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什么人?曹操为何不称帝?

 我来答
大漠孤烟直在哪
高粉答主

2016-04-06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万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6512万
展开全部
曹操最终没有当上皇帝,从当时情况分析,起码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其一:“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王莽篡汉失败的惨痛教训时刻提醒着曹操。

西汉末年,“国统三绝”,刘氏血脉接续不上。“天意”似乎要“汉祚”终结。当时的王莽,不但才能出众,似乎人品也极佳。在他大权独揽的时候,仍然谦虚谨慎,每当有旱灾自己便吃素。他的妻子平常穿着粗布裙子,大臣到他的家里都以为是奴仆。尽管如此,王莽篡汉不久便天下大乱。除了王莽务虚名不求实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认为天下仍然是刘姓的天下,刘氏“将再受命”。当时赤眉军甚至将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立为皇帝。后来刘秀取得天下,刘氏“再受命”的说法一直起着很大作用。

东汉末年,刘氏政权再次受到内忧外患的困扰,但有没有“真命天子”可以取代刘家仍然是个大问号。秦始皇和刘邦都不是别人直接禅位给他,而是经过长期混战,消灭群雄之后才登上至尊之位的。况且刘氏宗属中手握重兵者有之,如刘表;雄才大略者有之,如刘备。曹操是不能不顾虑的。于是一代奸雄曹操一开始就选择了“挟天子心令诸侯”这一策略。建安二十四,也就是曹操死去的前一年,孙权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拿着孙权的书信,对大家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猜疑了一生的曹操直到最后,对皇帝的“名份”依然顾虑重重。

原因之二:怕“画虎不成反类犬”,当时群雄四起的局面迫使曹操不敢弃汉自立。

董卓之乱后,宗室之中最有名望的是幽洲牧刘虞,前太山太守张举称“天子”,刘虞很将他赶跑了。刘虞行事低调,天性节约,宽政爱民,远近归心。当时的冀洲剌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以及中原地区的将领们都想拥立他当皇帝,刘虞严辞拒绝。韩馥等又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实际上就是另立全国的权力中心。结果刘虞不但不听,连使者也给杀了。但刘虞在打仗方面不在行,后来和公孙瓒交恶,公孙瓒诬告他曾经和袁绍绍密谋称尊号,结果神虞被掳去,绑在蓟洲的集市上。公孙赞向天祷告说,如果刘虞是真命天子,天就应该下雨来救他,否则就杀他。当时天正大旱,骄阳似火,哪里有雨呢?结果刘虞被杀了。

后来袁术从孙坚那里抢到传国玉玺,又贪迷于谶书的文字,玩起称帝的把戏,很快招来天下一片骂声。连吕布也瞧不起他,他为儿子求聘吕布的女儿,吕布将使者押送给在许都的汉献帝。袁术临死前给哥哥袁绍写信,要把皇帝让给袁绍,袁绍没有贸然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但“阴然其计”。董卓死后,汉献帝被李傕、郭汜几个草头将军逼迫。当时有人劝袁绍迎取天子,赢得主动,也有人说请来天子反而受牵制,袁绍又想到在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时提过反对意见,心里狐疑不定,最终被曹操抢了先。

在曹操迎取汉献帝定都许昌时,自己的势力还很弱小。天下不仅有袁绍、袁术、吕布、马腾等强大的势力,还有刘表、刘璋、刘备等刘氏宗属。曹操手里只有汉献帝一个王牌,这个皇帝还是董卓立的,汉献帝一旦死去,袁绍等人马上就可以另立一个刘姓皇帝,而刘表等人甚至可以自立为帝,那个时候曹操怎么可能废汉自立呢。

原因之三,“当皇帝不如当丞相”,当丞相可以“挟制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舍不得放弃汉献帝这张王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曹操有了汉献帝主张王牌,不仅使曹操的军队成了天子之师,可以举起大棒,责诸侯之“苞茅不贡”。而且有了向天下诸侯“封官许愿”的独特权力,送以胡萝卜。曹操挟汉帝定都许昌时,最害怕兵精粮足的袁绍,于是曹操借天子之名封袁绍为太尉,后又转封大将军。这给袁绍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接受封号等于变相承认了许都政权,也就承认了曹操的地位。如果不接受封号,曹操就分封他人,自己反而落后。袁绍最终接受了封号,于是曹操派出的使者交错于路,玩诸侯于股掌之中。刘备的左将军,孙权的骠骑将军也都是曹操上表汉帝后分封的。曹操的这一特权诸侯当然不服气,有时也会向汉帝上表讨封,但远没有曹操来得便当。曹操当上魏王后,刘备自然想称王,但曹操的魏王是汉帝封的,刘备无法,只能向汉帝写申请的奏折,然后才称王。至于自命难保的汉献帝是否能看到这奏折,是否会批准这奏折,都无关紧要,但刘备仍然要走这个形式,曹操的政治优势于此亦可见一斑。

在剿灭群雄的战斗中,曹操始终打着“匡扶汉室”旗号。但对曹操的真实想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司空军祭酒董昭是最懂曹操心思的人,建安十七年他建议封曹操魏公,加九锡。而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却认为:曹操兴义兵、匡汉室,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宜如此”(《三国志荀彧传》)。曹操当然不高兴,几次冷落他,荀彧“竞以忧死”。另有记载说曹操赐给他食物,打开盒子却是空的,于是饮药而卒。第二年,曹操就被封为魏公。后来也是在这个董昭的建议下,曹操当上魏王。
凤翅金流镋
2016-04-06 · TA获得超过206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84.1万
展开全部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自“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曹操步步为营,向着天子的宝座渐渐逼近。直到公元219年,他与孙权联合,通过“襄樊战役”将蜀汉第一猛将关羽置于死地。接着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按说到了此时,曹操称帝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第一,孙权劝曹操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孙权认为支持曹操称帝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战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第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第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是写照。

第五,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可爱的园园sz
2016-04-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38
展开全部
原因其一:“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王莽篡汉失败的惨痛教训时刻提醒着曹操。

西汉末年,“国统三绝”,刘氏血脉接续不上。“天意”似乎要“汉祚”终结。当时的王莽,不但才能出众,似乎人品也极佳。在他大权独揽的时候,仍然谦虚谨慎,每当有旱灾自己便吃素。他的妻子平常穿着粗布裙子,大臣到他的家里都以为是奴仆。尽管如此,王莽篡汉不久便天下大乱。除了王莽务虚名不求实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认为天下仍然是刘姓的天下,刘氏“将再受命”。当时赤眉军甚至将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立为皇帝。后来刘秀取得天下,刘氏“再受命”的说法一直起着很大作用。

东汉末年,刘氏政权再次受到内忧外患的困扰,但有没有“真命天子”可以取代刘家仍然是个大问号。秦始皇和刘邦都不是别人直接禅位给他,而是经过长期混战,消灭群雄之后才登上至尊之位的。况且刘氏宗属中手握重兵者有之,如刘表;雄才大略者有之,如刘备。曹操是不能不顾虑的。于是一代奸雄曹操一开始就选择了“挟天子心令诸侯”这一策略。建安二十四,也就是曹操死去的前一年,孙权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拿着孙权的书信,对大家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猜疑了一生的曹操直到最后,对皇帝的“名份”依然顾虑重重。

原因之二:怕“画虎不成反类犬”,当时群雄四起的局面迫使曹操不敢弃汉自立。

董卓之乱后,宗室之中最有名望的是幽洲牧刘虞,前太山太守张举称“天子”,刘虞很将他赶跑了。刘虞行事低调,天性节约,宽政爱民,远近归心。当时的冀洲剌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以及中原地区的将领们都想拥立他当皇帝,刘虞严辞拒绝。韩馥等又请他“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实际上就是另立全国的权力中心。结果刘虞不但不听,连使者也给杀了。但刘虞在打仗方面不在行,后来和公孙瓒交恶,公孙瓒诬告他曾经和袁绍绍密谋称尊号,结果神虞被掳去,绑在蓟洲的集市上。公孙赞向天祷告说,如果刘虞是真命天子,天就应该下雨来救他,否则就杀他。当时天正大旱,骄阳似火,哪里有雨呢?结果刘虞被杀了。

后来袁术从孙坚那里抢到传国玉玺,又贪迷于谶书的文字,玩起称帝的把戏,很快招来天下一片骂声。连吕布也瞧不起他,他为儿子求聘吕布的女儿,吕布将使者押送给在许都的汉献帝。袁术临死前给哥哥袁绍写信,要把皇帝让给袁绍,袁绍没有贸然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但“阴然其计”。董卓死后,汉献帝被李傕、郭汜几个草头将军逼迫。当时有人劝袁绍迎取天子,赢得主动,也有人说请来天子反而受牵制,袁绍又想到在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时提过反对意见,心里狐疑不定,最终被曹操抢了先。

在曹操迎取汉献帝定都许昌时,自己的势力还很弱小。天下不仅有袁绍、袁术、吕布、马腾等强大的势力,还有刘表、刘璋、刘备等刘氏宗属。曹操手里只有汉献帝一个王牌,这个皇帝还是董卓立的,汉献帝一旦死去,袁绍等人马上就可以另立一个刘姓皇帝,而刘表等人甚至可以自立为帝,那个时候曹操怎么可能废汉自立呢。

原因之三,“当皇帝不如当丞相”,当丞相可以“挟制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舍不得放弃汉献帝这张王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曹操有了汉献帝主张王牌,不仅使曹操的军队成了天子之师,可以举起大棒,责诸侯之“苞茅不贡”。而且有了向天下诸侯“封官许愿”的独特权力,送以胡萝卜。曹操挟汉帝定都许昌时,最害怕兵精粮足的袁绍,于是曹操借天子之名封袁绍为太尉,后又转封大将军。这给袁绍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接受封号等于变相承认了许都政权,也就承认了曹操的地位。如果不接受封号,曹操就分封他人,自己反而落后。袁绍最终接受了封号,于是曹操派出的使者交错于路,玩诸侯于股掌之中。刘备的左将军,孙权的骠骑将军也都是曹操上表汉帝后分封的。曹操的这一特权诸侯当然不服气,有时也会向汉帝上表讨封,但远没有曹操来得便当。曹操当上魏王后,刘备自然想称王,但曹操的魏王是汉帝封的,刘备无法,只能向汉帝写申请的奏折,然后才称王。至于自命难保的汉献帝是否能看到这奏折,是否会批准这奏折,都无关紧要,但刘备仍然要走这个形式,曹操的政治优势于此亦可见一斑。

在剿灭群雄的战斗中,曹操始终打着“匡扶汉室”旗号。但对曹操的真实想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司空军祭酒董昭是最懂曹操心思的人,建安十七年他建议封曹操魏公,加九锡。而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却认为:曹操兴义兵、匡汉室,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宜如此”(《三国志荀彧传》)。曹操当然不高兴,几次冷落他,荀彧“竞以忧死”。另有记载说曹操赐给他食物,打开盒子却是空的,于是饮药而卒。第二年,曹操就被封为魏公。后来也是在这个董昭的建议下,曹操当上魏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恩惠360
2016-04-24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407
采纳率:88%
帮助的人:239万
展开全部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知名人物,用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来形容,都是不为过的。但曹操又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不论是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是到后世,始终都是褒贬不一。曹操不称帝有四个原因:

  1.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3.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4.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白我们回家啦
2016-04-06 · 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43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456万
展开全部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