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1-2段):“我”家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后来病死了,“我”感到了酸辛;
第二部分(3-14段):“我”家又养了一只小猫,它比前一只更活泼,可爱。但被人捉走了,“我”的心中感到悲伤与愤恨;
第三部分(15-34段):“我”在家门口捡了一只小猫来养,它既不漂亮,也不活泼,在“我”家成了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最后被“我”冤死了,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我”无法弥补我犯的错,影响到了“我”,所以“我”家自此永不养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写第一次养猫的情景,突出描写小猫的活泼、有趣。
(3——13段)写第二次养猫的情景,这只猫更活泼、更可爱。
(14——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责打,最后死亡,我痛悔不已。
【中心主旨】
本文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可主观臆断,同时呼吁人们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
扩展资料
第一只猫是作者从隔壁邻居那里要的新生猫,长得好看,一出现就受到全家喜爱。后来这只猫生了病,越来越没精神,最后病死家中。作者很心酸,舍不得这个陪伴自己两月的“小侣”。
故事里的可爱小猫无端病死家中,作者是在隐喻那个时代许多原本能安稳度日的人却无端亡逝,过早地离开世界。作者写《猫》时五四运动刚刚过去,知识分子一方面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另一方面却依旧笼罩在军阀政府黑暗统治下。 黑暗动荡的年代是不存在幸福安康的,连生活过得安稳也成了一种莫须有的“罪过”。
许多知识分子和作者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作者不禁感慨,那个年代有太多像小猫一样“可爱”之人没有展现才华的平台,却只能无端被卷入时代的漩涡早早结束了一生。
第一部分(1-2段):“我”家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后来病死了,“我”感到了酸辛;
第二部分(3-14段):“我”家又养了一只小猫,它比前一只更活泼,可爱。但被人捉走了,“我”的心中感到悲伤与愤恨;
第三部分(15-34段):“我”在家门口捡了一只小猫来养,它既不漂亮,也不活泼,在“我”家成了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最后被“我”冤死了,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我”无法弥补我犯的错,影响到了“我”,所以“我”家自此永不养猫。
扩展资料: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
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非常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作者的主观感情为之一宕,从“欢愉”而变为“酸辛”。
第二部分(3-14段):“我”家又养了一只小猫,它比前一只更活泼,可爱。但被人捉走了,“我”的心中感到悲伤与愤恨;
第三部分(15-34段):“我”在家门口捡了一只小猫来养,它既不漂亮,也不活泼,在“我”家成了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最后被“我”冤死了,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我”无法弥补我犯的错,影响到了“我”,所以“我”家自此永不养猫。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