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 -sattva ,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
二、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三、佛,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佛"字由左边的"人"与右边的"弗"构成,"弗"为"不"的同源字,加单人旁就是不是凡人,说明称之为佛的人,本就是超脱凡人欲念、思想的人。
四、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十方三世,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子。
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毗卢佛(大日佛)等。从佛身说,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等。
二、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三、佛,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佛"字由左边的"人"与右边的"弗"构成,"弗"为"不"的同源字,加单人旁就是不是凡人,说明称之为佛的人,本就是超脱凡人欲念、思想的人。
四、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十方三世,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沙子。
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毗卢佛(大日佛)等。从佛身说,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
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把菩萨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而在台湾寺庙中,对于菩萨的理解还是坚持佛教本来的定义,就是用来称呼在家修行的人。台湾寺庙的和尚,对于到庙中随喜的香客和一般的游客,就是是用菩萨的称呼。
顺便多说一句,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塑像,从塑像所做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这也是佛与菩萨区别的一个证明。
总之,菩萨不是佛,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也不是佛教的佛。
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把菩萨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而在台湾寺庙中,对于菩萨的理解还是坚持佛教本来的定义,就是用来称呼在家修行的人。台湾寺庙的和尚,对于到庙中随喜的香客和一般的游客,就是是用菩萨的称呼。
顺便多说一句,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塑像,从塑像所做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这也是佛与菩萨区别的一个证明。
总之,菩萨不是佛,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也不是佛教的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用月亮来比喻的话,菩萨用的心是初一,初二的月亮,不圆满。而佛用的心是十五,十六的月亮,光明圆满。但这个心都是真心,不是假的。
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名没有破,佛是万相具足,无上圆满。
如果用等级加以区别,菩萨是硕士,佛是博士。
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名没有破,佛是万相具足,无上圆满。
如果用等级加以区别,菩萨是硕士,佛是博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主善问!以此善因缘,为未信佛法者略说如下:
菩萨有52位阶:
十信位、十行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
一一位阶渐进修行,圆满52位阶的全部功德即是佛位。
凡夫如果信受佛教,皈依三宝,以至诚心,发起“愿成佛道,愿度众生”之大愿心,就叫做“无上菩提心”。具体内容: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大无上誓愿成。”
做到上述,就是进入初信位的菩萨。
初信位到七住位,是凡夫菩萨;
七住位到初地位,是贤位菩萨;
初地以上,是圣位菩萨。
初信位到佛地,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
初信到初地(40阶),一大阿僧祗劫;
初地到八地(8阶),一大阿僧祗劫;
八地到佛地(4阶),一大阿僧祗劫。
七住位开悟明心,是“门内修行”,就不会再转退,也不会再坠入三恶道。所以,开悟明心成为贤位菩萨,发起般若智慧,是成佛之道中极为重要的一关。
经云:“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是因众生本具之佛性,在本质上与诸佛毫无差别(仅是净染之别)。所以,诸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
愿一切闻者速发无上菩提心,跨出成佛的第一步!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菩萨有52位阶:
十信位、十行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
一一位阶渐进修行,圆满52位阶的全部功德即是佛位。
凡夫如果信受佛教,皈依三宝,以至诚心,发起“愿成佛道,愿度众生”之大愿心,就叫做“无上菩提心”。具体内容: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大无上誓愿成。”
做到上述,就是进入初信位的菩萨。
初信位到七住位,是凡夫菩萨;
七住位到初地位,是贤位菩萨;
初地以上,是圣位菩萨。
初信位到佛地,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
初信到初地(40阶),一大阿僧祗劫;
初地到八地(8阶),一大阿僧祗劫;
八地到佛地(4阶),一大阿僧祗劫。
七住位开悟明心,是“门内修行”,就不会再转退,也不会再坠入三恶道。所以,开悟明心成为贤位菩萨,发起般若智慧,是成佛之道中极为重要的一关。
经云:“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是因众生本具之佛性,在本质上与诸佛毫无差别(仅是净染之别)。所以,诸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
愿一切闻者速发无上菩提心,跨出成佛的第一步!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