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更重要?不同情况如何选降糖药
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常检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那么,到底是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更重要?
答案是两者都重要,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专家指出,中国人单纯餐后血糖高的比例高于西方人,而餐后高血糖严重威胁着心血管的 健康 。
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前期和轻型患者,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如果一直不处理,对大血管的伤害就一直存在。
大量临床观察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餐后血糖越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机会就越高 。
另外 ,餐后血糖越高,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越高。餐后高血糖使 凝血的活性增加,使发生血栓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
因 此 ,餐后血糖的检测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另外,若对糖尿病前期听之任之,持续 10 年不到就会发展为糖尿病。这 10 年中,病人往往还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都会对心血管构成威胁。如果糖尿病前期不进行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每年大约会有10%的人加 入到糖尿病“阵营”。
1单纯的餐后血糖高 ,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 ,则首选糖苷酶抑制剂。
葡萄糖苷梅抑制剂把从肠中吸收摄入糖这个环节作为靶标 ,并不是直接作用与引起高血糖的代谢缺损部位。 所以只单纯控制餐后血糖高。
2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 ,应首先考虑苯甲酸衍生物。
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胰岛素分泌与正常人相比较为缓慢 ,这被认为造成餐后血糖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苯甲酸衍生物可迅速促进胰岛素分泌 ,作用起效快 ,持续时间短 ,作用仅集中与饮食有关的葡萄糖负荷,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升高 ,伴有餐前血糖轻度升高。
3 空腹、餐前血糖高 ,不管是否有餐后血糖高 ,都应考虑磺酰脲类、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 ( T ZD)是最新一类口服降糖药 ,为过氧化物 酶体增殖活化受体 ( PPAR)的激动剂 , PPAR为在调节膳食脂肪的贮存和分解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的转录因子家族。
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控制血糖,故又称为 “胰岛素增敏剂”。 目前国内市场的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有罗格列酮 (文迪雅 )和吡格列酮 (艾汀 )。
4依有无其它伴随疾病选药
如果患者还伴有心衰等疾病 ,首先考虑使用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慎用噻唑烷二酮。
噻唑烷二酮可引起液体潴留 ,有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危险 ,临床研究表明噻唑烷二酮药物可引起血容量以及前负荷增加所致的心脏肥大 ,不论是单药或与胰岛素伍用时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因此严重心衰的患者不推荐用这类降糖药。 如果患者伴有胃肠道疾病 ,最好不使用双胍类和糖苷酶 抑制剂。这两类药物都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腹泻、腹鸣等不 良反应。 特别糖苷酶抑制剂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占 2 /3 。
患有慢支、肺气肿等肺通气不良的疾病慎用双胍类 ,如果患者有肝病则慎用噻唑烷二酮类,有报告指出该类药物诱发 肝炎和使肝酶增高达正常值上限的 3倍以上。 患有较严重的 心肝肾肺等全身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5 依年龄选药
对于老年患者 ,慎用长效的磺酰脲类药物。该类药较严重 的不良反应为持久性低血糖症 ,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较易发生。
[1]崔浩 ,编译 . 抗糖尿病药物的靶标葡糖 - 6- 磷酸易位酶〔 J〕,国外 医学药学分册 , 2002, 29( 4): 231.
[2]李元敏 ,编译 . 一种新的抗糖尿病药物 f arglilazar〔 J〕,国外医学药 学分册 , 2002, 29( 1): 43
[3]李寅辉.门冬胰岛素50每日三次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6,10(05):233-235.
#降糖药## 健康 科普排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