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林奈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布朗
(1773-1858)
[ 2005-03-12 ]
布朗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生于苏格兰的蒙特罗斯,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1827年,他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粒子时,发现粒子在无外力作用下,总不停地运动。进一步发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直径约为m.m),称为“布朗微粒”)作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这是一种很有名的自然现象,间接显示物质分子处于永恒的热运动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微粒运动理论阐明了布朗运动,是由分子运动所引起的。布朗1858年6月10日在伦敦逝世,享年84岁
=============植物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
1、 Theophrastus 约公元前370年-285年,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植物学之父
2、 Caius Plinius Secundus 老普林尼 公元23-79年,著有Historia naturalis 自然史,其中9卷介绍当时知道的药用植物。
3、 Pedanios Dioscorides 公元一世纪,罗马军队的外科医生,著有Materia medica 其中介绍了约600种药用植物。
4、 Albertus Magnus 1193-1280 著作为 De vegetabilis,描述了药用植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并且从茎的结构、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有分类系统的萌芽。
5、 Otto Brunfels 1464-1534 德意志草药学家(herbalists),著作Herbarium vivae eicones,具有精美的插图,德国最早的植物学家。
6、 Jerome Bock 1489-1554,德国人, 著作为Neu Kreunterbuck ,这本书对植物的描述非常细致,也是分类系统的开端。
7、 Valerius Cordus 1515-1544,德国人,Historia plantarum 完成于1540年,但直到1561年才出版,该书描述了446种被子植物,而且其植物形态描述都是从活的植物直接观察得到的。
8、 Leonhard Fuches 1501-1566 德国人著作为 De historia stirpium ,这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植物学著作,其插图和文字都比较完备。
9、中国植物学家,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 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人。约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生;明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河南开封。方剂学、植物学。
《救荒本草》是我国15世纪初一部记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志。书中内容以结合食用以救荒为主。作者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博学多才,热心于植物研究,关心民众生活,鉴于当时连年荒灾,民不聊生,于是他就在他的封邑(河南开封一带)广泛搜集植物试验,最后写成了专书。
《救荒本草》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按部编目。书中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书中把植物按同类排在一起,既方便于识别,也反映它们之间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救荒本草》对植物形态描述很精细。注意到植物的茎色、表刺、卷须、叶的形状、着生方式、托叶;花序和花的形状、颜色、花瓣数,甚至花芯;果实、种子的种类、大小、颜色等。书中许多插图如刺蓟菜、车前、黄栉、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儿伞等都很形象。例如荆乔图画出茎方形、上部多分枝、叶羽状深裂、披针形、轮伞花序……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这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10、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流传于全世界。《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Carl Linnaeus 1707-1778 ,著名的分类学大师,林奈,瑞典动植物分类学家,,1727年进入Lund大学学习医学,1729年转入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1732年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进行了一次自然考察,大大丰富了他的自然史知识,1741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植物学教授,直到1778年去世。1735年出版 Systema naturae, 1742年出版 Genera plantarum, 1753年出版二卷本Species plantarum.
Linnaeus 为植物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生物命名的双名法。他将植物按各部分的数目、雄蕊的长度、数量等分为24个纲,这是一个人为性很强的系统。至今,伦敦还有林奈学会,纪念这位伟大的分类学家。该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刊物、组织学术活动等。
12、J. B. P. de Lamarck 1744-1829,植物检索表的发明人,学习3年植物学之后就写成了 法兰西植物志。他也是Lamarck进化论的提出者。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著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著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布朗
(1773-1858)
[ 2005-03-12 ]
布朗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生于苏格兰的蒙特罗斯,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1827年,他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粒子时,发现粒子在无外力作用下,总不停地运动。进一步发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直径约为m.m),称为“布朗微粒”)作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这是一种很有名的自然现象,间接显示物质分子处于永恒的热运动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微粒运动理论阐明了布朗运动,是由分子运动所引起的。布朗1858年6月10日在伦敦逝世,享年84岁
=============植物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
1、 Theophrastus 约公元前370年-285年,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植物学之父
2、 Caius Plinius Secundus 老普林尼 公元23-79年,著有Historia naturalis 自然史,其中9卷介绍当时知道的药用植物。
3、 Pedanios Dioscorides 公元一世纪,罗马军队的外科医生,著有Materia medica 其中介绍了约600种药用植物。
4、 Albertus Magnus 1193-1280 著作为 De vegetabilis,描述了药用植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并且从茎的结构、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有分类系统的萌芽。
5、 Otto Brunfels 1464-1534 德意志草药学家(herbalists),著作Herbarium vivae eicones,具有精美的插图,德国最早的植物学家。
6、 Jerome Bock 1489-1554,德国人, 著作为Neu Kreunterbuck ,这本书对植物的描述非常细致,也是分类系统的开端。
7、 Valerius Cordus 1515-1544,德国人,Historia plantarum 完成于1540年,但直到1561年才出版,该书描述了446种被子植物,而且其植物形态描述都是从活的植物直接观察得到的。
8、 Leonhard Fuches 1501-1566 德国人著作为 De historia stirpium ,这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植物学著作,其插图和文字都比较完备。
9、中国植物学家,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 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人。约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生;明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河南开封。方剂学、植物学。
《救荒本草》是我国15世纪初一部记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志。书中内容以结合食用以救荒为主。作者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博学多才,热心于植物研究,关心民众生活,鉴于当时连年荒灾,民不聊生,于是他就在他的封邑(河南开封一带)广泛搜集植物试验,最后写成了专书。
《救荒本草》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按部编目。书中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书中把植物按同类排在一起,既方便于识别,也反映它们之间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救荒本草》对植物形态描述很精细。注意到植物的茎色、表刺、卷须、叶的形状、着生方式、托叶;花序和花的形状、颜色、花瓣数,甚至花芯;果实、种子的种类、大小、颜色等。书中许多插图如刺蓟菜、车前、黄栉、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儿伞等都很形象。例如荆乔图画出茎方形、上部多分枝、叶羽状深裂、披针形、轮伞花序……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这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10、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流传于全世界。《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Carl Linnaeus 1707-1778 ,著名的分类学大师,林奈,瑞典动植物分类学家,,1727年进入Lund大学学习医学,1729年转入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1732年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进行了一次自然考察,大大丰富了他的自然史知识,1741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植物学教授,直到1778年去世。1735年出版 Systema naturae, 1742年出版 Genera plantarum, 1753年出版二卷本Species plantarum.
Linnaeus 为植物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生物命名的双名法。他将植物按各部分的数目、雄蕊的长度、数量等分为24个纲,这是一个人为性很强的系统。至今,伦敦还有林奈学会,纪念这位伟大的分类学家。该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刊物、组织学术活动等。
12、J. B. P. de Lamarck 1744-1829,植物检索表的发明人,学习3年植物学之后就写成了 法兰西植物志。他也是Lamarck进化论的提出者。
2016-04-26
展开全部
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FRS ,1809.2.12 - 1882.4.19)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其后,1872年发表了同样重要的《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性选择"作为"自然选择"的一个补充理论提出,"性选择"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最著名的一个关于"性选择"的争论就是孔雀的长尾巴。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Gregor Johann Mendel (贵阁亚 壮男·孟德尔)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孟德尔
乔治·孟德尔(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尔在布隆大学哲学院学习神学,曾选修迪博尔(Diebl,1770-1859)讲授的农学、果树学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学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学家翁格尔(F·Unger,1800-1870),这三个人对他的科学思想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所惯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归纳法,而多普勒则主张,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出设想,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证实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应用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家,孟德尔曾对他的大作《组合分析》仔细拜读。孟德尔后来做豌豆实验,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成功地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杂种后代的分析,与这两位杰出物理学家不无关系。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并且用这种观点去启发他的学生孟德尔。通过翁格尔,孟德尔了解了盖尔特纳的杂交工作。盖尔特纳是一位经济富裕的科学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园内实施有性杂交的宏伟计划,曾用80个属700个种的植物,进行了万余项的独立实验,从中产生了258个不同的杂交类型,这些成果都记录在1849年出版的盖尔特纳的著作《植物杂交的实验与观察》中,虽然这本书写得既单调又重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着一些极有价值的观察结果。达尔文和孟德尔都曾仔细地读过这本书。孟德尔读过的书至今还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尔纪念馆内,书中遍布记号和批注,有的内容正是以后孟德尔的实验计划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
1854年以后,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尔同时还在布隆国立德文高级中学代课,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为时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实验,并成为摩拉维亚农业协会自然科学分会的会员。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长纳普(Napp)去世,孟德尔继任。从此,孟德尔为宗教职务所累,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奥尔特曼(S.Altman) (1939-)
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1989年化学奖.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童第周(Tung TC)
男,1902年5月28日出生,1979年3月30日逝世,浙江省鄞县人,是中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卡尔文
Calvin,Melvin (1911~1997) 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1911年4月8日生于明尼苏达州。1931年毕业于密歇根矿业技术学院,1935年获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7年为教授。历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化学生物动力学组组长、化学生物动力学室主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并任美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1963~1964)和美国化学学会理事长(1971)。
萨克斯
德国生物学家(植物学家)
贡献:1.发现绿叶中的色素在叶绿体
⒉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证明了绿叶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折叠编辑本段名言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2.我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一段时间。---达尔文
3.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4.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5.人们只是基因繁殖的载体。---爱德华.威尔森
6.生物学家们必须时刻牢记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弗朗西斯 克里克
7.想要有好想法,就得先多想些主意,然后挑选最好的那一个。---利纳斯·保罗
8.眼睛看到的主要取决于我们所追求的。如果我们曾茫然不知所措,最好的办法就是问问自己,我们最想在将来看到努力之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约翰拉伯克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FRS ,1809.2.12 - 1882.4.19)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镇。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其后,1872年发表了同样重要的《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性选择"作为"自然选择"的一个补充理论提出,"性选择"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最著名的一个关于"性选择"的争论就是孔雀的长尾巴。
1.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可以说是多人研究的结果。1842年,德国的青年医生迈尔(J.R.Mayer,1814-1878),写成了他的第一篇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1847年,英国酿酒商焦耳、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分别发表各自有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讲演或论文;不过,焦耳被认为是最先用科学实验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人,但焦耳和赫尔姆霍茨也承认迈尔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优先权。1953年,威廉·汤姆生帮助焦耳终于完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精确表述。至此,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宣告得到公认。
3.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Gregor Johann Mendel (贵阁亚 壮男·孟德尔)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孟德尔
乔治·孟德尔(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尔在布隆大学哲学院学习神学,曾选修迪博尔(Diebl,1770-1859)讲授的农学、果树学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学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学家翁格尔(F·Unger,1800-1870),这三个人对他的科学思想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所惯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归纳法,而多普勒则主张,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出设想,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证实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应用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家,孟德尔曾对他的大作《组合分析》仔细拜读。孟德尔后来做豌豆实验,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成功地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杂种后代的分析,与这两位杰出物理学家不无关系。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并且用这种观点去启发他的学生孟德尔。通过翁格尔,孟德尔了解了盖尔特纳的杂交工作。盖尔特纳是一位经济富裕的科学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园内实施有性杂交的宏伟计划,曾用80个属700个种的植物,进行了万余项的独立实验,从中产生了258个不同的杂交类型,这些成果都记录在1849年出版的盖尔特纳的著作《植物杂交的实验与观察》中,虽然这本书写得既单调又重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着一些极有价值的观察结果。达尔文和孟德尔都曾仔细地读过这本书。孟德尔读过的书至今还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尔纪念馆内,书中遍布记号和批注,有的内容正是以后孟德尔的实验计划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
1854年以后,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尔同时还在布隆国立德文高级中学代课,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为时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实验,并成为摩拉维亚农业协会自然科学分会的会员。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长纳普(Napp)去世,孟德尔继任。从此,孟德尔为宗教职务所累,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奥尔特曼(S.Altman) (1939-)
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1989年化学奖.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童第周(Tung TC)
男,1902年5月28日出生,1979年3月30日逝世,浙江省鄞县人,是中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卡尔文
Calvin,Melvin (1911~1997) 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1911年4月8日生于明尼苏达州。1931年毕业于密歇根矿业技术学院,1935年获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7年为教授。历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化学生物动力学组组长、化学生物动力学室主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并任美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1963~1964)和美国化学学会理事长(1971)。
萨克斯
德国生物学家(植物学家)
贡献:1.发现绿叶中的色素在叶绿体
⒉1864年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证明了绿叶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折叠编辑本段名言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2.我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一段时间。---达尔文
3.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
4.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5.人们只是基因繁殖的载体。---爱德华.威尔森
6.生物学家们必须时刻牢记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弗朗西斯 克里克
7.想要有好想法,就得先多想些主意,然后挑选最好的那一个。---利纳斯·保罗
8.眼睛看到的主要取决于我们所追求的。如果我们曾茫然不知所措,最好的办法就是问问自己,我们最想在将来看到努力之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约翰拉伯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