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六种几年法中的一种。
扩展方法:
古代纪年方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星岁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
6、生肖纪年:
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对应如下: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如果知道干支,就可以推算出生肖。
参考资料:纪年法-百度百科
永乐五年是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汉自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 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但在历史书籍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
扩展资料:
古代六种纪年方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意思是鲁僖公三十三年的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2、年号纪年法: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意思是宋真宗年号。
3、干支纪年法:以干支来纪年。例如“丁卯”指公元1627年,”辛亥”指公元1911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意思是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
5、星岁纪年法: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它们起上名字,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
6、生肖纪年法: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至今西藏还是用这种纪年方法,藏历是用阴阳五行和十二生肖搭配,藏历五行为木、水、铁、土、火,十二生肖同汉历十二生肖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年法
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1424)。
始于1403年(永乐元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共22年,永乐五年为1407年。
1、永乐年间,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更加拓展和稳固,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
2、皇帝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称为永乐大帝。
扩展资料
永乐盛世
1、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建文帝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
2、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3、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4、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 的原则。
5、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6、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7、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永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棣 (明成祖)
四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教材中经常出现诸如“共和元年”、“贞观元年”。“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1、帝王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特殊,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东周帝王纪年。在列国中,则以诸侯纪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见“中国历史纪年表·十二诸侯”,“周·春秋纪年表”)。
2、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贞观年间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宣统皇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好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乐”年号。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历史书籍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纪年法也是如此。
3、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纪年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凡是甲字开头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必然是4,乙字开头的是5,丙为6……辛为1……依次类推。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于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辛亥革命则发生在1911年,其尾数皆相同。
4、公元纪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就是公历纪年,公元元年是开始纪年的标志,相传这一年是传说中耶稣的诞生年。由公元元年开始,向前推算称之为公元前X年,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从推算的数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数字越大,距今越远;公元后的年代则正好相反,数字越大,则距今越近。这种纪年方法在欧洲6世纪时开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则是在公元1400年前后。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才使用公历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上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9月27日,我国政府决定,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