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尔衮未能称帝并非因为与庄太后关系密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沈阳清宁宫“猝死”后,并没有对后事做任何安排,于是接下来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王公大臣们在悼念皇太极的同时,迅速做出选择的头等大事。
此时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35岁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另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32岁的多尔衮。这两个人,不仅全副武装,而且在八旗贵族中威望相当,都有继承皇位的野心。
接下来,皇位没有落到他们两人身上,也没有落到皇太极的其他王子身上,但最后落到了6岁的福临,皇太极所有王子中的第七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不能说是双方为了避免争夺皇位引发内乱而妥协的结果。
但在妥协的同时,多尔衮也提出让他做辅佐王。作为回应,豪格还推举了一个人,就是一直支持自己的吉尔哈朗,和多尔衮一起当摄政王。目的当然是为了制约多尔衮的权力。
就这样,6岁的福临成了双方斗争的获利者,戏剧性地登上了王位。然而,真正的权力当然是在多尔衮和吉尔哈朗手中。
但接下来的局势变化很快转向了对多尔衮更有利的一面。明朝崇祯十七年,关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开始进太原,占领大同,攻陷傅玄,灭居庸国,劫掠昌平,同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疯狂地杀害和砍杀妻女后,不久在景山公园自缢身亡,大明正式走到了尽头。
农民军占领北京时,对山海关虎视眈眈已久的多尔衮,在汉臣范文程的帮助下,也于四月九日统率八旗、蒙古、汉军约十四万人,直扑山海关,准备尽快入关。此时也恰逢李自成率军在山海关讨伐吴三桂,最终迫使吴三桂转投多尔衮,率清军入关,一举击溃农民军,进而占领北京。
清军入城后,再加上多尔衮听从范文程的意见,一改过去清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恶习,同时停止剃度,很快就获得了汉族士绅的支持,多尔衮在北京的名声直线上升。他在清军的威望很快就超过了他对面的豪格集团。同时,多尔衮也凭借率军入关,为中原立下汗马功劳,迅速全面掌控了八旗、蒙古、汉军的军政大权。
这时,不仅投降的明朝文武官员开始劝说多尔衮自立,就连阿达利、硕土等满清贵族也开始暗中劝说多尔衮自立。但是,聪明的多尔衮知道,当时清军刚刚入主中原,并不是他称帝的好时机。因此,他不仅不听,还亲自揭发了劝他称帝的阿达利等人,使他们很快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多尔衮的做法不仅为自己再次赢得了好名声,也很快得到了顺治的母亲庄太后的响应,她也在这一年入关。聪明绝顶的庄太后当即下了诏书,让摄政王多尔衮便宜行事,不用避嫌。从此多尔衮开始随意入宫,甚至有时会在大内逗留。这一点上,比同为摄政王的吉尔哈朗更胜一筹。
在获得了庄太后的宠爱之后,由于豪格也是格外善战,清军入关之后,豪格在进军全国各地的过程中也是屡建功勋。眼看自己的威风就要赶上自己了,多尔衮也下定决心要把豪格集团彻底铲出去。
顺治三年,霍格被派去攻克山东,进攻四川,下Xi安,平陕西。他数次击败西凉军,射杀张,英勇作战,一路战功无数。然而,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凯旋回京后,立即遭到起诉,被囚禁在宗仁府,不久即病逝。霍格当时39岁。此时,同为摄政王的吉尔哈朗早在顺治四年就被罢免,五年被降为郡王,不再是摄政王。因此,在除掉豪格之后,摄政王多尔衮真正把清政府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多尔衮把清朝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又是如何处理顺治母子的?早在顺治元年,就有大臣多次提出要把经学的学习延伸到顺治身上,但多尔衮对此置若罔闻,故意让顺治在教育上贫瘠,其目的当然是让顺治变得愚昧无知。而顺治的聪明母亲庄太后,迫于多尔衮的压力,却没有放下手。而是采取“以柔制刚”的方法,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封号,让他不好意思突然废帝自立。下面来看看当时庄太后给多尔衮的好处:
1.顺治元年十月,庄太后诏令,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叔”。
2.顺治二年五月,庄太后诏令,再加多尔衮为“皇叔摄政王”。
2.顺治三年五月,经庄太后许可,多尔衮将它与顺治皇帝诏书一起收藏于宫中。他每次发兵都要敲钟,所以不方便把尹喜皇帝搬到自己家里收藏。
3.顺治四年后,庄太后也颁布了诏书。如果官方在发言中将“皇叔摄政王”称为“九帝”,或者省略了他的全名,就会被革职,停止多尔衮的御前礼拜。
4.顺治五年末,多尔衮被加为“太上皇摄政王”。准多尔衮“凡用礼仪、礼乐、臣服之人,皆狂妄至上”,即多尔衮在一切政务上不再有请示之礼,不服从皇帝旨意也可以随时调用圣旨。
应该说多尔衮的特殊待遇,是无以复加的,也可以说是庄太后步步迁就的结果。或者说,正是这种步步通融,才让多尔衮暂时没能篡位。
当然,如果不是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去古北口外打猎的时候,从马上摔了下来,突然病死,接下来的一切如何收场就不好说了。
详情
-
官方服务
- 预约搬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