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论语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对现代的指导意义如:
1、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意思是三个人在一块儿的时候,一定有个人可以当你的老师,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然后学习它。不管在哪里,都保持虚心求教的心态,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
骄傲自满的人,就像是一瓶装满了水的瓶子,再也倒不尽新的东西,所以要想让自己能够得到提升,那么一定要保持谦卑的心态。随时随地,学习他人的优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那么 可以当老师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对于经典书籍,每次再去温习的时候,总会带来新的理解和体会。现在社会很浮躁,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书出版,但真正高价值的书,没有几本。
与其每天焦虑的学习新的知识,不如多把过去看过的经典图书,再去学习的时候,会带来更多的感悟。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的经典书籍不多,能历经时间磨练的,才值得我们去反复诵读。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一条河旁边,看着流水向东流去,感叹时间流逝,日夜不停。这里给我的感受是,每天都好好去珍惜时间,那些浪费时间的事情,能不干别干。看剧、打游戏、刷无聊的抖音,都是在杀掉我们的时间。
多把时间拿来工作和学习,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这样才对得起每一天。论语能历几千年而不衰,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每天学习之,修心养性。
艺术特色: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认为,学习需要多加巩固和练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并且常常加以练习,不是很令人愉悦的事吗?这里的“学”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些许不同。孔子在教导弟子们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礼乐射御等技能。我们今天的学习,一般指学习书本知识,但广义的来说,也可以包含学习书本之外的内容,如一些实践技能或处事方法都可以认为是学习。当我们刚刚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必须经常练习和巩固,这样才会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老师们经常会说:“你们下去要多练习,不要把我教给你们的东西再还给我。”讲的就是要多加练习才会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则说的是除了要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要学习新的知识,讲的是一种新和旧的平衡。如果只巩固旧的知识,不学习新的知识,就会止步不前;而如果只学习新知识,不巩固旧知识,就会根基不稳,在新旧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巩固中,才会不断进步。细细品味这短短的五个字,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说的是学习和思考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思考缺一不可。学习知识并不意味着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须加以思考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而思考并不只是对所学知识内容方面的思考,更应该对知识的运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可以修身养性,但其更现实的作用是学以致用。在知识的运用中,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就是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但学习态度也不容忽视。孔子说“学而不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为耻,说的都是要有谦虚好学的精神。“好学”才会不满足,虚心才会“不耻下问”。现在我们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耻下问”对于现在的学习似乎并不合适,但我们不必只按它的原义理解,可以把这句话结合现实来理解。在孔子的时代,“下”指的是地位的低下,而我们可以把“下”理解为学识的低下。学识不如自己的人也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在现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好学”恐怕是非常难得的了,但“好其所学”或许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虽然孔子的时代已过去两千多年,但这位仁师关于学习的教诲仍然值得我们后代学习思考,而孔子的思想也有待我们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