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石桥的历史概述

 我来答
手机用户11301
2016-05-14 · 超过6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61.5万
展开全部

叠石桥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叠石桥市场享誉全国,名闻海外,但初来市场的人心生疑惑:市场何以“叠石桥”命名? 因为叠石桥并没有石桥啊?其实,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清道光年间,三星横河西段拐弯处,海门县(现海门市)三星镇和南通县(现通州区)川港镇(现川姜镇)交界河边,没有桥梁,行人赶路需绕道而行,十分不便。此处向北不远处有个土窑群,由当地人(今三星叠石村)杨国民创办,被称“杨家窑”。杨家窑窑主见河上无桥,既影响群众行走,又给砖瓦运输带来了困难。于是,他集款建了一座桥,桥墩用石条井字型叠起,造型别致,当地人称之“叠石桥”。
1947年,由于年久失修,桥面损坏,杨家窑窑主又组织筹资修桥。修缮后3块桥板架在两个用石片叠起的桥墩上,称为叠石桥是既形象又贴切。修桥竣工后,当地教师袁以成题字“民国36年修”,请石匠镌刻在桥中央桥板外侧。
1949年9月,政府在桥西不远处建一公办小学命名“叠石校”。桥东侧(属南通县)有一邮政代办所,门面向南,一理发店门面向东,桥西侧(属海门县)有一小店,出售糖果、花生,人员交流变多,商品销售开始出现。
1956年开始,有少数农户将蔬菜、禽蛋等农副产品拿到叠石桥边销售,就在桥边、路旁、田头随地摆摊,先到先摆。以后逐渐增多,形成农工副产品的集散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当地人渐渐把自己做的刺绣、自己家纺的老布、蓝印花布等商品也拿来买卖,家纺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970年三星乡建独立水系,叠石桥被拆除,筑成泥坝。桥没有了,但叠石桥作为地名沿用了下来,当地人都叫做“石桥头”,于此同时,桥没有后市场依旧活跃,家纺类产品买卖规模扩大。
1978年之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工副业生产受到限制,叠石桥成了农民进行商品交换活动和躲避打击的避风港,其中刺绣、枕头、被罩等买卖数量继续增多,市场发展逐渐成熟。
1982年12月,叠石桥市场成立。
1984年,叠石桥市场得到海门县工商局认可,正式成立叠石桥市场贸易服务所。
1987年,经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该市场定名为“南通市三星叠石桥绣品市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纺业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品种款色由少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目前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已辐射到叠石桥周边1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业集群特征鲜明,市场成交活跃,以叠石桥家纺为核心的纺织产业链非常完善。产品畅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罗马尼亚、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12月,三星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名镇”。2008年叠石桥地区家纺市场成交额突破250亿元,成为全国家纺产业最大的交易中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