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如何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如何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如何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展开
 我来答
Homey_Cheung
2010-05-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末汉初,西汉中期得到稳定发展,秦皇、汉武功不可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雄心不已。二十八年(前219年),他派方士徐福多次出东海求仙人未果。三十三年,“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派“楼船之士”平定岭南,设南海等3郡。三十四年“筑……南越地”。以南海郡为基地,控引南海,经营海上贸易。他自己亦东巡海滨,三十七年,“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又相信徐福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是海神中的恶神化为大鱼、蛟龙所阻,除去恶神而善神可致。“始皇梦与海神战,……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这些都可视为决心开通海路的壮举。虽然入海求仙药不得,但有了岭南的开发,以国家之力作后盾,秦未汉初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得以实现。尽管秦始皇享国仅37年,自身未及见其利,但他对海上丝绸之路实有决策与奠基之功。

汉武帝开通海路,与派张骞出使西域并举。从《汉书•地理志》粤地条记载看来,汉武帝从黄门中选派译使,经由南海诸国航行出使黄支国之后,说“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又说“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 与海外互派使者已经常化。都说明了首先是中国使者主动出访、贸易,受各国礼遇、转送,自此以后外国派使者多次回访“献见”。“徼外诸国赍斋宝物,自海路来贸货。”又“汉桓帝延熹九年(按:166年),大秦王(按:罗马国王)安敦遗使日南徼外来献,汉世唯一通焉。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互派的既是外交使团,也是经济使团。海上丝绸之路名副其实,越走越旺。汉武帝充分利用秦代与汉初南越国奠下的基础,促成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稳定发展。他自元封元年至征和四年(前110年~前89年),21年间7临沿海,“东巡海上”,两次派船队东渡日本,以通航路。“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东海海上丝绸之路也由此而稳定发展。

可以说,自秦至元,历代皇朝大多注重对海外各国交往,发展海上交通贸易。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灿烂辉煌的主因之一。国家强盛,则大气磅礴,充满自信,不俱对外交往,了解外情,广为招徕,使外国出产为己所用,外来文化补己所短。如三国时吴国孙权派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统率船队出访南海诸国,隋炀帝派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从广州启航出使马来半岛的赤土国,唐设市舶使于广州,宋及以后于主要港口没市舶司,等等。明遣郑和下西洋是最后的辉煌。明清的闭关禁海,则导致中国海洋事业的不振,乃至国家的落后。正反之经验皆是历史的财富。

关于始发港。

何谓始发港?笔者以为,始发港就是本航线起点,是航海与航空的专有名词,本来没有世界或某国最早港口的含义。海上丝绸之路上,每条远洋航线各有始发港和目的港,有的还有中途港。一条双向航线就有两个始发港,即目的港可以变成反向航程的始发港。而中途港也可以是另一条远洋航线的始发港和目的港。世界上本来就有多条远洋航线,故多个始发港可以并存。始发港也可以改变,不同时期、航线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始发港。所以,扬州、杭州、泉州、宁波、福州、苏州还有外国的许多港口都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或始发港之一。

当然,始发港对于整条航线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汇聚货源、客源,筹备与维修运输工具,募集船长、水手、导航员,进行各种航行准备工作的基地,可以说没有始发港就没有这条航线。

对徐闻、合浦始发港地位有人质疑。综合文献、考古与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折徐闻、合浦开发历史状况、经济技术水平与港口条件,应当肯定徐闻、合浦都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既然《汉书》明载汉使与应募者自此“船行”,我们无根据怀疑徐闻、合浦是始发港。汉使出航,关键在于遵奉圣旨,尽快回复皇命。官方行为与商业行为的规律不尽相同:汉使不一定从最繁荣的商港出发,军港也可以,只要有一定港口条件就成;腹地不深广不要紧,带出的“黄金、杂缯”以朝廷备办为主,易回的“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亦以朝廷享用为主;也不怕陆路转输遇强盗、野兽伤害,自有官军押护。因此不能以常理度之。而汉使利用徐闻、合浦始发,可以促进港口的繁荣,使之亦成为民间贸易的商港。

四、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

在充分肯定徐闻、合浦始发港地位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研究《汉书•地理志》粤地条的全文,不能断章取义地因此否定番禺港早期历史。《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述及各地风俗本末,把全中国分为秦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粤地等13个地区。写到粤地时,在地望、简史之后,就有这样一段话:“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再隔一段,才记载自徐闻、合浦船行的远洋航线。可见即使在东汉时期,岭南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仍然在番禺。13个地区中,我们注意到所写几大都会都是商业中心,如“好商贾渔猎”的“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临甾,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中具五民云。”(按:五民,一说指士、农、商、工、贾,一说指有五方之民。)但只有番禺是以集散海外舶来品为主的都会。“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实为全国性的海外贸易的中心。到徐闻可以“拔贫”,到番禺却可以“取富”,似更有利可图。

蕃禺的地理条件更为优越。作为秦南海郡治和南越国都,岭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先于徐闻、合浦100多年开发,社会发展水平高。同时,关于蕃禺港的记载确比徐闻、合浦港早而且丰富。上述徐闻、合浦的记载出现在班固(32年~92年)撰写的《汉书》,成书于东汉。而成书更早的《史记》,是西汉时司马迁在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前104年~前91年,即汉平南越后7年至20年间)所撰。《史记•货殖列传》已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又有《淮南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合着。刘因谋反事发自杀,死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故《淮南子》成书更早于《史记》20年以上。在《淮南子•人间训》已提到了“番禺之都”。关于蕃禺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土文物也比徐闻、合浦港早而且丰富。见于上文广州部分,在此不赘。

由徐闻、合浦来蕃禺,自然也是“陆事寡而水事众”,古代走海路直达,尽管有风有浪,也比翻越十万大山、云开大山,穿行藤树交缠、虎啸狼嚎的草莽丛林,经过不同部族分踞的地盘,渡过大小河涌省事得多,安全度高得多。徐闻、合浦,应是蕃禺早期沿岸行驶的远洋航线的中途港,随后又成为汉使启航的始发港。二者并无矛盾,甚至有一定因果关系。

笔者于1991年提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所谓“发祥地”,内涵是比较丰富的。《辞海》、《辞源》的“发祥”条,都把其起源追溯到《诗•商颂•长发》:“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对《后汉书•班固传》的“发祥流庆”,李贤注:“言发祯祥以流庆于子孙。” 《辞源》接着解析说,“后因为帝王生长、创业或民族文化起源之地”。《辞海》则说:“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处为‘发祥地’,也泛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不但包含始发港的概念,而且含有早以及起源的意义,有孕育条件、奠定基础、开创事业的意义。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必然是始发港,而又比一般的始发港内涵更丰富,不是每个始发港都可以称为发祥地。广州在秦末汉初,挟秦军之余威,有任嚣、赵佗及南越人民的经营,有汉越民族力量的汇合,得天时、地利、人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条件具备,优于南方各港,故能成开创、奠基之功,而成其为“发祥地”。

加上“东方”作为修饰限制,因为笔者以为海上丝绸之路极为漫长,应当是多源头的,东端、中段和西端各有源头,这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学者各自研究与互相交流。笔者根据现有资料,认为其东端肇始中国,以广州为主源,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末。中国其它对外贸易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末之后。东向,与日本较频繁的而不是零星的海上交往出现于1世纪。南向,中国文明的起源早于东亚、东南亚诸国,海洋文化的发生同样早于它们。另一文明古国印度,早期海上贸易面向西方,直至1世纪时才同时与东方交往。据此,笔者认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
五、对中国南方港口的研究,不但要放在中国范围内进行,而且要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放在整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作比较研究。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海洋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至于顶峰,时在15世纪。但其后明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海洋事业一直走下坡,至鸦片战争后更是仰人鼻息,而16世纪起,西方国家却进入大航海时代,差距越拉越远。于是中国被视为海洋文化不发达的大陆国家,古代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功、发展之力几被遗忘。这是一个严重的历史误解。到了今天,我们有责任勾沉拨雾,恢复历史本色。

把广州与徐闻、合浦比较出早晚,既是根据充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蕃禺在秦末汉初成为外贸港,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在中国。如果海外贸易史由徐闻、合浦开始,历史晚一百年,据《汉书•地理志》粤地条,更有日南、黄支国和“蛮夷贾船”争雄;同书吴地条又称“会稽海外有东鲧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同书燕地条又称“乐浪郡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谁先谁后说不清。秦末至汉初南越国,这段时间有100年,也不短。只有把这段时间划出来研究,对蕃禺作认真分析考证,这个千古难题才容易弄明白。

同样,对其他港口的研究也需实事求是地深入进行。如对宁波等港,似应更多研究,给予更高评价。又如泉州,一向坚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的提法科学有据;近半个世纪以来,珍视海洋文化,相关文物保护利用卓有成效,长期不懈地推动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历史的学术研究,许多经验值得他港借鉴。

拓宽视野,超越地方局限,各地区、多学科互补互动,对中国古港总体与个体研究水平提高了,才能把中国对开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说清楚,好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也是对世界海洋文化研究的贡献。

参考资料: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docid=100273566

戊睿广iz
2010-05-25 · TA获得超过86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两汉
海路北通朝鲜、日本。 西汉时期,中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南从日南、徐闻、合浦通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东汉时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61年-180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第一次往来。 印度商人由海路经苏门答腊、马六甲来中国、运丝绸往印度、罗马。
http://baike.baidu.com/view/23000.html?wtp=tt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