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苏东坡让道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遂脱鞋袜下水田,拱手让路。
柳公权发奋练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写得清峻挺拔,为后世学者钦敬临习。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上面的短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始,他自以为字写得出众,挥笔大写“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可见其骄傲之态。然而,当老人有意讽刺柳公权的字像他担子里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时,柳公权气愤至极,“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当老人用“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的话激他时,柳公权虽然没有“火冒三丈”。但从他“第二天,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的行动上,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服气,这是三写柳公权的骄傲。柳公权进了华京城,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于是,他目瞪口呆,“‘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要拜其为师,这里的一“惊”一“跪”一“求”充分表现了柳公权思想的转变,“骄傲”之气一扫而空。当老人告诉柳公权写字的“秘诀”后,他恍然大悟,“从此发奋练字”,终于成了一代名家。全文详写“发奋”,略写“练字”,这种写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苏东坡让道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
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遂脱鞋袜下水田,拱手让路。
柳公权发奋练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写得清峻挺拔,为后世学者钦敬临习。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上面的短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始,他自以为字写得出众,挥笔大写“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可见其骄傲之态。然而,当老人有意讽刺柳公权的字像他担子里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时,柳公权气愤至极,“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当老人用“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的话激他时,柳公权虽然没有“火冒三丈”。但从他“第二天,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的行动上,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服气,这是三写柳公权的骄傲。柳公权进了华京城,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于是,他目瞪口呆,“‘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要拜其为师,这里的一“惊”一“跪”一“求”充分表现了柳公权思想的转变,“骄傲”之气一扫而空。当老人告诉柳公权写字的“秘诀”后,他恍然大悟,“从此发奋练字”,终于成了一代名家。全文详写“发奋”,略写“练字”,这种写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展开全部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传,后被人为全国正宗。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7.html?wtp=tt
上这个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传,后被人为全国正宗。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7.html?wtp=tt
上这个
参考资料: 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 。
1、颜真卿: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吴郡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及于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2、柳公权: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3、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这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却做着异族朝廷的官,虽然地位很高,实际并不受重视,心里很苦闷,只是一味地吟诗作画。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洛神赋卷》《道德经》(局部)《汲黯传》 《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他的书法成就和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不仅同时代的一些名家如邓文原、鲜于枢纷纷以他为榜样,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刘墉、乾隆帝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整个元朝书法,几乎都笼罩在赵孟頫的庇荫之中。可以说,他是个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式人物。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再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影响深远的大师。
4、欧阳询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唐朝时期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唐张怀瓘《书断》云:“欧阳询“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欧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
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1、颜真卿: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吴郡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及于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2、柳公权: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3、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这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却做着异族朝廷的官,虽然地位很高,实际并不受重视,心里很苦闷,只是一味地吟诗作画。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洛神赋卷》《道德经》(局部)《汲黯传》 《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他的书法成就和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不仅同时代的一些名家如邓文原、鲜于枢纷纷以他为榜样,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刘墉、乾隆帝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整个元朝书法,几乎都笼罩在赵孟頫的庇荫之中。可以说,他是个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式人物。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再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影响深远的大师。
4、欧阳询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唐朝时期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唐张怀瓘《书断》云:“欧阳询“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欧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
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4-04
展开全部
颜真卿: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王羲之 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