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全国排名第几?
2021哈尔滨理工大学排名:全国第152名,黑龙江第7名。
哈尔滨理工大学有教职工2933人,其中专任教师1715人,副高职以上人员1339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1.0%。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日制在校生33361人,留学生近200人。
学校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三校均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防特色专业、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双实双业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等。
工程师的摇篮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全国制造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很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学校被社会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被企业(行业)誉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
2021哈尔滨理工大学排名:全国第152名,黑龙江第7名。
学校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三校均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防特色专业、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双实双业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等。
师资力量:
根据官网2017年5月显示,哈尔滨理工大学有教职工2933人,其中专任教师1715人,副高职以上人员1339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1.0%。
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日制在校生33361人,留学生近200人。
官网2014年6月显示,哈尔滨理工大学有25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电器工程全国前10左右,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是国家重点学科,相当不错的
博士后流动站:
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以上都是哈理工实力挺不错的专业,值得考虑!!
排名是虚的,没什么意思,那些排名在前的师范什么的只有中文、历史、政治什么的学科,就业难多了,排名再好也白搭;还是就业好、出路好、发展好最重要,管它什么排名!!黑龙江大学、东北农大虽然排名在前,可是他们的强势专业的就业并不好,发展和钱景也不那么好吧,所以不要看重这个排名,没什么意义的!
哈理工强势学科基本上都是很容易就业的,而且所在行业也非常好的!
所谓的院校排名是针对学校总体实力的排名,对选择具体专业或方向的考生而言意义不大,除非你指想炫耀自己毕业学校的知名度更高!这些排名极易对考生产生误导,一般是对教育不大知情者才热衷于此,这是很多教育专家极力反对的!因为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某些院校的综合排名虽然低点,但单个学科上的实力、师资和地位可能非常拔尖,在业内领域具有很高认可度(211院校的排名一般低于985,但211高校中某些学科的实力是一些985院校无法企及的,所以要淡化学校的规模化,突出办学定位和特色,集中优势师资和资源培育各专业的优秀人才,这才是可取之道!!);
合肥工业大学是211高校(综合排名65左右),排名绝对在成都理工大学(综合排名140左右)之前,但后者在地质方面有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培养的地质类人才质量和数量比合肥工业大学的地质毕业生普遍好,业内认可度也绝对更高;
上外、北外并非985高校,但有谁敢否认上外、北外的语言类毕业生总体上不如浙大、哈工大、上海交大的外语毕业生呢?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中国很多高校为求大求全疯狂盲目扩招专业,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师资配置差、培养经验无、就业和培养质量劣的垃圾专业,这让无数懵懂学子成为学校弱势专业的试验品和小白鼠,这是高等教育的误区,是对社会和学生及家长十分不负责的!!!!麻省理工学院等不少国外知名大学都能严格控制所设专业数目和招生数,虽然专业较少、学生不多,但是做出的贡献、培养的人才质量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只有学有所成,对社会贡献更大,回报更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渠道和待遇,对社会和个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无法实现教育应有的社会推进价值和对受教育者的价值,什么都白谈!那教育就是在浪费他人青春、就是在耗费民脂民膏、就是在杀人!!
建议广大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结合个人理想、爱好,综合考虑学校学科师资、办学历史、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设置情况、教师论文和科研项目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等综合考虑,理性判断和选择学校及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