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949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文学作品???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2、《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
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小说在《宇宙风》连载。
4、《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5、《沉沦》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文学碑以福建厦门产的花岗石造成,碑面一侧嵌有穿学生服戴学生帽的郁达夫铸像,铸像下刻有“郁达夫”三字。碑面另一侧刻有“沉沦”两个大字。
这个应该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吧
作家或群体 时间 代表作家作品 特点号与不足 贡献与意义
冰
心
1924年
1925 年
《山中杂记》
《往事》(二) 将各种小动物人格化,个个形象生动,十分可爱,也是冰心爱的哲学反映。
以新颖精妙的艺术构思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将去国远游赤子思乡之情描写得酣畅淋漓。 冰心“爱的哲学”,是当时问题小说的思想内容之一,她用自己的爱来唤起美好的世界,用“爱”来化解人世间的丑恶与卑劣。
瞿
秋
白
1922年
1924年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以深厚的热情,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情况,使无数的读者对这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两部散文将游记、议论、抒情产生为一体,善于刻画人物内在精神面貌。 这两部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以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反映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联情况的杰作,是最早用艺术形式报道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情况的作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报告文学的范例。
李
大
钊 1918年
1919年 《解放后的人》
《五峰游记》 篇幅短小,耐人寻味,古朴、雅洁。
钱
玄
同 1918年 《随感录八》 擒纵自如,从容自在,汪洋而少含蓄。 现代“美文”的较早尝试。
鲁
迅 1919年 鲁迅《自言自语》
周
作
人 1921.6.8 《美文》
《乌蓬船》 平和超凡 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体现。
冰
心 1927
1922 《笑》
《往事》 优美的抒情散文“精丽”、“典雅”、“纯语”。 最早引起反响的美文。
郭
沫
若
1923年
1927年
《月蚀》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描绘里,深蕴着浓厚的象征。但散文里依然留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些“剪影”。以事实为题材,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剖析,语言敏锐尖辣。 激发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怒火,真实地再现了那淡淡的人生和漓淋的鲜血。
公开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的反动面目,为当时迷恋于蒋介石的人擦亮了眼睛。
郁
达
夫 1924年
1928年 《零余者》
《感伤的行旅》 或浓或谈地表现出孤独苦闷和伤感的色彩,只能让读者从消极方面认识时代的阴影而缺乏使人向上的思想内容。用叙写社会风貌、湖光山色来反衬大革命失败之后的残破局面和民生的艰难。
朱
自
清 1922 年 《匆匆》
《春》
《荷塘月色》
朴实中透着华丽,
叙述中包含理机,
“漂亮”、“缜密”。
体现了“五四”退潮期知识青年对未来的追求探索。
郑
振
择 1925年 《离别》 清爽 缜密有致、朴实天华。
朱
大
枬 1936年 《血的嘴唇的歌》
《少女的赞颂》 异常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形象比喻。 象征、比喻手法的一贯到底。
师
陀 1934年
1938年 《欲夜》
《铁匠》
《黄花台》
《看人集》 散文中的写景、抒情、写人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对话简练精到。 师陀往往通过渲染气氛来获得预期的艺术效果。
叶
圣
陶
1923年
《没有秋虫的地方》
《匆匆》
构思精妙,寓意隽永,主旨高远,表现了作者的分辨才能。
它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又如散文一样,于自由、洒脱之中包含哲理,亲切自然。 作者寄情于景,借赞美虫的秋之乐,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怀念,对扼杀生机的文化专制不满。表现了“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以发泄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惆怅。
朱
自
清
1924年
1925年
1927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背影》
《荷塘月色》 全景式的直接描叙贯穿全文,有一种朦胧中显真切的感觉,犹如“雾里看花”。
以生活中实在的事例,起伏的记叙,平朴无华的语言来表达伟大的爱。
用综合的感觉体验来传达审美对象的特质,除了写视觉形象还从嗅觉听觉等方面进行审美。 在爱与美的追求,同对丑恶的现实发生的激烈的冲实中构想出新的世界,以反衬的形式显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以真实的感情拔动了读者的心、强烈的共鸣感动了读者。
鲁
迅
1924年
1925年
《秋夜》
《记念刘和珍君》
《朝花夕拾》
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但冷俊,清寂、肃穆的景物描写,却显示了彷徨的心绪。
以抒情和议论为主,笔法严谨、准确、朴素。
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思想丰富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但思想不很成熟,处于突变前夕,此文集语言优美、洗炼,清新刚健,感情激越。 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一篇寓意深刻,战斗性很强的文章。
是一篇讨伐敌人的战斗檄文,给“沉默”的民族以警钟,也是激励“猛士”前行的号角。
它是我国散文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次变革,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开拓了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
茅
盾 1926年
1925年 《雷雨前》 以暴风雨前的闷热难忍的窒息气氛,象征反动派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焦躁地等待着雷雨的到来。 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劳动人盼望革命取得胜利的心声。
去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