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认为是可能的。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陷入风暴的核心难以自拔。而已经率先看到经济复苏曙光的中国,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强烈愿望。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将在这次危机后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比较优势,将促使来自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经济学家吴晓求甚至预言:“纽约、上海、伦敦将会成为新世纪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且不论这一挑战的艰巨性如何,上海无疑已经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迈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步。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早前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全球应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共同倡导并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均衡的多元化,维护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G20峰会时表露,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将积极参与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
大国崛起金融助力
在学界,关于中国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崛起,也是焦点话题。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金融市场受到重大冲击,大量人才流失,机构缺乏资金,这就给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会,尽快改善市场环境,迅速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日前表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这次危机之后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纽约、上海、伦敦将会成为新世纪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中国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新世纪国际金融中心所有的条件」。吴晓求表示,如果说中国没有新世纪的金融中心,中国的金融崛起还是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难以完成,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金融崛起必不可少。
汇丰中国区行政总裁翁富泽(RichardYorke)表示:“由于中国有望比其他任何大型经济体都更快从经济下滑中复苏,因此中国以及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很可能将得到提升。”
追星超港路途仍遥
当然,无论中国能从全球危机得到什么比较优势,要使上海转型为足以媲美香港和新加坡、甚至纽约和伦敦的金融中心,道路相当漫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大趋势,但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就发生。
因为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元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发达国家所掌握的大量技术专利和资本货物上的绝对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所以,中国必须做长期努力的准备。
陆家嘴论坛简介
每年一度的上海经济盛事-「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本周五将拉开帷幕。是次一连两日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将有百余位境内外重量级政治、学术界名人与会。包括中国国务院有关领导、「一行三会」及上海市主要官员、中国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国内着名专家学者,以及全球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国际经济组织领袖、国际着名金融机构高管和金融学者、市场运作专家都将与会发言,探讨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展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本报获论坛授权作为境外合作媒体,将全程报道这场智慧的碰撞。
金融中心排名东京悉尼剧挫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城市悲观地宣称自己的经济状况将恶化至几十年前的水平。作为本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纽约市政府就曾对记者表示,本地经济可能倒退至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水平。自从去年以来,华尔街的损失已经超过360亿美元(约2,800亿港元),其雇员数量也减少了四分之一。
伦敦纽约居前二
因海外需求锐减和日圆不断升值,主要靠外需拉动的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目前正经历35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日本政府去年12月份的经济报告将当前景气状况描述为「正在恶化」,这是7年来首次作出这种评价。欧盟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下滑1.5%,这是欧元区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
不过,根据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英国《金融时报》近期报道指,尽管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创,但伦敦和纽约证明了他们比实力相近的竞争对手更具适应性,二者依然高居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前两位。在这个3月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上,伦敦以781分高居榜首;纽约以13分之差屈居第2;新加坡687分排名第3,香港684分名列第4,苏黎士659分和日内瓦638分排名第5、第6。
京沪排名未提升
另外一些城市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剧烈。东京和悉尼排名大幅下降,东京从第7退居第15,悉尼从第10降至第16位。一些原本在榜单内属于「二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与东京和悉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加拿大温哥华和蒙特利尔,分别上升5位,晋升至第25和第26。
令人瞩目的上海和北京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大幅提升排名。亚太地区,上海排名第35,下滑1位;北京51,下跌4位;首次纳入调查的台北、吉隆坡及曼谷,分别排名41、45和50;此外,汉城排名53,滑落5位。
沪建金融中心倾向「大国模式」
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战略性布局调整往往是与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相一致。例如,工业革命后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崛起;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印度、东盟、东北亚的突出表现,使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布局战略性调整将趋向于亚太地区。
「大国模式」基础内需大
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一般而言更倾向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上大体有两种:一是「大国模式」,即凭借足够大的内需推动一个大而全的金融体系全面发展,比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其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包括大规模的经济腹地、快速增长的贸易量和内需。
另一种发展模式是「小国模式」,即专注于发展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业务,以此建立超越本国经济实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苏黎世和新加坡。
大国模式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为例。伦敦在18世纪初成为贸易中心,国内进口商品的80%和出口商品的70%都经过伦敦,后来40%的国际结算使用英镑,英国的海外投资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借助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伦敦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美国经济在两次大战间的崛起,1929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纽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担负了向国际市场融通美元资金的角色,并以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的繁荣,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采用「小国模式」
在小国模式方面,以新加坡为例,其经济规模不大,但具有非常完善的司法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很高,在私人银行业务、账户管理及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走在亚太区的前列。其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和衍生金融工具日成交量可占全球的7%。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上海显然走的是「国家干预、政府主导」的「大国模式」。
世界格局骤变海啸危机中各地「金融中心」提速撬动经济力争上游
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在沪权威解读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细则」……全球金融海啸肆虐,内地各省市建设金融中心却健步如飞。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关于重建世界金融新秩序和变革世界金融格局的革命性思潮,正在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另一方面,金融业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正契合了内地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大计。金融「危机」变为发展「契机」,而在这波金融中心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内地金融版图的整体布局已具雏形。
近年来,在内地经济转轨和与世界经济加速融合过程中,内地各经济中心城市争建金融中心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一项国家战略以来,旋即拉开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序幕。中国加入WTO以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重庆、武汉、济南、广州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据内地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加上最近这轮金融中心建设「冲击波」,截至目前,内地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多达90个。
而内地金融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也已初步显现: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别依托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天津、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成都、西安等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金融资源集聚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良好的地理位置,国家的支持,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发展等等条件,使得上海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变得可能。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陷入风暴的核心难以自拔。而已经率先看到经济复苏曙光的中国,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强烈愿望。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将在这次危机后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比较优势,将促使来自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经济学家吴晓求甚至预言:“纽约、上海、伦敦将会成为新世纪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且不论这一挑战的艰巨性如何,上海无疑已经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迈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步。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早前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全球应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共同倡导并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均衡的多元化,维护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G20峰会时表露,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将积极参与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
大国崛起金融助力
在学界,关于中国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崛起,也是焦点话题。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金融市场受到重大冲击,大量人才流失,机构缺乏资金,这就给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会,尽快改善市场环境,迅速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日前表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这次危机之后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纽约、上海、伦敦将会成为新世纪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中国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新世纪国际金融中心所有的条件」。吴晓求表示,如果说中国没有新世纪的金融中心,中国的金融崛起还是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难以完成,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金融崛起必不可少。
汇丰中国区行政总裁翁富泽(RichardYorke)表示:“由于中国有望比其他任何大型经济体都更快从经济下滑中复苏,因此中国以及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很可能将得到提升。”
追星超港路途仍遥
当然,无论中国能从全球危机得到什么比较优势,要使上海转型为足以媲美香港和新加坡、甚至纽约和伦敦的金融中心,道路相当漫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大趋势,但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就发生。
因为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元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发达国家所掌握的大量技术专利和资本货物上的绝对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所以,中国必须做长期努力的准备。
陆家嘴论坛简介
每年一度的上海经济盛事-「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本周五将拉开帷幕。是次一连两日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将有百余位境内外重量级政治、学术界名人与会。包括中国国务院有关领导、「一行三会」及上海市主要官员、中国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国内着名专家学者,以及全球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国际经济组织领袖、国际着名金融机构高管和金融学者、市场运作专家都将与会发言,探讨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展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本报获论坛授权作为境外合作媒体,将全程报道这场智慧的碰撞。
金融中心排名东京悉尼剧挫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城市悲观地宣称自己的经济状况将恶化至几十年前的水平。作为本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纽约市政府就曾对记者表示,本地经济可能倒退至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水平。自从去年以来,华尔街的损失已经超过360亿美元(约2,800亿港元),其雇员数量也减少了四分之一。
伦敦纽约居前二
因海外需求锐减和日圆不断升值,主要靠外需拉动的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目前正经历35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日本政府去年12月份的经济报告将当前景气状况描述为「正在恶化」,这是7年来首次作出这种评价。欧盟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15国经济下滑1.5%,这是欧元区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进一步加深。
不过,根据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英国《金融时报》近期报道指,尽管金融危机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创,但伦敦和纽约证明了他们比实力相近的竞争对手更具适应性,二者依然高居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前两位。在这个3月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上,伦敦以781分高居榜首;纽约以13分之差屈居第2;新加坡687分排名第3,香港684分名列第4,苏黎士659分和日内瓦638分排名第5、第6。
京沪排名未提升
另外一些城市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剧烈。东京和悉尼排名大幅下降,东京从第7退居第15,悉尼从第10降至第16位。一些原本在榜单内属于「二线」的城市正在迎头赶上--与东京和悉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加拿大温哥华和蒙特利尔,分别上升5位,晋升至第25和第26。
令人瞩目的上海和北京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大幅提升排名。亚太地区,上海排名第35,下滑1位;北京51,下跌4位;首次纳入调查的台北、吉隆坡及曼谷,分别排名41、45和50;此外,汉城排名53,滑落5位。
沪建金融中心倾向「大国模式」
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战略性布局调整往往是与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相一致。例如,工业革命后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崛起;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印度、东盟、东北亚的突出表现,使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布局战略性调整将趋向于亚太地区。
「大国模式」基础内需大
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一般而言更倾向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上大体有两种:一是「大国模式」,即凭借足够大的内需推动一个大而全的金融体系全面发展,比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其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赖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包括大规模的经济腹地、快速增长的贸易量和内需。
另一种发展模式是「小国模式」,即专注于发展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业务,以此建立超越本国经济实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苏黎世和新加坡。
大国模式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为例。伦敦在18世纪初成为贸易中心,国内进口商品的80%和出口商品的70%都经过伦敦,后来40%的国际结算使用英镑,英国的海外投资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借助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伦敦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美国经济在两次大战间的崛起,1929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纽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担负了向国际市场融通美元资金的角色,并以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的繁荣,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采用「小国模式」
在小国模式方面,以新加坡为例,其经济规模不大,但具有非常完善的司法制度,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很高,在私人银行业务、账户管理及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走在亚太区的前列。其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和衍生金融工具日成交量可占全球的7%。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上海显然走的是「国家干预、政府主导」的「大国模式」。
世界格局骤变海啸危机中各地「金融中心」提速撬动经济力争上游
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在沪权威解读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细则」……全球金融海啸肆虐,内地各省市建设金融中心却健步如飞。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关于重建世界金融新秩序和变革世界金融格局的革命性思潮,正在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另一方面,金融业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正契合了内地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大计。金融「危机」变为发展「契机」,而在这波金融中心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内地金融版图的整体布局已具雏形。
近年来,在内地经济转轨和与世界经济加速融合过程中,内地各经济中心城市争建金融中心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一项国家战略以来,旋即拉开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序幕。中国加入WTO以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重庆、武汉、济南、广州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据内地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加上最近这轮金融中心建设「冲击波」,截至目前,内地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多达90个。
而内地金融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也已初步显现: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别依托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天津、广州、杭州、南京、重庆、成都、西安等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金融资源集聚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良好的地理位置,国家的支持,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发展等等条件,使得上海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变得可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