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更融洽?
从社会交往心理学角度来看,最舒服的交往方式却恰恰不是请客吃饭以及送礼,而是以下几点。
1.深入理解他人的优点,真正成为对方的知己
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整个东亚的文化模式,都是比较讲究内敛、含蓄的,在一些意思的表达上,人们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以一些不太明显的方式透露出来。
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将彼此心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化作一种双方都能够理解的符码,以特殊的方式进行传达。这样的特点使得在一些事情上,人与人之间可以避免许多尴尬的场景,从而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交往效果。
比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以“今晚月色很美”为一种“暗号”,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喜爱之情。
当然,假如双方难以就某些内容达成一致,那么这种沟通和交往就是无效的,这种含蓄内敛反倒会成为一种“兜圈子”。
所以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对于处在中国社会当中的我们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地了解他人,懂得对方的长处和优点是什么,之后根据这些特长,有针对性与对方进行交往。
人都是情感动物,当他人发现自己是被对方深刻理解的时候,常常就会打开心扉,放下心底的防备。如此一来双方的关系就会“更上一层楼”。
比如著名的成语“洛阳纸贵”背后的典故:《三都赋》的作者左思原本就是一个书生,即便是写了如此佳作,也苦于无人欣赏拔擢,混迹于普通人之中。
时任洛阳官员、文笔出众的张华看到《三都赋》之后,认为该文及其有文采,且内容精练、博古通今。
作为西汉名臣张良的后人,他也十分乐意提拔晚辈,于是表示:此文十分出众,可同《两都赋》、《二京赋》齐名,只不过作者尚且没有太大的名声,所以并未为人所熟知。
此话一出,人们争相开始购买《三都赋》来读,一时间洛阳城的纸张都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就是理解他人、恰当表达以及与人为善的重要性,有时正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可能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就是因为对方发现你看到了其身上的优点。
2.对所有人都高看一眼,不忽视任何人
人们的社会交往一般是建立在社会身份之上的,社会身份就好比外在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会在人们产生实质上的交往之前就对人们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引导。
比如说划分不同人群社会地位的一些标志:所拥有的资本多少、所处的地位高低或者是在社会当中的声望,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
所以对于某些自认为社会地位比较高、拥有更多象征资本的人而言,当他们与那些比较平凡的人,或者是在其眼中“不如自己”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那么早早地就会在内心当中进行一种预设:我比他强,他应该崇敬/仰慕我。
当然这种行为是不值得肯定的,社会交往的前提就是平等和相互尊重,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够达到尽可能的亲密相处。
比如著名的成语“礼贤下士”便蕴含了一种这样的思想:不因为自己所具有的地位等特征而对他人进行贬低,而是品等相待,甚至是对那些地位比自己低得多的人,都十分尊重。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并不知道你今天瞧不起的人,日后会不会成为你高攀不起的人,甚至是你的顶头上司。
3.让自己尽量完美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尽管当下的社会当中,“躺平”的生活方式十分流行,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假如不分场合的进行“躺平”,其实也就意味着对于外界的事物漠不关心,这是不好的行为。
对于那些喜欢通过送礼等手段拉近与别人关系,甚至是不惜“巴结”别人,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而言,不管你这样的能力有多强,如果你自己身上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特点,不能得到来自外界的认可,那么你的这些“巴结”最终也只是徒劳。
其实社会交往也是一种交换,是能力和资源的互换。
有很多人喜欢通过找关系、攒酒局、送礼物这些手段来为自己的上升寻求机会,殊不知,自己通过各种手段找到的这些“大佬”,也是有过相关经历的,他们眼睛一般都是雪亮的,即便是提供帮助,也会去认真审视对方的能力。
假如你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么对方即便是帮助了你,你又拿什么来作为回报呢?
所以与其不断地寻找他人的帮助,还不如让自己先成为一块“会发光的金子”,当你身上的个人魅力出众时,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如此。
总而言之,社会交往,尤其是中国式的社会交往,看似有许多讲究,其实并不是太难。把握好文中提到的三点,对于社交的提升是会有帮助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有时候你认为的不一定是真的,要学会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