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详细历史?
非洲的详细历史?有几千年历史?人口有多少?发展的怎么样?非洲的详细历史?有几千年历史?人口有多少?发展的怎么样?非洲的详细历史?有几千年历史?人口有多少?发展的怎么样?...
非洲的详细历史?有几千年历史?人口有多少?发展的怎么样?非洲的详细历史?有几千年历史?人口有多少?发展的怎么样?非洲的详细历史?有几千年历史?人口有多少?发展的怎么样?
展开
推荐于2017-06-06
展开全部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非洲陆续发现了许多上古人类化石,其中1974年在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交界地区发现的距今320万年前的女性猿人化石,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出热带森林、开始直立行走的女人的遗骸。一些人类学者利用遗传学技术对人类的基因进行研究,认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起源于4-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原始部落。他们认为:400-600万年前从猿分化出来的原始人类大都没有留下后代,只有非洲的一个部落生存下来,在10万前,这个部落开始走出非洲,迁到西亚,然后从西亚迁到世界各地,6万年前进入亚洲内地,4-6万年到达大洋洲,3.5万年前到达欧洲,最后在3.5万前跨越白令海峡抵达美洲。这些迁徙到世界各地的非洲部落的后裔最终形成了现代人类。
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居民就掌握了谷物栽培、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在此后近3000年的时间里,古埃及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建筑了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许多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东征西讨,扩大古埃及的疆域,最盛时的埃及疆土,南到苏丹,西到利比亚,北至小亚细亚,东及两河上游。扩张的同时,古埃及文化也向四周传播。埃及的象形文字传入古希腊,衍变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又衍变为现代西方拉丁文。强大的古埃及存在了近3000年,在此期间,埃及多次向外扩张,也受到四周强大民族的多次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了埃及。从此,埃及失去了独立的地位,相继被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长期统治。
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苏丹是古埃及扩张的主要对象之一。当时,埃及人把苏丹称为努比亚。这一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就建立了国家。埃及的入侵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公元前8世纪,苏丹人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抗运动,赶跑了埃及人,建立了库斯王国。公元前751年,库斯王国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库斯人在埃及的统治持续了88年。后来,库斯王国迁都麦罗埃,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库斯王国地处西亚、北非与非洲的交通要道,成为非洲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库斯人掌握了冶铁技术,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他们和埃及人一样,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公元前350年,新兴的阿克苏姆王国征服了库斯王国。
阿克苏姆王国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建国于公元前。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开始向外扩张。到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相继征服了埃塞俄比亚南部、库斯王国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一些王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创造了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埃塞俄比亚文字。阿克苏姆的强盛局面持续了几个世纪。公元570年,波斯人将阿克苏姆人赶出了阿拉伯半岛,随后,阿拉伯人切断了阿克苏姆的海上贸易通道。公元7世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使阿克苏姆王国遭到了灭顶之灾。埃塞俄比亚人逐渐退居中央高原,一直保持独立的地位。
埃塞俄比亚以南为东非地区。北起索马里半岛,南至南非北部沿海的非洲东部沿海是非洲大陆和外界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地区。从7世纪末开始,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到东非沿海的各个城市居住。在长期的交往当中,阿拉伯人和当地非洲人通婚,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及东亚、东南亚文化,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具有鲜明商业城邦文明特征的斯瓦希里文化。13-15世纪,斯瓦希里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多次到达非洲东海岸,与斯瓦希里人进行贸易。
在东非内陆地区,维多利亚湖的周围,曾经出现过强大的王国,如布尼奥罗王国、布干达王国。它们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到19世纪,随着内部矛盾的加剧和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这些大大小小的王国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居民就掌握了谷物栽培、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在此后近3000年的时间里,古埃及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建筑了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许多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东征西讨,扩大古埃及的疆域,最盛时的埃及疆土,南到苏丹,西到利比亚,北至小亚细亚,东及两河上游。扩张的同时,古埃及文化也向四周传播。埃及的象形文字传入古希腊,衍变为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又衍变为现代西方拉丁文。强大的古埃及存在了近3000年,在此期间,埃及多次向外扩张,也受到四周强大民族的多次入侵。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了埃及。从此,埃及失去了独立的地位,相继被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长期统治。
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苏丹是古埃及扩张的主要对象之一。当时,埃及人把苏丹称为努比亚。这一地区在公元前2000年就建立了国家。埃及的入侵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公元前8世纪,苏丹人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抗运动,赶跑了埃及人,建立了库斯王国。公元前751年,库斯王国征服了埃及,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库斯人在埃及的统治持续了88年。后来,库斯王国迁都麦罗埃,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库斯王国地处西亚、北非与非洲的交通要道,成为非洲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库斯人掌握了冶铁技术,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铁中心。他们和埃及人一样,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公元前350年,新兴的阿克苏姆王国征服了库斯王国。
阿克苏姆王国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建国于公元前。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开始向外扩张。到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相继征服了埃塞俄比亚南部、库斯王国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一些王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创造了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埃塞俄比亚文字。阿克苏姆的强盛局面持续了几个世纪。公元570年,波斯人将阿克苏姆人赶出了阿拉伯半岛,随后,阿拉伯人切断了阿克苏姆的海上贸易通道。公元7世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使阿克苏姆王国遭到了灭顶之灾。埃塞俄比亚人逐渐退居中央高原,一直保持独立的地位。
埃塞俄比亚以南为东非地区。北起索马里半岛,南至南非北部沿海的非洲东部沿海是非洲大陆和外界进行贸易交流的重要地区。从7世纪末开始,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到东非沿海的各个城市居住。在长期的交往当中,阿拉伯人和当地非洲人通婚,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及东亚、东南亚文化,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具有鲜明商业城邦文明特征的斯瓦希里文化。13-15世纪,斯瓦希里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多次到达非洲东海岸,与斯瓦希里人进行贸易。
在东非内陆地区,维多利亚湖的周围,曾经出现过强大的王国,如布尼奥罗王国、布干达王国。它们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到19世纪,随着内部矛盾的加剧和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这些大大小小的王国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2013-11-11
展开全部
非 洲
一、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一) 古代非洲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二) 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瓜分
(三) 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
二、非洲居民
(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非洲人口约7.97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16%,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非洲人口低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非洲人口密度为26人/平方千米,只及世界平均数的57%左右,可谓地广人稀。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各地人口分布状况却极端不平衡。
(1) 滨海地区。
(2) 内陆高地。
(3) 铁路沿线地区。
(4) 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化带。
(5) 岛屿。
非洲的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二)复杂的种族构成
非洲居民的种族构成复杂。
三、 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一)贫困的大洲
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
1.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 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3. 生产力布局不平衡。
在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也不平衡。往往在很短的距离内,便会出现原始部落村社与现代化都市的鲜明对比。
(二)非洲贫困的原因
1.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 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 爱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愈困。
六、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农、牧业
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支柱。第一产业约提供了非洲生产总值的1/5,全洲55.6%的人口以此为主。除利比亚、南非等十几个国家之外,其余国家均以第一产业为最主要的产业部门。
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
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产量都很高。其中,丁香、除虫菊产量占世界的90%,可可、芒果占50%,花生、棕油、咖啡、腰果、剑麻等占1/6~1/4。生产和出口经济作物是很多非洲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非洲经济作物出口总值的下降趋势明显。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取代东非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剑麻产地,拉美国家在可可的生产和出口方面也缩小了同非洲的差距。
非洲畜牧业发展较快。
按照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可以把非洲划分为以下7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
(1) 东北非区。
(2) 西北非区。
(3) 萨赫勒和苏丹草原区。
(4) 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区。
(5) 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区。
(6) 东南沿海区。
(7) 南非高原区。
(二) 采矿区
非洲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金刚石、金、铜、钴、钒、钠、铬和磷酸盐等产量在二战以前就居于世界前列。采矿业在非洲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大洲。
非洲矿产分布很广,种类很多,但相对集中。尼日利亚、利比亚、南非和阿尔及利亚四国占全洲矿产总产值的80%。非洲矿产可分为六大区:
(1) 撒哈拉区。
(2) 阿特拉斯区。
(3) 西非区。
(4) 几内亚湾沿岸区。
(5) 刚果盆地外环区。
(6) 南部非洲区。
(三) 制造业、电力工业
非洲工业基础薄弱,全洲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仅占世界的2.5%,按人均计算只相当于拉丁美洲的1/9。非洲的制造业多属于农、矿原料的初加工性质。轻工业占总产值的60%,其中食品、纺织两大部门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重化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在多数国家均十分薄弱。受丰富的资源条件和采矿业促进,非洲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炼油两个重工业部门已稍具规模。
(七)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非洲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布局是西方殖民者长期侵略、统治的产物。殖民主义者为了在非洲掠夺资源和劳动力,相继修建了一些重要的铁路、公路和港口设施,打开了掠夺和运送原料的出海通道。因此,非洲的交通运输业具有典型的殖民性和落后性,迄今仍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铁路和公路运输
铁路是非洲主要运输方式之一。
(二)海运业和管道运输
非洲的海运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较为重要,目前货运装船量每年有4亿多吨,占世界的1/8。由于海运主要服务于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输出,因而其显著特点是国际运输大大超过国内运输,装船数大大超过卸船数,主要海运国即主要矿产输出国,而且由于非洲商船队规模仅占世界的1.3%,因此海运量的绝大部分由外国船运送,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非洲的主要港口和航线分布如下:
(1) 北部沿海地区。
(2) 几内亚湾沿岸区。
(3) 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三)外贸
1.进出口贸易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2.进出口商品构成单一经济结构制约。
3.转口贸易活跃。
4.西方大国在非洲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节 非洲地理分区
人们在习惯上,一般把非洲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后者又分为东非、西非、中非、南非四个地区。
表15 非洲各地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地区 国土面积
/104km2 人口/万人
(2000年) 人口密度/
(人�6�1km-2) 人口年均
增长率/%
(1991-
2000年) 国内生
产总值
/亿美元 人均国
民生产
总值/美元 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
率/%
(2001年)
非洲 3 031.2 79 741 26 2.12 5 357 929 5.0
北部非洲 826.0 16 904 35 1.70 2 163 1 332 4.9
西部非洲 685.2 23 669 48 2.67 856 385 4.1
中部非洲 536.5 8 210 13 2.40 283 884 8.4
东部非洲 362.1 17 921 92 2.26 370 1 073 4.0
南部非洲 621.4 13 037 99 1.83 1 685 1 009 3.6
一、北部非洲
北部非洲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北侧,濒临地中海。在地理范围上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6个国家。按自然条件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阿特拉斯山区。二是撒哈拉沙漠。
北部非洲面积、人口约分别占全非的1/4,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占1/3以上,遥居非洲之首,人均占有量高出全洲平均数的一半。除苏丹外的北非各国,均属中等收入国家。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北非矿产丰富,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磷酸盐产量占世界的22%。摩洛哥磷酸盐出口量占世界磷酸盐出口总额的30%左右。北非制造业规模、产值仅次于南部非洲。
北非地处欧、亚、非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北非一些国家在国际上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国际社会和世界金融机构每年都要向他们提供各种援助,可以缓解其部分财政和进口支付困难。
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本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总面积约2 180×104km2,共包括5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6.28亿(2000年),其中黑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常有“黑非洲”之称。
(一)西部非洲
西非南起几内亚湾沿岸,向北深入撒哈拉大沙漠,从西到东,由大西洋岛屿开始,一直延伸到乍得盆地的中心部分。包括尼日历亚、贝宁、多哥、加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冈比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佛得角和西撒哈拉等共17个国家和地区,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个地理区域。其农业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地带性。
总的看来,西非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但其经济在全洲处于中下水平。制造业的比重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和天然气地位突出。
(二)中部非洲
中部非洲包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中非、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8个国家。多数国家以森林资源丰富和出产珍贵热带木材而著称。中部非洲也是油棕、咖啡、可可、橡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就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来说,仅次于南部非洲。
本区经济在非洲属中等水平,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采矿业次之,制造业非常薄弱。
(三)东部非洲
东部非洲是指处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和东非高原的广大地区,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坦桑尼亚、布隆迪以及岛国塞舌尔等,共10国。人口平均密度在非洲各大区中是最高的,而且人口增长快,出生率高。东非是全洲地势最高的区域。
东部非洲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农业比重大,区内各国一般均为农业国,农业人口比居世界的前列,本地区所产除虫菊、丁香、剑麻、咖啡、茶叶等在世界或非洲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咖啡在乌干达、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五国中,均为首屈一指的出口商品,在肯尼亚咖啡是仅次于茶叶的出口商品,因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东非国家中除肯尼亚的工业基础稍好外,其他各国工业水平低。东非的采矿业极其薄弱。
(四)南部非洲
南部非洲包括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科摩罗、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英属圣赫勒拿和阿森松岛以及留尼汪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南部非洲的经济水平略低于北部非洲,它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采矿业(除石油、天然气开采外)和加工工业。它还拥有非洲最稠密的铁路和公路网。
南非是世界上矿物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矿种之多,储量之大,开发条件之优越,以及分布之集中,在世界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中金、铂族、钒、锰、铬、萤石等的储量居世界最前列,金刚石、铀、石棉居第二位,钛、锑、铅、锌、煤、铁、磷酸盐、钍、锆、镍和稀土等亦居世界最前列,被称为“非燃料矿物波斯湾”。
第九章 美 洲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
绵长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于太平洋岸一侧,不仅成为美洲自然地理分异的突出地理界限,而且也成为人类活动东西间联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东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上东部地区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殖民者最早落脚和开发之地,遂使美洲国家经济活动长期以来都是指向大西洋区域,并与其对岸的欧洲一起共同支撑了大西洋区域200多年的繁荣。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东孟国家、中国的崛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经贸活动的加强,以及美国国内“阳光地带”的勃兴,这样就促成美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如1992年,美国跨太平洋的贸易比跨大西洋的贸易高50%。
对拉丁美洲来说,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侧,且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加深。如1996年南方共同体市场与欧盟的贸易总额达到400多亿美元,超过了该集团同美国的贸易额,曾引起了美国的不安。而且与此同时,拉美加入APEC组织的国家却只有墨西哥和智利两国。
(二)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银开采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也正是作为拉丁美洲银矿开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过于热衷于积累财富而轻于工业技术开发,使得欧洲近代经济的重心最终由南欧诸国转移到勤于技术开发的英国。拉丁美洲的许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圣地亚哥、玻利维亚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秘鲁的利马等都曾作为采矿中心或矿业服务中心而发展起来。拉丁美洲现有的陆上交通网基本上都与采矿区相联系,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以对外输出物资为宗旨的伞骨状路网(即以沿海港口为顶点和输出点,向内地矿区呈辐射状延展)。由于丰富的矿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资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矿区及与其相联系的城镇和商品粮种植区,这对其以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也正是拉丁美洲矿物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供给才保障了欧、美对有色金属和铁矿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近代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散。
(三)如果说金属矿物资源是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石油资源则是影响其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一) 古代非洲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二) 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瓜分
(三) 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
二、非洲居民
(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非洲人口约7.97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16%,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非洲人口低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非洲人口密度为26人/平方千米,只及世界平均数的57%左右,可谓地广人稀。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各地人口分布状况却极端不平衡。
(1) 滨海地区。
(2) 内陆高地。
(3) 铁路沿线地区。
(4) 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化带。
(5) 岛屿。
非洲的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
(二)复杂的种族构成
非洲居民的种族构成复杂。
三、 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
(一)贫困的大洲
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
1.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 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3. 生产力布局不平衡。
在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也不平衡。往往在很短的距离内,便会出现原始部落村社与现代化都市的鲜明对比。
(二)非洲贫困的原因
1.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 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 爱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愈困。
六、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农、牧业
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支柱。第一产业约提供了非洲生产总值的1/5,全洲55.6%的人口以此为主。除利比亚、南非等十几个国家之外,其余国家均以第一产业为最主要的产业部门。
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
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产量都很高。其中,丁香、除虫菊产量占世界的90%,可可、芒果占50%,花生、棕油、咖啡、腰果、剑麻等占1/6~1/4。生产和出口经济作物是很多非洲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非洲经济作物出口总值的下降趋势明显。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取代东非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剑麻产地,拉美国家在可可的生产和出口方面也缩小了同非洲的差距。
非洲畜牧业发展较快。
按照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可以把非洲划分为以下7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
(1) 东北非区。
(2) 西北非区。
(3) 萨赫勒和苏丹草原区。
(4) 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区。
(5) 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区。
(6) 东南沿海区。
(7) 南非高原区。
(二) 采矿区
非洲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金刚石、金、铜、钴、钒、钠、铬和磷酸盐等产量在二战以前就居于世界前列。采矿业在非洲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大洲。
非洲矿产分布很广,种类很多,但相对集中。尼日利亚、利比亚、南非和阿尔及利亚四国占全洲矿产总产值的80%。非洲矿产可分为六大区:
(1) 撒哈拉区。
(2) 阿特拉斯区。
(3) 西非区。
(4) 几内亚湾沿岸区。
(5) 刚果盆地外环区。
(6) 南部非洲区。
(三) 制造业、电力工业
非洲工业基础薄弱,全洲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仅占世界的2.5%,按人均计算只相当于拉丁美洲的1/9。非洲的制造业多属于农、矿原料的初加工性质。轻工业占总产值的60%,其中食品、纺织两大部门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重化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在多数国家均十分薄弱。受丰富的资源条件和采矿业促进,非洲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炼油两个重工业部门已稍具规模。
(七)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非洲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布局是西方殖民者长期侵略、统治的产物。殖民主义者为了在非洲掠夺资源和劳动力,相继修建了一些重要的铁路、公路和港口设施,打开了掠夺和运送原料的出海通道。因此,非洲的交通运输业具有典型的殖民性和落后性,迄今仍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铁路和公路运输
铁路是非洲主要运输方式之一。
(二)海运业和管道运输
非洲的海运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较为重要,目前货运装船量每年有4亿多吨,占世界的1/8。由于海运主要服务于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输出,因而其显著特点是国际运输大大超过国内运输,装船数大大超过卸船数,主要海运国即主要矿产输出国,而且由于非洲商船队规模仅占世界的1.3%,因此海运量的绝大部分由外国船运送,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非洲的主要港口和航线分布如下:
(1) 北部沿海地区。
(2) 几内亚湾沿岸区。
(3) 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三)外贸
1.进出口贸易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2.进出口商品构成单一经济结构制约。
3.转口贸易活跃。
4.西方大国在非洲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节 非洲地理分区
人们在习惯上,一般把非洲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后者又分为东非、西非、中非、南非四个地区。
表15 非洲各地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地区 国土面积
/104km2 人口/万人
(2000年) 人口密度/
(人�6�1km-2) 人口年均
增长率/%
(1991-
2000年) 国内生
产总值
/亿美元 人均国
民生产
总值/美元 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
率/%
(2001年)
非洲 3 031.2 79 741 26 2.12 5 357 929 5.0
北部非洲 826.0 16 904 35 1.70 2 163 1 332 4.9
西部非洲 685.2 23 669 48 2.67 856 385 4.1
中部非洲 536.5 8 210 13 2.40 283 884 8.4
东部非洲 362.1 17 921 92 2.26 370 1 073 4.0
南部非洲 621.4 13 037 99 1.83 1 685 1 009 3.6
一、北部非洲
北部非洲大部分位于撒哈拉沙漠北侧,濒临地中海。在地理范围上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6个国家。按自然条件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阿特拉斯山区。二是撒哈拉沙漠。
北部非洲面积、人口约分别占全非的1/4,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占1/3以上,遥居非洲之首,人均占有量高出全洲平均数的一半。除苏丹外的北非各国,均属中等收入国家。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北非矿产丰富,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磷酸盐产量占世界的22%。摩洛哥磷酸盐出口量占世界磷酸盐出口总额的30%左右。北非制造业规模、产值仅次于南部非洲。
北非地处欧、亚、非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北非一些国家在国际上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国际社会和世界金融机构每年都要向他们提供各种援助,可以缓解其部分财政和进口支付困难。
二、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本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总面积约2 180×104km2,共包括5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6.28亿(2000年),其中黑人占绝大部分,因此常有“黑非洲”之称。
(一)西部非洲
西非南起几内亚湾沿岸,向北深入撒哈拉大沙漠,从西到东,由大西洋岛屿开始,一直延伸到乍得盆地的中心部分。包括尼日历亚、贝宁、多哥、加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冈比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佛得角和西撒哈拉等共17个国家和地区,是非洲人口最多的一个地理区域。其农业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地带性。
总的看来,西非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但其经济在全洲处于中下水平。制造业的比重是非洲也是世界上最低的。在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和天然气地位突出。
(二)中部非洲
中部非洲包括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中非、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8个国家。多数国家以森林资源丰富和出产珍贵热带木材而著称。中部非洲也是油棕、咖啡、可可、橡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就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来说,仅次于南部非洲。
本区经济在非洲属中等水平,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采矿业次之,制造业非常薄弱。
(三)东部非洲
东部非洲是指处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和东非高原的广大地区,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坦桑尼亚、布隆迪以及岛国塞舌尔等,共10国。人口平均密度在非洲各大区中是最高的,而且人口增长快,出生率高。东非是全洲地势最高的区域。
东部非洲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农业比重大,区内各国一般均为农业国,农业人口比居世界的前列,本地区所产除虫菊、丁香、剑麻、咖啡、茶叶等在世界或非洲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咖啡在乌干达、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五国中,均为首屈一指的出口商品,在肯尼亚咖啡是仅次于茶叶的出口商品,因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东非国家中除肯尼亚的工业基础稍好外,其他各国工业水平低。东非的采矿业极其薄弱。
(四)南部非洲
南部非洲包括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科摩罗、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英属圣赫勒拿和阿森松岛以及留尼汪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南部非洲的经济水平略低于北部非洲,它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采矿业(除石油、天然气开采外)和加工工业。它还拥有非洲最稠密的铁路和公路网。
南非是世界上矿物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矿种之多,储量之大,开发条件之优越,以及分布之集中,在世界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其中金、铂族、钒、锰、铬、萤石等的储量居世界最前列,金刚石、铀、石棉居第二位,钛、锑、铅、锌、煤、铁、磷酸盐、钍、锆、镍和稀土等亦居世界最前列,被称为“非燃料矿物波斯湾”。
第九章 美 洲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
绵长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于太平洋岸一侧,不仅成为美洲自然地理分异的突出地理界限,而且也成为人类活动东西间联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东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上东部地区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殖民者最早落脚和开发之地,遂使美洲国家经济活动长期以来都是指向大西洋区域,并与其对岸的欧洲一起共同支撑了大西洋区域200多年的繁荣。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东孟国家、中国的崛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经贸活动的加强,以及美国国内“阳光地带”的勃兴,这样就促成美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如1992年,美国跨太平洋的贸易比跨大西洋的贸易高50%。
对拉丁美洲来说,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侧,且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加深。如1996年南方共同体市场与欧盟的贸易总额达到400多亿美元,超过了该集团同美国的贸易额,曾引起了美国的不安。而且与此同时,拉美加入APEC组织的国家却只有墨西哥和智利两国。
(二)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银开采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也正是作为拉丁美洲银矿开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过于热衷于积累财富而轻于工业技术开发,使得欧洲近代经济的重心最终由南欧诸国转移到勤于技术开发的英国。拉丁美洲的许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圣地亚哥、玻利维亚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秘鲁的利马等都曾作为采矿中心或矿业服务中心而发展起来。拉丁美洲现有的陆上交通网基本上都与采矿区相联系,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以对外输出物资为宗旨的伞骨状路网(即以沿海港口为顶点和输出点,向内地矿区呈辐射状延展)。由于丰富的矿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资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矿区及与其相联系的城镇和商品粮种植区,这对其以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也正是拉丁美洲矿物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供给才保障了欧、美对有色金属和铁矿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近代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散。
(三)如果说金属矿物资源是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石油资源则是影响其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