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 [对作文审题立意中的两种对立倾向的解析]
展开全部
【摘 要】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应兼顾抓住最佳和不放弃正确的原则。要区分开错误、正确、最佳的含义,在确定正确、错误的前提下,再讨论最佳的角度和立意。 【关键词】作文 审题 角度 立意
审题、立意之于作文,正如方向之于前行,计划之于作战;没有这个步骤,前行必然迷失,作战必然迷茫,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都难以建立起来。以往的作文教学,不能说对此不重视,但一些不良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注意,尤其是两种对立的倾向。
一、审题的“滥竽充数”倾向
有不少学生审题时秉承“审题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方针,只要挨边,立意就算过关。教师在批改中,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则,事实上鼓励了审题上的漫无边际的倾向。审题的筛选性和精准性,都被忽略了,这一过程没有体现思维的差异性,使一些高明的立意并没有被发掘出来,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立意大行其道,造成了“滥竽充数”的局面;最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终于无法避免。我们知道,一个作文的审题方向虽然可能有多个,但每个方向上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立意,其他的立意与最佳之间总会有差异。这个最佳立意一定要首先被找出来。这应该是审题的第一要义,即如何说服自己舍弃最佳以外的立意。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2+2=?”结果竟无一人作答,最后罗素说:“2+2=4嘛!”
材料通俗易懂,可到底要揭示什么主题呢?学生也许很容易想到两个角度:①罗素故弄玄虚;②不可崇洋媚外。然细加分析,这两个角度均有偏差。为此,我们不妨作如下思考:2+2=?这本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却难住了一批学者专家?原来,在他们看来,罗素是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妙,故而慑于罗素的声名,置客观事实于不顾,不敢应声。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乃是此场面出现的症结。
所以,以上思考都不是最佳立意,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含义。最佳立意应是: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可见最佳立意,揭示了材料的本质,体现了审题的最高要求,决不可等闲视之,一定要首先抓住。
二、审题的“关门主义”倾向
在发现最佳立意之后,就万事大吉,对其他立意视而不见,坚决扼杀。如果在批改中贯彻这样的原则,那么必然产生很多跑题作文,作文对思维的考察便呈现出绝对化的倾向。而这绝不是作文考察的初衷。找出最佳,并不意味着审题、立意的终结。不是最佳,也可能正确;同是正确,还有高下之分。要实现对学生作文的多维考察,就必须把立意分出层次,满足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需要。正确,需要说明;错误,也需要理由。要依据对题目或材料的分析,对审题精益求精,对立意字斟句酌。
材料二: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献给人们的是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香甜的蜜,而它们对人类的索求却极小。试以《“吐丝”“酿蜜”说》为题写篇议论文。
经过审题,可以思考的几个角度:
①赞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给人甚多,而索取甚少: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③埋头苦干、辛勤劳作。
④作学问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来加工。
⑤古人曾叹:为谁辛苦为谁甜——驳中有立:应树立高尚的精操。
分析:吐丝的蚕、酿蜜的蜂,其共同点是生命短暂,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①的角度正确;②这个角度与①角度相似,其区别在于它除了给予外,尚谈及所求甚少这一问题,这一“给”一“取”体现的正是一种“牺牲”精神,所以②更好。⑤虽是从蜜蜂引出,但春蚕亦有此类特点,故亦可算切题。但③④均只考虑了一个方面,故非最佳角度。所以最佳立意是②。
审题有艰难,立意总接近,但差别总会有的。审题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去除那些似是而非的立意,确定正确的立意,选出最佳的立意。
材料三: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称为明智之举;往树洞灌水,让滚入洞内的球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句子,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加“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此材料分为四个内容:
对于同样的东西——水,有时要放,有时要灌,且都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还是一个场合问题。像春天,下雨在北方是及时雨,在南方并不见得讨人喜欢。长句子表意严谨,但过多的修饰也可能影响语意的表达。对于简单的几何问题,“辅助线”是多余的,但在繁难的几何题中,它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中辩证思维的意味很重,也很容易被忽略。可见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以好坏论之。这样,最佳立意就确定了。
如果只看到后两句话,好像在谈简单的可贵,方法和外力的重要。那样就没有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没有看出材料在说什么了,也就忽略了最佳立意的寻找了。
总之,第一种倾向,模糊了立意间的差别,不承认最佳的存在,是不折不扣的“滥竽充数”;第二种倾向,只认可最佳立意,否认了以外的一切可能,是名符其实的“关门主义”。两种倾向尖锐对立,不利于审题立意训练的健康进行,必须予以摒弃。
三、解决两种倾向对立的方法
要区分开错误、正确、最佳的含义,在确定正确、错误的前提下,再讨论最佳的问题。角度有最佳的问题,立意也有最佳的问题。选对角度,多方选择;选定立意,绝不动摇。由于材料的差别,最佳可能会有多个,它们的区别可能在于角度的新旧与否。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1.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确定最佳立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审题、立意之于作文,正如方向之于前行,计划之于作战;没有这个步骤,前行必然迷失,作战必然迷茫,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都难以建立起来。以往的作文教学,不能说对此不重视,但一些不良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注意,尤其是两种对立的倾向。
一、审题的“滥竽充数”倾向
有不少学生审题时秉承“审题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方针,只要挨边,立意就算过关。教师在批改中,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则,事实上鼓励了审题上的漫无边际的倾向。审题的筛选性和精准性,都被忽略了,这一过程没有体现思维的差异性,使一些高明的立意并没有被发掘出来,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立意大行其道,造成了“滥竽充数”的局面;最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终于无法避免。我们知道,一个作文的审题方向虽然可能有多个,但每个方向上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立意,其他的立意与最佳之间总会有差异。这个最佳立意一定要首先被找出来。这应该是审题的第一要义,即如何说服自己舍弃最佳以外的立意。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了一个问题:“2+2=?”结果竟无一人作答,最后罗素说:“2+2=4嘛!”
材料通俗易懂,可到底要揭示什么主题呢?学生也许很容易想到两个角度:①罗素故弄玄虚;②不可崇洋媚外。然细加分析,这两个角度均有偏差。为此,我们不妨作如下思考:2+2=?这本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却难住了一批学者专家?原来,在他们看来,罗素是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妙,故而慑于罗素的声名,置客观事实于不顾,不敢应声。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乃是此场面出现的症结。
所以,以上思考都不是最佳立意,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含义。最佳立意应是: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可见最佳立意,揭示了材料的本质,体现了审题的最高要求,决不可等闲视之,一定要首先抓住。
二、审题的“关门主义”倾向
在发现最佳立意之后,就万事大吉,对其他立意视而不见,坚决扼杀。如果在批改中贯彻这样的原则,那么必然产生很多跑题作文,作文对思维的考察便呈现出绝对化的倾向。而这绝不是作文考察的初衷。找出最佳,并不意味着审题、立意的终结。不是最佳,也可能正确;同是正确,还有高下之分。要实现对学生作文的多维考察,就必须把立意分出层次,满足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需要。正确,需要说明;错误,也需要理由。要依据对题目或材料的分析,对审题精益求精,对立意字斟句酌。
材料二: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献给人们的是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香甜的蜜,而它们对人类的索求却极小。试以《“吐丝”“酿蜜”说》为题写篇议论文。
经过审题,可以思考的几个角度:
①赞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给人甚多,而索取甚少: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③埋头苦干、辛勤劳作。
④作学问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来加工。
⑤古人曾叹:为谁辛苦为谁甜——驳中有立:应树立高尚的精操。
分析:吐丝的蚕、酿蜜的蜂,其共同点是生命短暂,为人类献出自己的一切,①的角度正确;②这个角度与①角度相似,其区别在于它除了给予外,尚谈及所求甚少这一问题,这一“给”一“取”体现的正是一种“牺牲”精神,所以②更好。⑤虽是从蜜蜂引出,但春蚕亦有此类特点,故亦可算切题。但③④均只考虑了一个方面,故非最佳角度。所以最佳立意是②。
审题有艰难,立意总接近,但差别总会有的。审题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去除那些似是而非的立意,确定正确的立意,选出最佳的立意。
材料三: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称为明智之举;往树洞灌水,让滚入洞内的球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句子,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加“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此材料分为四个内容:
对于同样的东西——水,有时要放,有时要灌,且都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还是一个场合问题。像春天,下雨在北方是及时雨,在南方并不见得讨人喜欢。长句子表意严谨,但过多的修饰也可能影响语意的表达。对于简单的几何问题,“辅助线”是多余的,但在繁难的几何题中,它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中辩证思维的意味很重,也很容易被忽略。可见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以好坏论之。这样,最佳立意就确定了。
如果只看到后两句话,好像在谈简单的可贵,方法和外力的重要。那样就没有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没有看出材料在说什么了,也就忽略了最佳立意的寻找了。
总之,第一种倾向,模糊了立意间的差别,不承认最佳的存在,是不折不扣的“滥竽充数”;第二种倾向,只认可最佳立意,否认了以外的一切可能,是名符其实的“关门主义”。两种倾向尖锐对立,不利于审题立意训练的健康进行,必须予以摒弃。
三、解决两种倾向对立的方法
要区分开错误、正确、最佳的含义,在确定正确、错误的前提下,再讨论最佳的问题。角度有最佳的问题,立意也有最佳的问题。选对角度,多方选择;选定立意,绝不动摇。由于材料的差别,最佳可能会有多个,它们的区别可能在于角度的新旧与否。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1.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确定最佳立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