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灵感来了的词语
1.用来形容好的灵感的词语有哪些
急中生智、计上心头 、人急智生、计上心来、灵机一动
一、急中生智 [ jí zhōng shēng zhì ]
【解释】:智:智谋。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办法。
【出自】:唐·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窘,然敌则气作,急则生智。”
【译文】:如果您真的用自己的长处,经过被困,然而敌人则气作,急则产生智慧。
二、计上心头 [ jì shàng xīn tóu ]
【解释】:心里突然有了计策。同“计上心来”。
【出处】:元·张氏《青衲袄·偷期》:“计上心头,暗令家童私问候。”
【译文】:心里突然有了计策,黑暗让家儿童个人问候
三、人急智生 [ rén jí zhì shēng ]
【解释】: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出自】:元·施惠《幽闺记·文武同盟》:“粉墙这等高峻,如何跳得过?自古道人急计生,不免攀住这杏花梢,跳将过去。”
【译文】:粉墙这么高,怎么跳得过去。从古代道人急生计,不免攀住这杏花梢,跳将过去。
四、计上心来 [ jì shàng xīn lái ]
【解释】: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出自】: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不要倒好了他,眉头一纵,计上心来。”
【译文】:不要倒喜欢了他,眉头一纵,考虑上心来
五、灵机一动 [ líng jī yī dòng ]
【解释】: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俄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
【译文】:迟延了半晌,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明白要过来
2.写作时灵感的词语
一个词语的生长 ——关于写作 一 “我愿一直相信:我热爱的词语最终会长得像我所喜欢的模样。”
这是一个写散文的人说的,他叫蒋浩,除了一本《恐惧的片段》,我还没看到他别的作品。一个人是经常会和某个词语相遇的,并把它小心翼翼地捡拾起来,然后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也有一些词语无意间就落进了你的心灵,像一粒被风刮来的蒲公英的种籽。可无论怎样,一个词语一旦在你的心里落地,你的身体里就会响起轻微的或是杂乱的脚步声——那是词语在内心里游走和生长的声音。
我与“写作”这个词相遇并对它产生兴趣,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是因为我第一次写作文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而随着自己前后近十年不太正式的“写作生涯”,到如今我对“写作”这个词语已达到了痴迷热爱的程度,所以总想写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权且作为这个词语的成长记录。
二 对于写作,先前自己一直不太相信所谓要靠灵感才能写出作品,不相信那些虚而不实的东西,以为会写就是会写,不会写就怎么也吐不出字来。直到这两年,自己每每因为一些突发奇想有了写作的欲望和冲动的时候,才真正发觉原来所谓的“灵感”确实灵验,思绪泉涌的状态下,你的行文会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文章气势更会雄浑豪迈,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其实,这样的文章对于语句是否优美,用词是否华丽倒不是其最根本的追求,由个个发自肺腑的文字、感人至深的语句一气呵成的文章已经足以称是一篇佳作了。 谈及灵感,自认为最令人文思泉涌的当属阴雨天气。
下雨时,灰蒙蒙的云把天空压得很低将近贴着地面,在被缩小了的阴霾空间中活动的你我,会从内心深处爆发出一股股想表达的欲望,而这样的欲望,在连成了线的雨的牵引下会被扯得很远,保存得很久。写作灵感激起写作欲望,而写作本身又延续激发了写作灵感,这一种绝佳的氛围,绝佳的心境,应该令所有喜欢文字的人都向往不已。
睡觉刚醒时分也是易于产生灵感的时候,特别是你睡前还一直记挂某事,睡醒了又不愿起床赖在床上的“混沌”状态也是思绪飘飞的时候。不过那时的思绪很脆弱,虽然一股接着一股的灵感会把思绪扯得很远,但也正由于它的脆弱,使得它转瞬即逝,可欲而不可求。
回想自己的很多文章或片段的灵感都是源于一觉醒来,譬如《情殇》写于某天清晨梦醒,从早晨六点写到八点;《多情福州》由于夜未至而先寐,后于晚十点醒来,冲动下床提笔写至凌晨三点方才结束;甚至此片段也是在某日午休醒来时,灵感一触即发,又一发不可收拾,遂迅速息事起稿,记录而得。其实这样的半睡半醒之混沌状态与古人所说的“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中的“枕上”如出一辙。
古人虽用来形容珍惜时间,但我却也一直认为这“三上”的状态最混沌,最纯洁,最易于灵感产生,而且这样得来的灵感也最自然,最真实,最深可玩味。 三 对于写作,目的很重要,写作意图决定了文章形式,主宰了文章灵魂。
也有一位同学曾经问我为什么她总写不出和我一样长的文章,我觉得这就跟个人的写作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如写游记文章,有的人只是单纯地记录此次的游历和心情,而忽略了游历之景物背后蕴含的真相和那份心情的由来。
而我,其实更愿意去联想,去牵引,把平时沉淀下来的一些生活困惑、文化哲思融入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中去。所以,我游记文章中对有关游历事物本身的记叙并不多,而更愿意以之作为一个引子,牵扯出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
其实就在前不久,自己明确了一种想法,认为文学应该成为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作家是辛苦的,但其实又是幸福的,是痛并快乐着的那种幸福。
真正的好文章是从作者生命里长出来的,可对于那样的生长可能连作者本身也无法控制,除非他们把自己的肉体消灭掉,所以那些有血有肉的具体作品不仅是在用“学问”说话,更是在用心灵说话。它们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独特的品质和思维,能够让一个人寄托梦想、释放心结,能够让一个人在表达出自己之后进而反思自己。
好的写作动机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完成一个人精神上的代谢,进而而成为一盏明亮的人生引航灯。 四 翻阅自己早些时候的文章,记录的大多是一些心情、随感,篇幅小,内容少,而且都杂乱无章。
直到最近两年,随着自己在思想上开始重新思考有关于历史、哲学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开始关注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开始在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形式,我开始写更多关于思维品质、人文文化的文章,我开始对这个时代,这批人物,这些绝响和这些已固然的思维难以割舍。我坚持认为,真正有生命力的未来作家应该是那样的:他们是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内心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将不惜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其实,这也将是我为写作而努力的方向,是我喜欢长成的模样。
3.形容灵感的诗句有哪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代:陆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文章》陆游
偶尔心明,自然灵感。宝珠出入骊龙颔。真常常应显昭彰,性通通达无昏暗。——《踏云行·偶尔心明》马钰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绝句》夏元鼎
《游山西村》宋代:陆游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鉴赏: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鉴赏: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文章》陆游
原文: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译文:
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
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
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鉴赏: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提出问题以后,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最后发出不能复见后夔的感概。其实作者所说的“天成”,并不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基于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由于偶然出发而捕捉到灵感。只要能做到“纯粹无瑕疵”和“巧拙两无施”,便是好文章。清人刘熙载说:“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放翁本学西江者,其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昔锻炼之功,可于言外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