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各用什么词形容

 我来答
观云常
2010-05-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基本情节及主要人物

情节和主旨

一、基本情节: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此,其间一百余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全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刘三国盛衰历史。全书分四大部分:

(一)魏武挥鞭。从黄巾起义(群雄纷争)到曹操平定北方。(一至三十三回)主写曹。两次机会给了各路英雄豪杰起事的理由。一次是黄巾起义,一次是董卓造反。平息之后,各路诸侯相互拼杀。

1、魏、吴、蜀三家初起(1——2回)。

以黄巾起义为引子,引出各路英豪。

其一,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聚事,

其二,曹、孙坚起事。

2、各路诸侯讨伐董卓(3——9回)。

其一,董卓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何进引狼入室,招董卓)

其二,各路诸侯讨卓,卓火烧洛阳。

其三,王司徒用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卓。

王司徒用连环计,借吕布之手除卓。中国的美女之所以美,因为她们承担了许多额外的政治任务。西施、王昭君无不如此。

3、诸侯混战、曹定北方(10——33回)。

这三家中,曹操抢的了先机,孙坚得到了地利,刘备赢得了名声。

其一,曹操挟持献帝,迁都许昌,破袁术、败袁绍、平定北方。

其二,孙坚死,孙策投奔袁术,借兵下江南统一江东,建立吴国。

其三,刘备是流亡政治家。事曹、投袁绍、奔刘辟、依刘表,四处奔波。

(二)赤壁之战。(34——50回)主要展示魏吴之争。是一场改写历史的重要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战争。主写吴。

曹军压境。曹操平定北方之后,急于完成统一大业,亲率八十几万大军兵临吴国,希望尽快地铲除最后一个劲敌。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不但曹操这样认为,吴国上下一片哀鸿,哗声一片,形势非常严峻。

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三顾茅庐。在没有寸土的情况下,刘备的领导班子才组建完成,在隆中对策,讨论建国大计: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徐图天下。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联吴抗曹”。刘备的领导班子才组建完成,在隆中对策,讨论建国大计。

巧借荆州

刘吴联盟:舌战群儒、义激周瑜、定计火攻、蒋干中计、献苦肉计。

赤壁鏖战

(三)三分天下(51——104回)。以蜀为主线,诸葛亮为主体,夹写魏吴两国。

蜀国的创建。从无到有,由弱而强。

拓疆建蜀:借荆州、攻西川、取汉中,称汉中王。

蜀国由强而弱。

失荆州

彝陵之战;白帝城托孤

孔明活动。

五路围剿,安居平五路。

七擒孟祸是安定后方的举措

六出祁山,是一攻为守的计谋

九伐中原,孔明的学生姜维执行孔明的路线,可是国界离国都越来越近。

写出了孔明无力回天的困境,多次出征,寸土为得,最后病死沙场,完善的只是个人的人格、道德。

(四)三国归晋(105——120回)。完成了一次历史循环。

二、主旨:

作为历史小说,符合历史小说的要求:基本上展示了100多年历史的真实风貌,描绘出历史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合理地解释了历史现象,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还原了历史真实,表达了民众的朴素愿望。这些是一部历史小说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

1、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本质。(这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是贬曹倾向形成的原因)

其一,残忍和奢侈。残忍的本性和糜烂的生活。(这是历代统治者的共同特征,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联系。)

残忍: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为小民哉。”杀百姓以充战功。杀洛阳富豪数千人以占有其财富。

曹操的人生格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吕伯奢一家充分说明之。其父死于徐州,便要杀徐州人以报父仇。

奢侈:董卓建眉坞别墅,役民二十五万,其规模如长安城,囤积粮食可用二十余年,选民间少女八百余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不计其数。曹操修铜雀台费时三年,耗费巨资,为的是以娱晚年。

与此相对立的是大开杀戒的战争,到处充满了血腥和恐怖,到处是千里无人烟,出门见白骨,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惨象。

其二,功利和虚伪。(廉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政治上的功利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在一个社会动乱、权势欲膨胀的时代,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完全失去了约束力,对功利的追逐取代了一切。《三国演义》中,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已丢弃了温文尔雅的外衣,暴露出赤裸裸的狰狞面目。在他们之间,崇高、友谊、善良、真诚等传统道德都出现了危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等一切,都被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利益争夺所取代。甚至,连神圣的爱情和婚姻,也成了斗争的卑贱的奴婢和手段,一切美的东西,都在相反面对蜕变。

王允献貂婵,就是用貂婵的婀娜多姿和甜言蜜语离间对手吕布和董卓,进而除掉董卓,达到清除奸臣的政治目的;袁术同意儿子娶董卓的女儿,是为了借吕布之手杀刘备,以消除自己的威胁;曹操嫁女儿给献帝,是为了进一步控制皇帝,达挟榭天子以令诸侯目的;刘备东吴招亲,孙权是为了控制刘备,索回荆州。

2、歌颂理想政治和健全人格。(反映出社会心理和人民愿望,尊刘贬曹倾向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蜀刘政权上,作者把一切美好的、理想的东西集中到刘备集团上,反映出尊刘反曹的倾向在小说中的影响。三国之争中曹的天时、吴得地利,刘得人和。

其一,仁德和仁政

自从儒学设计了那套“民为邦本”和仁政王道的蓝图后,就逐步沉淀为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为之奋斗,广大民众向往不已。刘备打出的就是这张牌。刘备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刘备没有什么特长,智商一般,武艺平平,家境贫寒,虽有皇室血统,也早已远离了政治权利的中心,实际作用不大。他的制胜的法宝,就是不同于曹操的仁德和仁政。(在找到诸葛亮之前,犹如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其势力不但无法与曹、孙相比,也员不及刘表和刘彰。)具体的如下:

第一,聚义。义是仁的一种外在形式。刘备建功立业的起点就是从义开始的,即“桃园三结义”。兄弟三人抱定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理想踏上奋斗征程的。这样的“义”,从此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行为准则。他们兄弟三人用一生在演绎“义”的内涵。义使他们的集团有了凝聚力,也有了号召力。

第二,爱民。“仁者爱人”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刘备用行动又不断地为这句话作诠释。刘备的一生几乎是爱民的一生。刘备初为安喜县尉时,就以爱民而民声大噪。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再为新野牧时,更是推行爱民政策,深得百姓好评。那里的百姓自编歌谣颂扬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更为感人的是(携民渡江),当曹操来犯时,无力对抗,只好被迫转移。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了。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变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难民大迁徙(当然也有作秀的因素)。两地百姓还高呼:我等虽死,也愿随使君。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因此,很好解释,为何占领成都时,作为侵略者的他,却受到了老百姓的夹道欢迎。这个结果体现的正是“仁”的力量。(张松献地图)益州别驾张松献西川图本给曹操,碰壁之后有意路过荆州西川,想看看刘备是否像人们传闻的“仁义远播久已”。他刚刚到邺州界口,刘备已经派赵云“轻装软扮”,带领五百余骑人马等候多时。相见后“军士跪奉酒食”,赵云亲自进敬,“送自思曰‘人言刘寻德宽仁爱客,今果如此’”。来到荆州界道,天色已晚,而关羽却奉命“洒扫绎庭,击鼓相迎”,又“派上酒宴欢饮方罢”。第二天一早,刘备带领诸葛亮,庞统亲自来接,远远望见张松,便下马等候。这里把刘背集团礼贤下士,谦恭好客的风度分为不同层次,渐进深入地加以烘托和渲染,与张松的听闻相互印证,一下子就攫取了张松的心。他为刘备的“宽仁爱士”所感动,使有意将西川图本献给刘备,正如毛宗岗所说的:“张松暗暗把西川欲送与曹操,曹操却白白把西川让与玄德。玄德以谦得之,操以骄失之也”。刘备留张松宴饮三日,却不提川中之事。十里长亭送别“玄德举酒酌松曰:“甚荷大夫不外,留叙三日;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听教。”言罢,潸然泪下。张松自思:“玄德如此宽仁爱士,安可舍之?不如说之,令取西川。”刘备先以言钓之。张松明确让刘备长驱西指,霸业可成时,他又一语漾了开去,表达了不忍夺“帝室宗亲”之心。张松听后,殷切地分析了益州这块宝地,已在他人觊觎之下,“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直到这时刘备才流露出取川之难的想法,张松已在此刻,义无反顾地慷慨地献出西川图本,上载“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这里把刘备集团礼贤下士,谦恭好客的风度分为不同层次,渐进深入地加以烘托和渲染,与张松的听闻相互印证,一下子就攫取了张松的心。他为刘备的“宽仁爱士”所感动,使有意将西川图本献给刘备。如果说,刘备三顾茅庐从诸葛亮那里看到的西川挂图,启迪了战略意识,那么今天在这里看到的西川图本,则是战术上具体的打战行军图了。至此,刘备集团迈开向西川进军的坚实的一步。从中我们更深刻地体味到,刘备把仁义之术玩弄得烂熟,在道德的光环下,不知不觉地开拓进取,既不露痕迹,又名扬天下。

刘备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仁政和仁德的胜利。

平等的政治关系。

与部下、大臣的关系是君臣——兄弟——朋友,以义维持,以诚感人。对兄弟、大臣表现出大度和信任。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克服重重阻力,来到他的身边,就是基于这种平等和信任。白帝城托孤的临终嘱托,令多少人泪流满襟。刘备曾自我总结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以操反,事乃可成。还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历史完全证明了他的正确。

其二、人格上重忠义

道德评判,是《三国演义》评价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三国演义》在人格的建构上,恪守的是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全书写人论事,都是以忠义作为尺度,区分善恶、评定高下。一般不问其身处何方,也不论贵贱贫富,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孔明的“忠”,关公的“义”,著者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了理想人格的化身。孔明竭尽忠诚,为刘氏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病死沙场。关公的义更是被渲染到了极至。这样的道德标准,比较多的体现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三,才能上尚智勇

《三国演义》中评价能力的一个标准是崇尚智勇。这是作为个人立身之本来肯定的。在乱世中,要走出乱世,成为强者,必须具有智和勇,作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小说中写的最多的,称颂的最多的除忠义者外,还有两类人:智者和勇者。各个政治集团都有一大批这样的人。

3、展示战争历史。

其一,战争类型。进攻战、防御战、阻击战、心理战、新闻战、(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单骑突入、十里埋伏、短兵相接、铁骑漫卷、围而不歼、打而不追;以弱胜强、以强制弱;先胜后败、败中取胜;火攻水淹、虚张声势。离间计、假降计等等。

其二,战略经验。在美国此书曾被译成《智慧之书》,元末起义领袖,曾以此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大量的战例告诉了人们:战争不是简单的军事较量,而是政治、外交、智勇多种因素的综合。如奠定曹操在北方统治地位的官独之战,改写历史的赤壁之战,安居平五路的外交战,还有从必然死亡中脱险的心理战空城计。

第三节 人物形象

全书所写人物有四百多人,成功的有十几人,性格最鲜明、特征最突出的是“三绝”。

一、曹操

是书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具有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是一个价值和道德判断上彻底否定的人物,美学评判上不朽的典型。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

1、奸 残暴、权术

是经典的阴谋家和野心家,身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罪孽。年轻时许邵为其看相,驭言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了之后,激动不已,每天盼望动乱的到来。最能体现其残暴本性的是大量杀人。

其一,中风诬叔。初尝奸诈的甜头,获得了自由空间。

其二,杀人方式繁多,富有创意。

借谋反杀人:除掉政治对手,扫清夺权障碍,展示出无中生有、造谣的力量。仅一次就杀掉了伏皇后、董贵妃、马腾、伏完、吉平等七十余个强劲对手和七百余口无辜者,连怀孕五个月的生命也不放过。

疑而杀人:华佗、吕伯奢一家、蔡瑁、张允水军都督

借刀杀人:杀祢衡是为了泄私愤。

梦中杀人:杀管家是为了保护自己

酒后杀人:杀刘馥是为了警告别人。

忌而杀人:杨修。活——一合酥——鸡肋

其三,狡诈善变。(对部下、朋友)

刺卓。由刺杀到献刀,由凶相到媚态,在瞬间完成角色的转变,不露声色,入情入理,非常人所能做到,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又获得了英雄的美名。

释辽。张辽被擒归来,先是拔剑在手,定要亲自杀掉张辽,此时,刘备挽住他手,张飞跪求于前,他立即明白了杀张辽弊大于利,瞬息之间,电击雷轰的脸上变得春风荡漾,掷剑在地“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这一招效果明显,既收买了人心,又延揽了大将。

哭笑。哭笑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赤壁之战后三次中伏时的三次大笑,以激励将士们的勇气和斗志,逃出重围后,真正地解除了危机,却捶胸顿足的大哭了一次,大哭早死的郭嘉,如郭奉孝不死,那有今日之败。这一哭,既祭奠了死者又骂了生者。多么反常又多么具有深意

谎言。官渡之战时与许攸的对话。“可支一年”、“半年耳”、“三个月”对别人的真诚,也使用谎言,一点也不脸红,训练有素。

2、雄。即英雄的一面,毛泽东评价说,曹操是一个英雄。

他有头脑、有眼光、有胆略、有气魄、有自信,文才武略,样样超人。青梅煮酒,以英雄自许;横槊赋诗,以周公自比。

光远大、识才重才。

其一,识关公于弓马手之时,说服袁绍让关公出战,斩华雄前斟酒壮行;始终于关公交好,关公义释曹操。识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徐晃本是袁绍之将,后为曹操所用。毛宗岗说:“操爱才如此,焉有不得天下。”

其二,烧信,是收买人心很高明的一招。事情发生在诸侯混战,社会无序的时候。官渡之战刚刚结束,在战利品中发现了许多不愿看到的东西——部下写给袁绍的信件。如何处理,很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要杀这些人,那很简单,要用这些人,使这些不坚定分子,成为了死心塌地的拥护者,是很需要智慧的。他知道羽毛尚为丰满,需要人才。此招实从晋公子重耳“摘帽”那招变化而来。

其三,不做皇帝,顾全大局。三国的元老,只有曹操没有做皇帝。但他的权利最大,他只做“周文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当作遗产,留给了儿子。他怕树敌太多,激怒天下,他要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为儿子扫清障碍。

(2)足智多谋。在三国的人物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曹操都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仗,最能体现其智慧的是一些败中取胜的战斗。

其一,败中取胜。濮阳之战,与吕布的一场战事。先败后胜。潼关之战,虽是败得狼狈,但比司马懿要光彩得多。(割须、弃袍、以旗裹头;司马懿被吓后,跑了五十多里路才停下来,第一句问话是“吾头尚在否?”

其二,转嫁危机。关公死后,厚葬关公,既避免了一场兵祸,又能坐收鱼翁之利。

其三,化被动为主动。释张辽

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以奸显雄、奸得可爱、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示出刘备的仁。

二、关公

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关公。关公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

1、神勇。他不只是万人敌。他战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颈就戮的份。华雄、颜良无不如此。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死后还能显灵,使曹操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2、大义

其一、信用、忠诚。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哥哥。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刘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关公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连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如义释曹操。

其三,不变性(稳定性)。土山约三事。让关公的义经受各种艰难的考验。这种义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的。

3、傲气

听不进意见,导致了败走麦城而丢失荆州。

与马超比武,要马超出丑

因为黄忠,不受五虎将封号。

因此,关公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三、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诸葛亮何以成为第一主角,而不是刘备、关羽,年龄是最关键的因素。

1、智。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智慧。隆中对策中充满了辩证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策中的两可两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强、袁绍由强而亡充满了辩证法。他告诉了刘备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聪明是一般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小智:借东风,缩地法,祭水,木牛流马,八卦阵。

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3、德。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能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于爱情。

孔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须礼年春
2020-02-12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2053万
展开全部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诸葛亮:神机妙算
曹操: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
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ㄝ1亽坚强点ゝ
2010-06-07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忠勇双全的关羽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老奸巨猾的曹操 胆识过人的刘备 雄姿英发的周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没心没肺快乐活
2010-05-28 · TA获得超过136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曹操 一世奸雄
刘备 一世枭雄
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被雨淋过的小孩
2010-05-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刘备 求贤若渴
诸葛亮 鞠躬尽瘁
关羽 有勇有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