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玉龙 是什么玉

 我来答
cflmj
2010-05-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万
展开全部
红山文化的标志性文物“红山玉龙”就出土于翁牛特旗所在地乌丹镇北面8公里的“三星他拉”村(见图1)。该村原隶属于朝格温都苏木(乡),2004年撤乡并镇时划入乌丹镇辖区。“三星他拉”现在汉译为“赛沁他拉”,村子已不称为村,而是按民族区域自治法改称为“嘎查”。

图1 三星他拉出土的著名的中华第一龙-“C”形龙。

1971年出土的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是墨绿色软玉制作,吻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长鬃飘举,细体内弯,卷尾有力,极富动感,为已知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

1971年农历8月的一天下午,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17岁的张凤祥(见图1)和其他7位农民受生产队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树坑。平整到傍晚时分,身强力壮的张凤祥已经将另外7位农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此时,感到有些劳累的张凤祥坐在离林地边缘还有十来步远近的树巷子里休息。他几乎是毫无意识地随手翻着身边的土,发现这里全是些鸡蛋一样的小石头。他觉得好玩,一边翻看一边往外扔。突然,“哗”地一下漏下去好多土。再一扒拉,发现下面是一块儿光溜的1米多长的石板。掀开石板,下面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井字形石坑。在石坑里,张凤祥找到了一块儿月牙形的东西,上面生满了厚厚的土锈,黑乎乎的。张凤祥把这块儿东西拿在手里看了看,以为是块儿破铁。收工回家的路上,张凤祥把这块儿东西拿给7位农民看,有一个叫杨德成的农民先用铁锹把儿用力敲了几下,想敲掉上面的土锈,却怎么也敲不掉。于是,杨德成随口说了句:“这么块儿破铁有啥用?”说完便随手扔了,张凤祥也没有去拣,继续往家走。快走到家的时候,张凤祥突然想:“那块儿铁咋说也有1斤重,能卖4分钱,可以买好几块儿糖呢!”想到这里,他又跑回去把那块儿东西捡了回来。张凤祥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捡,无意中竟然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

回到家后,张凤祥将这块儿东西扔在了屋子的角落里。张家有兄弟五人,张凤祥是老大,最小的弟弟那年才4岁。为了哄这个小兄弟玩儿,张凤祥就把这块“锈铁”拴上绳,给弟弟当了玩具。小孩子每天拉着这块锈铁跟着大人们的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十来天过去了,粘在上面的土锈逐渐被磨掉,露出了墨绿晶莹的颜色。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现已去世)仔细观察后,认为这块儿东西有可能是一块儿玉,村里但凡看过这个物件的人也认为像玉。从这一天起,张凤祥一家再不敢拿它给孩子当玩具了,把它当成了宝贝,张凤祥的父亲还扯了二尺红布,把它裹得严严实实锁在卧柜里。

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公社”体制时,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不叫“村”,而是叫“生产大队”,三星他拉村当时就叫三星他拉生产大队。农民一律叫“社员”,生产大队的领导是社员的直接父母官。

两个月后,张凤祥的父亲张金贵决定把这块儿东西交给生产大队,可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韩玉龙看了看说:“这东西有啥用?你还是拿回去吧,要不然就拿到文化馆去吧,看看值不值钱”。于是,张凤祥和父亲赶着毛驴车跑了十几里路,找到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当时文化馆接待的人不是搞文物的,认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用,就让他们把原物带了回来。

一次,张凤祥的舅舅来串门,看了这块儿东西说,能用它洗成四、五个半尺长的烟嘴,一个玉烟嘴能换一头大犍牛,一头牛值180元。这个主意还真让张凤祥一家动心了,特地跑到城里转了两圈打听行情。后来张凤祥的父亲说:“算了,这也许还是个宝物呢,不能损坏了,拿到大队去吧。”一年以后,张家父子又捧着“宝物”去找大队支部书记,还是执意要交公。支部书记说:“你们上次去旗文化馆一定是没找准人,这次你们再去找馆长。”听了支部书记的话,张凤祥的父亲第二次抱着这件东西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馆。

这次接待他的是文化馆副馆长王志富。王志富说:“这是个玉的东西,值两个钱,不知是啥玩艺儿,你不能损坏它是,这儿是鉴定不了,不行你就搁下吧,我拿到别处给你鉴定鉴定。”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在由废弃厕所改建的库房里的箱子里,一放就是一两年。在这段日子里,张金贵几次去文化馆打听结果,一直没有个明确的说法,于是摆了家里的困难,提出要几个钱。王志富见他不容易,说:“我把工资给你吧,你先接济接济。”那时他的工资一个月37块,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元钱给了张金贵。是什么理由使得这位馆长把自己的工资作为奖金来解决当时的尴尬局面呢?是被张氏父子三番五次的诚心与热心所感动,还是出自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是他凭着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的判断,还是这件玉器内含的太多太多的未知的召唤?可惜这位馆长已经不在了,我们无法同他面对面地交流。

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博副研究员贾鸿恩事后回忆说:“我拿起那个东西看时,认为不可能是原始社会的,属于商周时期的东西,从它的工艺啊,从雕刻的水平啊,原始社会好像出不来那么好的雕刻工艺,只有到了金属时代才会有。没有金属哪能雕刻那么好的东西,原始社会没有金属东西,就是石器,石头雕刻石头,工具也是石头的,也不是金属的,所以当时不敢说,没有证据,证据不足。”

这块儿东西被留在翁牛特旗文化馆后,市旗两级考古专家们对它进行了多次研究,但是没有研究出什么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也不能怪当地考古人员的“内功”没有修炼到家,因为当时考古界对红山文化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1972年春,赤峰市博物馆(原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苏赫站长带队在三星它拉村搞文化普查时,听说这里发现一个半圆形器物,于是到翁牛特旗文化馆端详了这件东西,认为是早期的龙,材质是石质。回来后向辽宁省(赤峰地区1969年至1979年划归辽宁省管辖)作了汇报。以后,辽宁省考古所孙首道、郭大顺、徐秉琨等先生专程来赤峰考察,认定是玉龙,质地为青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观民先生,曾经主持过多项文物考古的挖掘工作。他1974年知道了这件事后,亲自到三星他拉进行了实地考察。看了这件东西以后,他认为很重要,说属于红山文化的东西。这引起了当地文化馆的重视,就把它放在大厅里了。

1984年,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距赤峰地界不远的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1943年佟柱臣发现的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就此,贾鸿恩发了一个简报,后来又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物刊物上发表。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惊动了考古界,也惊动了历史界,从而引发很多文物专家的一系列研究性文章。这一消息也惊动了著名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沈从文老先生。大概是出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的敏感,可能也是出自他对“龙凤艺术”的潜心研究,尽管他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听到这个玉龙的消息,喜不胜收,于是打破惯例,在病榻前及时地约见了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1985年,《人民画报》用整版的篇幅登载了这件玉龙的照片,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在《人民画报》上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红山文化及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它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从此,它被命名为红山碧玉龙。此后,红山碧玉龙几乎是一日之间乘风而起,名扬华夏,成了举世瞩目的无价之宝,并且多次被借调,在国内外展览。那飘逸的造型,晶莹剔透的质感,得到了国内外一片赞誉声。

现今,放置在赤峰市博物馆的红山碧玉龙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调走。据赤峰市博物馆原馆长项春松回忆,1989年,文化部下发文件,指名要调走放在翁牛特旗文化馆的红山碧玉龙。翁牛特旗文化馆和赤峰市博物馆的有关领导接到文件后犯了难。项老说:“不给吧,不行;给吧,又实在舍不得。最终还是从大局出发,忍痛割爱,交出了无价之宝红山碧玉龙。”交出红山碧玉龙后,翁牛特旗文化馆馆长总觉得这时候应该向国家要点儿钱,用来维修已经破败不堪的翁牛特旗文化馆。于是,几经思量写了一份需要国家拨款2万元的申请。申请交上去了,这位馆长感到忐忑不安,他对项老说:“要这么多钱,上面能给咱吗?”结果,国家主管部门很痛快地就将2万元给拨下来了。收到款后,这位馆长对项老说:“早知道这么痛快,应该多要点儿!”这笔钱随后便用在了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基础维修方面。

现在,在出土红山碧玉龙的翁牛特旗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村口,竖着一块儿高约10米、刻有“中华第一龙”字样的巨碑。巨碑顶上,一个被放大了几十倍的红山碧玉“C”形龙雕塑昂首欲飞(见图2-3),贯穿于嘎查间的一条油路也被命名为玉龙路。作为凝固历史文明的文物,红山碧玉龙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赤峰市境内,红山碧玉龙优美的图案随处可见,赤峰人说起红山碧玉龙来,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笔者感悟到,真正的文化传统,绝不仅仅停留在考古的层面上,“中华第一龙”那种昂首欲飞、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老百姓的灵魂,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去了。

我们不得不感叹农业文明的伟大,当我们力图摆脱农业文明的羁绊,开始迈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农业文明还是时不时用农民的锄头来宣告自己的永恒。关中临潼县西杨村默默无闻的农民杨新满老汉用自己的锄头挖出了秦始皇兵马俑,杨新满老汉早已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为旅游者签名赚钱。而当人们以各种方式感悟红山文化传来的文明曙光时,还有人会想到玉龙的出土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吗?还有人会想到当年那位曾把玉龙当作锈铁块的小伙子吗?那位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经三世同堂,抱上小外孙了;当年那位拉着玉龙满村跑的小孩儿也早已成家立业了。张凤祥一家仍然在村里务农,没有抓住出名的机会挣钱,他只是用自己的农业工具再次证实了中国农业文明的亘古久远。就是每当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访问他的时候,张凤祥总是会在讲述完发现玉龙的经过后,说上这么几句话:“村里人都说亏了,冤了,我说给国家,一点也不冤,给后代儿孙造了福,也是幸福!”农民兄弟张凤祥挖出的这件形状象拉丁字母“C”字的玉龙,成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图1 三星塔拉玉龙发现者张凤祥。

图2 三星他拉村远景。

图3 三星他拉村口。
罗马王子stigh
2010-05-25 ·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2万
展开全部
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的制造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材料为玉,高26厘米,现收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

此件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从其他的百度问题回答中找的,所以就不写出处啦~要更多的话可以直接在百度知道搜的!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740d98677
2010-05-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5.9万
展开全部
翡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