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对话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如何构建有效对话课堂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话”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此意义下,课堂教学中对话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因此教师可以适度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这些对话的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一、在对话文本中发展学习能力
《小学儿童如何数学》在“序言”中指出:“在数学教学研究领域,数学理解与数学阅读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认知学习论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发生交互作用,新知识和既有的知识同化并产生新意义,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同样需要经过阅读才能理解。阅读是数学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从而发展如观察、思考、表达、理解、质疑、应用等一系列能力,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1)读教材例题――思考、应用能力
数学课本是专家对广大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反复推敲论证,精心设计编排的,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例题入手,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在阅读例题时,不能只是让学生读读、看看、念念,更要注重教师的点拨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2)读教材插图――观察、表达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课本的插图具有形象直观、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文字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阅读课本上的插图,可以让学生领会其中的道理,引导他们学生通过操作、推理、想象等的过程,把插图与文字、实验结合起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通过先让学生观察三大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温度,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白零上4摄氏度以上记作+4℃,零下4摄氏度以上记作-4℃,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地让学生感知出负数的意义。
(3)读教材结论――理解、质疑的能力
数学课本上的结论是经过归纳而得出的精练、准确的表述性语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有时仅是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大相径庭,真是“差之亳厘,谬以千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结论的内涵,使之理解到位、准确、深刻。如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让学生体会“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之间的不同;在学习梯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中的“只”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在对话生活中拓展学习时空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情境,要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和生活的对话,来拓宽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练习《正比例应用题》时,教师结合刚刚结束的运动会的比赛情况设计了如下的习题:“校运会50米赛跑中,我班的张军同学获得了第一名。当他到达终点时,第二名李华距离终点还有2米。假如两人速度不变,再比赛一次,让张军退后2米,这次谁先到达终点?”
由于学生刚刚经历和参与了校运会,张军同学获胜并为班级争光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立即就诱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1:还是张军先到达。张军跑完50米时,李华正好跑完48米。这时张军和李华同时距终点2米。张军利用速度优势可以超过李华。
生2:我可以用比例式解答。张军退后2米,说明张军要跑52米。己知两人速度一定,可以列式50∶48=52∶X,X=49.92,所以还是张军获胜。
生3:我也可以用比例式解答。50∶48=X∶50,X=52(1/12),也就是张军退后2(1/12)米两人才会同时到达,所以还是张军赢。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对话生活,挑战自我,真正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
三、在对话同伴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使师生彼此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画好平行四边形的方格图。
师:你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共18平方厘米。我是用数的办法,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对于这道题来说,真是个好办法。现在张大爷家有一块底是30米,高是12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让我们同学也求一下它的面积,我们还能用数方格的办法吗?
生:那总不能先打格子再数吧,那也太麻烦了!肯定行不通。
(学生们哈哈大笑)
生2:我先沿着高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太棒了!同学们把没有学过的图形剪拼成我们己学过的图形,其实在不知不觉地用上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思想――转化。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好吗?
生齐:好!
生3:不过还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是不是每次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要转化呢?
生4:我们应该探索出一条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师:那好,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对话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一种“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生命历程,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师生对话,使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生生对话,给了孩子们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的空间,给了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的机会。
四、在对话自我中丰富学习体验
古代思想家荀况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有关研究也表明,学生反思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元认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平,元认知训练是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关键。如果学生对学习过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的话,就会站在元认知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较”一课时,出示了一张“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训练单”,并让学生对照训练单逐项地对进行认真地自我反思。
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训练单
1.本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2.还有哪些困惑?
3.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
5.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这种反思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和其它人所无法替代的,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波利亚所说:“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而这正是反思的奥妙所在。
构建对话课堂,关键在教师。我们倡导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通过对话文本、对话生活、对话同伴、对话自我的过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在对话文本中发展学习能力
《小学儿童如何数学》在“序言”中指出:“在数学教学研究领域,数学理解与数学阅读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认知学习论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发生交互作用,新知识和既有的知识同化并产生新意义,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同样需要经过阅读才能理解。阅读是数学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从而发展如观察、思考、表达、理解、质疑、应用等一系列能力,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1)读教材例题――思考、应用能力
数学课本是专家对广大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反复推敲论证,精心设计编排的,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例题入手,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在阅读例题时,不能只是让学生读读、看看、念念,更要注重教师的点拨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在阅读中思考。
(2)读教材插图――观察、表达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课本的插图具有形象直观、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文字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阅读课本上的插图,可以让学生领会其中的道理,引导他们学生通过操作、推理、想象等的过程,把插图与文字、实验结合起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通过先让学生观察三大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温度,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白零上4摄氏度以上记作+4℃,零下4摄氏度以上记作-4℃,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地让学生感知出负数的意义。
(3)读教材结论――理解、质疑的能力
数学课本上的结论是经过归纳而得出的精练、准确的表述性语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有时仅是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大相径庭,真是“差之亳厘,谬以千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结论的内涵,使之理解到位、准确、深刻。如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让学生体会“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之间的不同;在学习梯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中的“只”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在对话生活中拓展学习时空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情境,要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和生活的对话,来拓宽学习内容,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练习《正比例应用题》时,教师结合刚刚结束的运动会的比赛情况设计了如下的习题:“校运会50米赛跑中,我班的张军同学获得了第一名。当他到达终点时,第二名李华距离终点还有2米。假如两人速度不变,再比赛一次,让张军退后2米,这次谁先到达终点?”
由于学生刚刚经历和参与了校运会,张军同学获胜并为班级争光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立即就诱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1:还是张军先到达。张军跑完50米时,李华正好跑完48米。这时张军和李华同时距终点2米。张军利用速度优势可以超过李华。
生2:我可以用比例式解答。张军退后2米,说明张军要跑52米。己知两人速度一定,可以列式50∶48=52∶X,X=49.92,所以还是张军获胜。
生3:我也可以用比例式解答。50∶48=X∶50,X=52(1/12),也就是张军退后2(1/12)米两人才会同时到达,所以还是张军赢。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对话生活,挑战自我,真正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
三、在对话同伴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使师生彼此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画好平行四边形的方格图。
师:你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共18平方厘米。我是用数的办法,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对于这道题来说,真是个好办法。现在张大爷家有一块底是30米,高是12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让我们同学也求一下它的面积,我们还能用数方格的办法吗?
生:那总不能先打格子再数吧,那也太麻烦了!肯定行不通。
(学生们哈哈大笑)
生2:我先沿着高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太棒了!同学们把没有学过的图形剪拼成我们己学过的图形,其实在不知不觉地用上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思想――转化。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好吗?
生齐:好!
生3:不过还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是不是每次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要转化呢?
生4:我们应该探索出一条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师:那好,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对话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一种“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生命历程,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师生对话,使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生生对话,给了孩子们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的空间,给了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的机会。
四、在对话自我中丰富学习体验
古代思想家荀况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有关研究也表明,学生反思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元认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平,元认知训练是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关键。如果学生对学习过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的话,就会站在元认知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较”一课时,出示了一张“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训练单”,并让学生对照训练单逐项地对进行认真地自我反思。
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训练单
1.本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2.还有哪些困惑?
3.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
5.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这种反思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和其它人所无法替代的,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波利亚所说:“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而这正是反思的奥妙所在。
构建对话课堂,关键在教师。我们倡导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通过对话文本、对话生活、对话同伴、对话自我的过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