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计算年龄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是古时候沿袭下来的习惯。
其实,古人在计算年龄时,采用虚岁和周岁的情况都有,有时在同一个时代还会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三国和魏晋时期的人物,有的采用虚岁计龄,还有的采用周岁计龄。
我们再看《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其中对人物的年龄采用了周岁计算法,更为凑巧的是,在该传里面,我们看到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与他老师谯周的对话,并且这段对话中刚好提到了孔子的年龄问题,正好可以与本文的开头部分相对应。该传的最后一段有写“(泰始)五年,予尝为本郡中正,清定事讫,求休还家,往与(谯)周别。
周语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而没,今吾年过七十,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扬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 根据孔子的生卒年(前551—前479)、刘向的生卒年(前77—前6)和扬雄的生卒年(前53—后18)可知,谯周对孔子、刘向和扬雄年龄的计算都是采用周岁的。
其实,古人在计算年龄时,采用虚岁和周岁的情况都有,有时在同一个时代还会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三国和魏晋时期的人物,有的采用虚岁计龄,还有的采用周岁计龄。
我们再看《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其中对人物的年龄采用了周岁计算法,更为凑巧的是,在该传里面,我们看到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与他老师谯周的对话,并且这段对话中刚好提到了孔子的年龄问题,正好可以与本文的开头部分相对应。该传的最后一段有写“(泰始)五年,予尝为本郡中正,清定事讫,求休还家,往与(谯)周别。
周语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而没,今吾年过七十,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扬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 根据孔子的生卒年(前551—前479)、刘向的生卒年(前77—前6)和扬雄的生卒年(前53—后18)可知,谯周对孔子、刘向和扬雄年龄的计算都是采用周岁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