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知识及故事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展开全部
爱伦•坡诗歌与神话故事
摘 要:爱伦•坡诗歌形式精美,辞藻华美,音韵优美,神话故事在爱伦•坡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体现了坡要追求的是一种“天国之美”,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
关键词:爱伦•坡; 神话故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W•S•毛姆说:“爱伦•坡写下了美国前所无有的最美丽的诗歌……诗歌给予你的纯粹是美,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①在德国, 爱伦•坡吸引了尼采、里尔克、卡夫卡这三位文坛巨匠的重视。尼采把他看作像拜伦•缪塞那样的恶魔诗人,一个遭受折磨的伟大灵魂,说他试图逃离苦难的现实,在自己那块想象的世界中寻求避难所。里尔克盛赞他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卡夫卡同情他的遭遇,对他非凡的想象创造性深表崇敬。托马斯•哈代称赞坡第一个认识到英语在表达思想和创造诗歌韵律方面的巨大可能性。劳伦斯盛赞坡作品的心理深度,指出其作品深刻描述了现代人,尤其是神经质的现代人的心理瓦解的.
神话”从辞源上讲,来源于希腊文的mythos,意思是“字”或“口头的语言”.而神话的总称则来源于希腊文的mythos+logos,希腊文中的logos是“故事”的意思.荷马和其他古希腊诗人都是在这些意义上使用mythos和logos这两个词的.权威的牛津字典对myth的解释是:“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观念”。神话保留在思想中,终结于理性和信仰或游戏之间,它有着自己的生命。一切思考都以神话为源泉;悲剧家从神话中寻找他们的题材,抒情诗人从神话中寻找他们的形象。由于神话,神圣的事物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心灵的整个领域都向反思敞开;由于神话,诗歌才能变成智慧。
文学评论家弗莱指出神话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铸范典模,是一切伟大作品里经常复现的基本故事。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神话在文学中的地位更加显要,诗人文学家纷纷用神话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尤其是英美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诗人从乔叟到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丁尼生、雪菜、拜伦、朗费罗、艾略特、庞德等人,无一不从神话中获得灵感,撷取思想和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譬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弥尔顿的《失乐园》,济慈的《恩底弥昂》,雪莱的《阿多尼斯》,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章》等等。因此,要了解诗歌必须追根溯源,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爱伦•坡借用神话故事传说,结合幻想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构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神奇的艺术境界,创造出含义深蕴的艺术形象。展读他的诗集,随时都可以体味到弥漫于其间的象征意蕴和神秘的色彩。 其中突出的有《致海伦》、《安娜贝尔•李》、《乌鸦》等。
首先:探讨神话故事与爱伦•坡诗歌的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众所周知,海伦在西方的文学史、文化史上一直是美的化身。《荷马史诗》尽情渲染海伦的美。在海伦的名字前面,常有描绘其美的一长串形容词。如“长袍飘飘的”、“白臂的”、“美丽的”等等。另外,作者对其美还大加赞叹:“她就像永生的女神”、“女人中的佼佼者”、“这个漂亮绝伦的女人”、“从高贵的睡房中走出香气四溢的海伦,她如同爱笑的阿佛罗狄忒一般灿烂柔和”。荷马对海伦的天生丽质的尽情赞美,使海伦已被抽象为西方文化里一个美的符号。但丁在《神曲•地狱篇》里曾这样写道:“看,海伦娜(按即海伦),为了她,那灾难的岁月,持续到这样长久。”其后,他又写道:“在我听到我的老师历数古代英雄美人的名字以后,我心中生出怜悯,仿佛又迷惑起来。”[2]诗人心中,海伦是被作为美的化身大加赞美的,字里行间,充满的是诗人的怜香惜玉之情。海伦是希腊神话中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爱伦•坡运用这个优美的动人的神话去追求诗歌的神圣美,写下了《致海伦》。“海伦,你的美在我的眼里,有如往日尼西亚的三桅船,船行在飘香的海上,悠悠地把已倦于漂泊的困乏船员,送回他故乡的海岸。早已习惯于在怒海上飘荡,你典雅的脸庞,你的鬈发,你水神般的风姿带我返航,返回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塞姬女神哪,神圣的土地,才是你家乡!” 全诗共分3节,第一节爱伦•坡把海伦所具有的美丽比作飘然而至的征帆,它载着身心疲惫的游子,轻柔地驶过芬芳地海面,重归故里,一种悠远,恬适的美感油然而生。第二节古典之美的化身在诗人的视域中渐渐地靠近,终于,诗人看到了“你典雅的脸庞,你的秀发,你神女般的风姿”,抒发坡心灵深处平静,安祥,犹如欣赏到“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 第三节诗人地视野又开阔起来,“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 朴素的古典的遥远的美使人心中冉冉升起娴静纯洁之感,诗人不禁感叹,你就是灵魂女神,你一定是“来自神圣的土地,美丽的仙乡。”由此观之,是海伦的神话增加了爱伦•坡的诗歌魅力,是坡的诗歌使海伦的故事更具生命力。 读爱伦•坡的经典作品就在于经典作品中包涵更多的“过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的真理,感受更大的震撼。
其次:探讨神话故事与爱伦•坡诗歌的 “天国之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第14段中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这种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和标志。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它不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 3] 在《诗歌原理》里属于人类的不朽的解渴的那泓清泉是什么?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它就是那远古的神话传说。爱伦•坡将神话与现实生活、神与人相糅合,构造一个似真是幻的也实也虚的诗意境界。如《安娜贝尔•李》:诗歌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在海边的某一国度里,诗人与一位名叫Annabel Lee的少女深深相爱,尽管他们还是少年,但是他们的爱情却超出了常人之恋甚至是遭到天使的忌妒,天使借助寒风夺去了少女Annabel Lee的性命。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与Annabel Lee的爱情却是神圣的、浓厚的、永存的。无论是天堂的天使,还是地狱的恶魔,他们可以夺去情人的性命,却不可以夺走他们彼此深深相爱的心灵。明澈的月光伴诗人梦见美丽的Annabel Lee , 闪烁的星光使诗人仿佛看见了Annabel Lee那双明亮的眼睛。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之时,诗人便来到海边情人的墓地,与其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那大海的涛声。诗人用词独特,以讲述神话的形式将读者带到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遥远的美妙世界。诗人用kingdom取代place,显示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神圣而不可侵犯。用“maiden”取代“girl”,更加使读者感觉到女孩的圣洁与纯真。用“sepulcher”取代“tomb”,给读者以神圣感和神秘感。用“soul”取代“heart”,使人感到其灵魂深处的哀恸。另外坡在《安娜贝尔•李》中借用“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即是六翼天使的传说,来表达他诗歌里的“天国之美”。 六翼天使来自《圣经》中的《以塞亚书》第六章第二节。六翼天使即“SERAPHIM”,在《圣经》中译作撒拉弗,是所有天使九阶中的最高位,即赞美上帝的天使,共有三对翅膀。坡借助神话传说进行创作,不仅实他的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中的积极因素,也是其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诗人向往的是一种理想的世界,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话恰好作为他们试图借助神的力量来改变现状的慰藉.又可以使其作品超凡脱俗、背离传统。神话故事使浪漫诗歌更具魅力。我们还可在《金星》一诗中品味爱伦•坡诗歌的 “天国之美”:“那是在仲夏之夜,是在夜半的时分:星星闪烁着淡光,各自在轨道运行;冷月比星星灿烂,星星是她的奴仆,她高高挂在天上,月光在海面飘忽。我举头凝望片刻,望她冰凉的月色;寒气袭人——于我太清凄——一朵白云飘去,好像一件寿衣,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你,高者的金星哟,你远在天河,你的光会令我更加珍惜。因快乐在我。就是你在夜空,所具有的那分端庄高贵,令我更加赞赏,是你遥远的星光,而不是冷月卑微的清辉。”(曹明伦 译)在希腊与罗马神话中,金星是爱与美的化身——维纳斯女神。维纳斯(Venus)是罗马人对她的美称,意思是“绝美的画”,在希腊神话中她叫阿弗罗狄忒(Aphrodite),意思是为“上升的泡沫”,因为传说她是在海面上起的泡沫之中诞生的。维纳斯拥有罗马神话中最完美的身段和容貌,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她的美貌,使得众女神羡慕不已,也让无数天神为之着迷。在《金星》一诗中,爱伦•坡表达了对美神的向往和仰慕,倾诉了对天国之美的追求。爱伦•坡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是由于它具有神话性质和拥有一种超凡的魔力或神秘性。
爱伦•坡把悠久的神话组织在一首新诗里,在诗人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完成了诗歌的超凡之美。以《乌鸦》为例:《乌鸦》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一个独居的青年正值失去心上人,在一个风雨的夜晚,夜一片漆黑,他追思冥想着死去的爱人,想用书本驱散内心的痛苦而不能。突然有微弱的敲门声,他鼓足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也没有,只有漆黑的夜。当再一次听到敲击声时,他打开了窗户,发现一只乌鸦站在窗边的雕像上。青年想借乌鸦冲淡自己的哀愁,乌鸦说“永远不(Nevermore)”;他想忘掉那失去的心上人,乌鸦重复说“永远不”;他想抓住那失去的心上人,乌鸦仍然回答说:“永远不”;他想赶走这只不祥之鸟,乌鸦还是重复着“永远不”……这种漠然的机械否定答复几乎使青年疯狂,乌鸦似乎成为他永不能实现渴望之象征,成为一个魔,“永远不”一直折磨着青年的心,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为了使乌鸦这个神话更加迷人,坡借用一个意象——雅典娜雕像。雅典娜本是一个古老的神祗,司掌的职能包括自然力量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古代神话传说都与宙斯联系起来,雅典娜也成了宙斯的女儿。她的出生非常奇特,她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而是从宙斯的脑袋里跳出来的,宙斯便成了她的父亲。她在同尚武的海神波塞冬争夺作为后来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雅典的保护神时获胜。她送给雅典人橄榄树,从此橄榄树成为雅典人的重要种植作物,也成为和平的象征。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她是聪明、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众所周知,乌鸦,是一种极度不样之鸟。人们遇上乌鸦,总是避之则吉,缘于千百年来,它一直象征恶运和凶兆。然而坡却选择乌鸦创造又一个神话,―――气氛忧郁、阴暗,那一闪一灭的炉火,漆黑的夜空,从窗户中透出的幽暗灯光,乌鸦阴沉刺耳的叫声,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甚至诗本身也染上了浓浓的“神气”,被一种魔力所控制,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然而当一个独居的青年正值失去心上人在追问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她却保持了沉默,而是一只乌鸦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因而博得了智者的美誉。它发出的“永不复还”回答,是一个誓词――永远不要留恋过去,一个预言――永远不能忘记过去。这智慧的鸟儿就是才高命薄的坡自己,他的一部分;它从他沉沉睡去的身体飞起,从他桌上散乱记下的梦魇中飞掠而起,它就是他内心的冲动的精灵,他与万物神秘沟通的使者,现在它从他里面逸出,它将离去,“永不复还”。而正是乌鸦的神话表达了诗人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蕴涵了诗人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古人云: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中。(叶燮:《原诗》)。《乌鸦》诗的魅力便在于“含蓄无垠”
结语:
神话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学类型,是后世文学的土壤和源泉.首先,神话的创造,即创造神话的能力是思维过程所固有的,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其次,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心理角度来看,神话构成了文学得以产生的母体。第三,神话不仅能激励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它还提供了种种概念和模式,使得批评家能够用它们来释读某些特殊的文学作品。神话故事在爱伦•坡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体现了坡要追求的是一种“天国之美”,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
参考文献:
摘 要:爱伦•坡诗歌形式精美,辞藻华美,音韵优美,神话故事在爱伦•坡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体现了坡要追求的是一种“天国之美”,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
关键词:爱伦•坡; 神话故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W•S•毛姆说:“爱伦•坡写下了美国前所无有的最美丽的诗歌……诗歌给予你的纯粹是美,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①在德国, 爱伦•坡吸引了尼采、里尔克、卡夫卡这三位文坛巨匠的重视。尼采把他看作像拜伦•缪塞那样的恶魔诗人,一个遭受折磨的伟大灵魂,说他试图逃离苦难的现实,在自己那块想象的世界中寻求避难所。里尔克盛赞他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卡夫卡同情他的遭遇,对他非凡的想象创造性深表崇敬。托马斯•哈代称赞坡第一个认识到英语在表达思想和创造诗歌韵律方面的巨大可能性。劳伦斯盛赞坡作品的心理深度,指出其作品深刻描述了现代人,尤其是神经质的现代人的心理瓦解的.
神话”从辞源上讲,来源于希腊文的mythos,意思是“字”或“口头的语言”.而神话的总称则来源于希腊文的mythos+logos,希腊文中的logos是“故事”的意思.荷马和其他古希腊诗人都是在这些意义上使用mythos和logos这两个词的.权威的牛津字典对myth的解释是:“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观念”。神话保留在思想中,终结于理性和信仰或游戏之间,它有着自己的生命。一切思考都以神话为源泉;悲剧家从神话中寻找他们的题材,抒情诗人从神话中寻找他们的形象。由于神话,神圣的事物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心灵的整个领域都向反思敞开;由于神话,诗歌才能变成智慧。
文学评论家弗莱指出神话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铸范典模,是一切伟大作品里经常复现的基本故事。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神话在文学中的地位更加显要,诗人文学家纷纷用神话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尤其是英美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诗人从乔叟到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丁尼生、雪菜、拜伦、朗费罗、艾略特、庞德等人,无一不从神话中获得灵感,撷取思想和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譬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弥尔顿的《失乐园》,济慈的《恩底弥昂》,雪莱的《阿多尼斯》,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章》等等。因此,要了解诗歌必须追根溯源,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爱伦•坡借用神话故事传说,结合幻想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构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神奇的艺术境界,创造出含义深蕴的艺术形象。展读他的诗集,随时都可以体味到弥漫于其间的象征意蕴和神秘的色彩。 其中突出的有《致海伦》、《安娜贝尔•李》、《乌鸦》等。
首先:探讨神话故事与爱伦•坡诗歌的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众所周知,海伦在西方的文学史、文化史上一直是美的化身。《荷马史诗》尽情渲染海伦的美。在海伦的名字前面,常有描绘其美的一长串形容词。如“长袍飘飘的”、“白臂的”、“美丽的”等等。另外,作者对其美还大加赞叹:“她就像永生的女神”、“女人中的佼佼者”、“这个漂亮绝伦的女人”、“从高贵的睡房中走出香气四溢的海伦,她如同爱笑的阿佛罗狄忒一般灿烂柔和”。荷马对海伦的天生丽质的尽情赞美,使海伦已被抽象为西方文化里一个美的符号。但丁在《神曲•地狱篇》里曾这样写道:“看,海伦娜(按即海伦),为了她,那灾难的岁月,持续到这样长久。”其后,他又写道:“在我听到我的老师历数古代英雄美人的名字以后,我心中生出怜悯,仿佛又迷惑起来。”[2]诗人心中,海伦是被作为美的化身大加赞美的,字里行间,充满的是诗人的怜香惜玉之情。海伦是希腊神话中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爱伦•坡运用这个优美的动人的神话去追求诗歌的神圣美,写下了《致海伦》。“海伦,你的美在我的眼里,有如往日尼西亚的三桅船,船行在飘香的海上,悠悠地把已倦于漂泊的困乏船员,送回他故乡的海岸。早已习惯于在怒海上飘荡,你典雅的脸庞,你的鬈发,你水神般的风姿带我返航,返回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塞姬女神哪,神圣的土地,才是你家乡!” 全诗共分3节,第一节爱伦•坡把海伦所具有的美丽比作飘然而至的征帆,它载着身心疲惫的游子,轻柔地驶过芬芳地海面,重归故里,一种悠远,恬适的美感油然而生。第二节古典之美的化身在诗人的视域中渐渐地靠近,终于,诗人看到了“你典雅的脸庞,你的秀发,你神女般的风姿”,抒发坡心灵深处平静,安祥,犹如欣赏到“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 第三节诗人地视野又开阔起来,“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 朴素的古典的遥远的美使人心中冉冉升起娴静纯洁之感,诗人不禁感叹,你就是灵魂女神,你一定是“来自神圣的土地,美丽的仙乡。”由此观之,是海伦的神话增加了爱伦•坡的诗歌魅力,是坡的诗歌使海伦的故事更具生命力。 读爱伦•坡的经典作品就在于经典作品中包涵更多的“过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的真理,感受更大的震撼。
其次:探讨神话故事与爱伦•坡诗歌的 “天国之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第14段中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这种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和标志。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它不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 3] 在《诗歌原理》里属于人类的不朽的解渴的那泓清泉是什么?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它就是那远古的神话传说。爱伦•坡将神话与现实生活、神与人相糅合,构造一个似真是幻的也实也虚的诗意境界。如《安娜贝尔•李》:诗歌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在海边的某一国度里,诗人与一位名叫Annabel Lee的少女深深相爱,尽管他们还是少年,但是他们的爱情却超出了常人之恋甚至是遭到天使的忌妒,天使借助寒风夺去了少女Annabel Lee的性命。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与Annabel Lee的爱情却是神圣的、浓厚的、永存的。无论是天堂的天使,还是地狱的恶魔,他们可以夺去情人的性命,却不可以夺走他们彼此深深相爱的心灵。明澈的月光伴诗人梦见美丽的Annabel Lee , 闪烁的星光使诗人仿佛看见了Annabel Lee那双明亮的眼睛。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之时,诗人便来到海边情人的墓地,与其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那大海的涛声。诗人用词独特,以讲述神话的形式将读者带到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遥远的美妙世界。诗人用kingdom取代place,显示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神圣而不可侵犯。用“maiden”取代“girl”,更加使读者感觉到女孩的圣洁与纯真。用“sepulcher”取代“tomb”,给读者以神圣感和神秘感。用“soul”取代“heart”,使人感到其灵魂深处的哀恸。另外坡在《安娜贝尔•李》中借用“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即是六翼天使的传说,来表达他诗歌里的“天国之美”。 六翼天使来自《圣经》中的《以塞亚书》第六章第二节。六翼天使即“SERAPHIM”,在《圣经》中译作撒拉弗,是所有天使九阶中的最高位,即赞美上帝的天使,共有三对翅膀。坡借助神话传说进行创作,不仅实他的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中的积极因素,也是其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诗人向往的是一种理想的世界,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话恰好作为他们试图借助神的力量来改变现状的慰藉.又可以使其作品超凡脱俗、背离传统。神话故事使浪漫诗歌更具魅力。我们还可在《金星》一诗中品味爱伦•坡诗歌的 “天国之美”:“那是在仲夏之夜,是在夜半的时分:星星闪烁着淡光,各自在轨道运行;冷月比星星灿烂,星星是她的奴仆,她高高挂在天上,月光在海面飘忽。我举头凝望片刻,望她冰凉的月色;寒气袭人——于我太清凄——一朵白云飘去,好像一件寿衣,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你,高者的金星哟,你远在天河,你的光会令我更加珍惜。因快乐在我。就是你在夜空,所具有的那分端庄高贵,令我更加赞赏,是你遥远的星光,而不是冷月卑微的清辉。”(曹明伦 译)在希腊与罗马神话中,金星是爱与美的化身——维纳斯女神。维纳斯(Venus)是罗马人对她的美称,意思是“绝美的画”,在希腊神话中她叫阿弗罗狄忒(Aphrodite),意思是为“上升的泡沫”,因为传说她是在海面上起的泡沫之中诞生的。维纳斯拥有罗马神话中最完美的身段和容貌,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她的美貌,使得众女神羡慕不已,也让无数天神为之着迷。在《金星》一诗中,爱伦•坡表达了对美神的向往和仰慕,倾诉了对天国之美的追求。爱伦•坡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是由于它具有神话性质和拥有一种超凡的魔力或神秘性。
爱伦•坡把悠久的神话组织在一首新诗里,在诗人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完成了诗歌的超凡之美。以《乌鸦》为例:《乌鸦》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一个独居的青年正值失去心上人,在一个风雨的夜晚,夜一片漆黑,他追思冥想着死去的爱人,想用书本驱散内心的痛苦而不能。突然有微弱的敲门声,他鼓足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也没有,只有漆黑的夜。当再一次听到敲击声时,他打开了窗户,发现一只乌鸦站在窗边的雕像上。青年想借乌鸦冲淡自己的哀愁,乌鸦说“永远不(Nevermore)”;他想忘掉那失去的心上人,乌鸦重复说“永远不”;他想抓住那失去的心上人,乌鸦仍然回答说:“永远不”;他想赶走这只不祥之鸟,乌鸦还是重复着“永远不”……这种漠然的机械否定答复几乎使青年疯狂,乌鸦似乎成为他永不能实现渴望之象征,成为一个魔,“永远不”一直折磨着青年的心,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为了使乌鸦这个神话更加迷人,坡借用一个意象——雅典娜雕像。雅典娜本是一个古老的神祗,司掌的职能包括自然力量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古代神话传说都与宙斯联系起来,雅典娜也成了宙斯的女儿。她的出生非常奇特,她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而是从宙斯的脑袋里跳出来的,宙斯便成了她的父亲。她在同尚武的海神波塞冬争夺作为后来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雅典的保护神时获胜。她送给雅典人橄榄树,从此橄榄树成为雅典人的重要种植作物,也成为和平的象征。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她是聪明、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众所周知,乌鸦,是一种极度不样之鸟。人们遇上乌鸦,总是避之则吉,缘于千百年来,它一直象征恶运和凶兆。然而坡却选择乌鸦创造又一个神话,―――气氛忧郁、阴暗,那一闪一灭的炉火,漆黑的夜空,从窗户中透出的幽暗灯光,乌鸦阴沉刺耳的叫声,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甚至诗本身也染上了浓浓的“神气”,被一种魔力所控制,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然而当一个独居的青年正值失去心上人在追问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她却保持了沉默,而是一只乌鸦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因而博得了智者的美誉。它发出的“永不复还”回答,是一个誓词――永远不要留恋过去,一个预言――永远不能忘记过去。这智慧的鸟儿就是才高命薄的坡自己,他的一部分;它从他沉沉睡去的身体飞起,从他桌上散乱记下的梦魇中飞掠而起,它就是他内心的冲动的精灵,他与万物神秘沟通的使者,现在它从他里面逸出,它将离去,“永不复还”。而正是乌鸦的神话表达了诗人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蕴涵了诗人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古人云: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中。(叶燮:《原诗》)。《乌鸦》诗的魅力便在于“含蓄无垠”
结语:
神话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学类型,是后世文学的土壤和源泉.首先,神话的创造,即创造神话的能力是思维过程所固有的,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其次,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心理角度来看,神话构成了文学得以产生的母体。第三,神话不仅能激励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它还提供了种种概念和模式,使得批评家能够用它们来释读某些特殊的文学作品。神话故事在爱伦•坡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体现了坡要追求的是一种“天国之美”,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原创;爱伦坡诗歌与神话故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