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现状如何?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万人。
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88.1%,十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1],毛入学率91.4%,十年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57.8%,十年提高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还有许多惠民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明显变化。
普惠性幼儿园更多了。2021年全国有普惠性幼儿园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普惠园中一半是公办园,有12.8万所,比2012年增加7.2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87.8%,比2016年提高20.5个百分点[2]。
在流入地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多了。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规模达到1372.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90.9%。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更多了。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实施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通过国家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录取到重点高校的人数累计达95万人。
农村地区的孩子营养状况改善了,个头更高了。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cm和4.1cm,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
三、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十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
义务教育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3]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0万人和10.9万人,相较十年前,分别增长55.4%、52.3%和18.3%。全国95%的学校能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建立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带动各地中小学蓬勃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求。
基础教育大班额问题有效破解。2021年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十年来,小学大班额比例从14.0%降至0.7%,初中从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从47.8%降至4.8%,下降了43个百分点,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有92%以上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
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万人。
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88.1%,十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1],毛入学率91.4%,十年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57.8%,十年提高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还有许多惠民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明显变化。
普惠性幼儿园更多了。2021年全国有普惠性幼儿园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普惠园中一半是公办园,有12.8万所,比2012年增加7.2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87.8%,比2016年提高20.5个百分点[2]。
在流入地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多了。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规模达到1372.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90.9%。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更多了。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实施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通过国家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录取到重点高校的人数累计达95万人。
农村地区的孩子营养状况改善了,个头更高了。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cm和4.1cm,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
三、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十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
义务教育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3]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0万人和10.9万人,相较十年前,分别增长55.4%、52.3%和18.3%。全国95%的学校能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建立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带动各地中小学蓬勃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求。
基础教育大班额问题有效破解。2021年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十年来,小学大班额比例从14.0%降至0.7%,初中从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从47.8%降至4.8%,下降了43个百分点,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有92%以上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
展开全部
中国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多个方面来描述。中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教育是国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主要观点:
1. 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相对严格和竞争激烈。学生们需要经历高强度的学习和备考,尤其是高中阶段的高考,这是进入大学的重要考试。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过度竞争会带来学习负担过重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2. 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大学数量增加,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有所增加。中国的一些大学也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并且吸引了一些国际学生。
3. 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科学研究和创新,以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国也在一些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4. 教育不平等:尽管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但在城乡和地区之间,以及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之间,仍存在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则相对较差。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不平等的教育。中国正在努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公平性,并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
1. 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相对严格和竞争激烈。学生们需要经历高强度的学习和备考,尤其是高中阶段的高考,这是进入大学的重要考试。虽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过度竞争会带来学习负担过重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2. 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大学数量增加,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有所增加。中国的一些大学也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并且吸引了一些国际学生。
3. 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科学研究和创新,以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国也在一些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4. 教育不平等:尽管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但在城乡和地区之间,以及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之间,仍存在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则相对较差。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不平等的教育。中国正在努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公平性,并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基础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观念守旧等都是导致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原因,使学生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让教育难以推进。
2、教育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3、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中西部的教育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协调。
4、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5、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教育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2、教育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3、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中西部的教育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协调。
4、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5、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教育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