彼牵牛”句,《毛传》解释为“明星貌”,唐陆德明解释为“明貌”,《字汇·目部》释为“美好貌”。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古皖国就地处山清水秀的皖西地区。
历史沿革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
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4个诸侯国。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
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