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仁贵的平身事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在大唐的功臣里,薛仁贵无疑是个异类。有一句歇后语说:薛仁贵征东———劳而无功。纵观薛仁贵一生,南征北战,总是在危难之时身披白袍出征,功成之后,即遭贬黜,几起几落,总逃不出这个怪圈。为什么呢?仔仔细细地看了薛仁贵的故事,我们首先可以从出身里找到答案。薛仁贵出身寒门,除了天生神力,没有可以夸耀的背景,这使他一面世,便引起周遭的不满:怎么可以这样?我们有的是名门之后,家族显赫;有的是名师之徒,师门耀眼;就算像程咬金这样的市井顽劣之徒,也有一班瓦岗寨兄弟做后盾。而薛仁贵却像是大唐用人之际,“天上掉下个薛哥哥”,一个人出来单挑的。 《薛仁贵征东》的评书里,薛仁贵的出场颇有戏剧意味: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攻下辽东后,大军抵达安市城。高丽大将高延寿等领20万军队与唐军布阵厮杀。当时李世民站在高处,远远看见唐营中杀出一白袍骑兵,手持一支方天戟,舞得如同旋风一般,来回冲突高丽军阵脚,高丽军阵势被他冲得大乱,不消多时就被唐军趁势杀得溃逃。唐太宗问左右:“那位白袍的将军,是何许人也?”———他当然就是咱们的薛仁贵喽。 史上说起薛仁贵,溢美之词往往只有一句:天生神力。在这天生的神力后面,还有———就是能吃!从无数的点点滴滴里我们都能看到,薛仁贵的饭量极大。说一个男人是五大三粗的“瓜菜袋”,那应该不算恭维。在这些形容的背后,我们隐约能看到一个淳朴、粗野、带着一点莽撞和羞怯的农家男子的身影,他在那些高贵的“将领”中间,当然宛如一个异类。 薛仁贵在那山里打柴,曾在山中遇到高人指点,所以练得一身的好武功和好箭法。在下面的汾河湾,也是农历的九月,正是秋高气爽,薛仁贵跨步弯弓,竟然一箭射死七只大雁!村长一再证明薛仁贵也是有师承,有来历的,这在我们这个事事讲究渊源的国度,可是一件极重要的事。只是我抬头望天,那里白云浩淼,长空坦荡,仿佛在笑我们这些俗人,为探讨那些细枝末节的俗事忙个不休。 看薛仁贵起起落落的人生,先是受制于大对头兼上峰张士贵,薛仁贵三次投军不果,不知道是不是张士贵早已看出了薛仁贵的潜能,所以嫉贤妒能,而人算不如天算,张士贵落得小人枉死,也不能没说有薛仁贵的原因。除了被张士贵暗害,薛仁贵涨涨落落,跌宕起伏的人生颇堪让人回味。薛仁贵三十岁的时候,东征高丽,大胜而归,唐太宗称“喜得虎将”,封他为右领军郎将,可唐太宗准备让位给高宗时,又担心薛仁贵功高盖主,把他贬去守城门了,谁知几年后高丽又生事端,无奈薛仁贵再次出征,得胜回朝,可不久在征讨吐蕃的战役里,因与副手不合,虽然讨了个议和的结局,还是被贬为庶民。直到突厥进犯大唐,皇帝环视四周,还是老薛厉害啊,于是再次召薛仁贵入朝……薛仁贵的一生都在奔波,从征东到征西,从封侯到流放,最后死在遥远的广东异乡。这一生虽然丰富多彩,但总好像不那么功德圆满,落一个美好的结局。原因何在?我猜想大约和他的性格有关。 历史中的薛仁贵,不像小说里那么神气,可也算智勇兼备,薛仁贵性格刚猛,一向和同僚关系不好,比如征讨吐蕃失败就是因为和属下闹别扭。薛仁贵性格刚勇,喜欢奇兵出征,几千人就解决了问题,碰到打大阵仗,就暴露出他不善与人沟通的弊端。薛仁贵颇有性格,比如说他爱穿的白袍,有的人说他是艺高人胆大,也有的人说他不忘自己火头军的出身,还有的人说薛仁贵就是摆酷,火头军怎么啦,照样当将军。不足的地方是脾气太不好了,动不动就把几万几万的俘虏“悉坑之”,搞大埋活人的惨事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