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二中的人物介绍
一路耕耘一路歌
——访临沂师范学院副院长韩延明
“人应该是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奋斗才能有不断的收获,才能有不断的成功。就象我们种田一样,因为只有不断地耕耘播种子,才能不断地长出新苗,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韩延明,男,汉族,1959年1月生,山东省肥城市人,中共党员,高等教育学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曾任临沂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山东省人大代表,临沂市政协委员,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7年3月至2000年1月先后担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院长、院长(所长),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先后担任原临沂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担任临沂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3年3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
1988年至1989年受国家教育部委派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学习,2007年至2008年受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委派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参加高级公务员的培训学习。兼任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沂蒙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高教管理研究博士团队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沂蒙博士联谊会会长。 正是因为抱有这样一种信念,韩延明这位农家子弟,才会从一个高中毕业生不断地成长、成熟、成才、成功,从村、镇干部到大学生,再到硕士生、博士生。在近30年的奋斗历程中,他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一路拼搏,一路凯歌。如今,韩延明已是临沂师范学院副院长、临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全国知名教授、研究生导师(已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学研究会秘书长,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校教授。他还是曲阜师范大学首届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曾荣膺“山东省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山东省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和“曾宪梓高师教师奖”;主持和参与了8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和乐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获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高师公共教育理论课课程体系研究与实验”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于贡献突出,2001年韩延明作为山东省为数不多的人员之一被推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如今,韩延明已相继被推荐入选于《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中华当代名人辞典》和《中国百科学者传略》等权威性大型传记辞书中。
在采访过程中,我始终被韩延明博士那种强烈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感动着。他的每一步奋力攀登和每一次喜获成功,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韩延明1975年从肥城二中毕业回乡之后,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队长、党支部副书记、管区团总支副书记,后来被抽调到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工作。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他,在这些岗位上都干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因此,1976年便被推荐到当时的边院公社任党委常委兼团委书记,成为当时整个泰安市公社党委常委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这一工作岗位上,韩延明干得非常出色。团的工作还被山东省树为典型。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从政前途一片光明的他,此时竟然选择了上大学,成了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当时我的父母还是非常支持的,周围的同事有的比较支持,有的不很理解。有的说,没必要去上学,上学不就是当个老师嘛。但是我觉得自己年轻,需要知识,需要用理论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能够作出成就和贡献。”
后来曾任肥城市纪委副书记的刘玉梓是当时边院公社的党委书记,是他热情鼓励韩延明参加高考的。韩延明被曲阜师范学院录取之后,老书记十分高兴,一向主张勤俭节约的他,竟然破例摆了两桌酒席为韩延明送行并当场赠诗一首。
说起为什么报考师范院校,韩延明讲了这样一件事。
“我在边院公社任党委常委兼团委书记的时候分管教育。我干事很认真,既然叫我分管教育,我就得进行调查研究。我自己骑着自行车,带着馒头、咸菜,到那些偏远山区,到那些小学、中学去进行调查。调查以后我就给党委写了调查报告,呼吁尽快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当时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办学条件很差,可以说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凳子,伴随着一窝泥巴孩子'。我把当时的‘教室'概括为四句话,叫作‘打着垛的墙,顶着柱的的梁,张着嘴的门,闭着眼的窗'。到山区看看,我从内心里感受到中国的教育太需要改造了,中国的教育太需要发展了。所以当时我就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师范院校。”
当韩延明迈进大学门槛儿时,对教育他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知道要改变教育的现状,要想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的水平,必须懂得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必须掌握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由此来讲,教育学对教学的武装就非常重要。”
这些认识促使着他产生了更高的目标追求。1981年,我国第一次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韩延明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跟随全国著名教育家陈信泰教授学习,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时,韩延明因成绩优异被留到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1988年至1989年,又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对中澳教育管理的理论、制度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英文专著《中澳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比较研究》。这次出国,使他眼界大开。通过学习比较,韩延明发现,国外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在某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相反,研讨式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回国后,他创新性地提出改革传统的教育观、推行研讨式教学等理论,并在所教的班级中进行具体实验,取得成功,在当时国内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由于教学成绩显著,教育理论贡献突出,1995年韩延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教育理论,1998年,韩延明又负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师从全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授攻读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我是晋升了教授之后又去读博士的,有人劝我说,你何必再去受那个苦?但是我想,我还要上一个台阶,为的是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这样才能写出更有水平的高层次的东西来。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一个方面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思路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
在教育学这片亟待开垦的研究领域里,韩延明忘我地耕耘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大量的教育论著,拜访了很多教育界名人,撰写了不少的教育论文,对教育学的认识和理解再一次得到拓宽和深化,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也再一次得到优化与升华。由他撰写、主编或参编的学术专著、译著、教材、辞典等达19部,其中《大学教育现代化》、《管理学新论》、《教育学教程》、《高校目标管理导论》等书已多次再版印刷。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定稿的《大学理念论纲》一书也将在近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他还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求是》、《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及澳大利亚《教育管理》、新加坡《中教学报》、日本《亚洲文化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报刊杂志上,用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达18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文摘周报》、《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由他主持、参与的课题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省教育厅等优秀成果奖的就达18项。此外,他还注意深入基层,在大、中、小学作各种学术报告累计达1200余场,备受欢迎,深得好评。
教学相长,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韩延明,在教育教学方面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总是能够出人所料的推陈出新,其教学理念、管理模式独特而富有创新。早在1986年担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时,他就提出: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尤其是他赴澳大利亚访学之后,其教学思路更加明晰,教育理念更加超前。对照中澳教学的差异,他提出研讨式教学。这一教学实验,后来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还倡导教师们大胆改进教学方法,用发展的思维、创新的理念进行教学。由他主持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国家“九五”规划中承担的“和乐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课题立项,最终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韩延明在担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期间,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他将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从1个专业发展到6个专业,从最初的1个硕士点发展到6个硕士点,使教育系一跃而成为当时该校硕士点最多的单位。
2000年2月,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韩延明被任命为临沂师范学院第一副院长,分管全院教学、科研、职教、外事、学报等项工作。知识渊博、意识超前的他一到该院就与其同事们酝酿提出了超常规、跨越式、突破性发展的思路,确立了“教学为本、质量立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并为全院1600余名教师和干部分别作了“师德与学养”和“管理艺术漫谈”的学术报告,要求教师和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从2000年到2002年,他们相继以“制度创新年”、“教学质量年”和“办学效益年”来改革创新。在全院实行竞聘上岗,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了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推行网络化教学,实施“硕士化”工程,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使全院教师树立起了大学教育的理念,确立了本科意识,懂得了如何跟上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与时俱进、与时俱新。
临沂师范学院的事业发展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得到了老区人民的普遍认可和赞同。而学业、事业双丰收的韩延明,却没有半点儿停歇脚步的想法。
“很多人说,你现在是‘三高人才'了,你是高职称(教授)、高学历(博士)、高级别(厅级干部),也行了,以后就好好地清闲清闲吧。但我认为,事业发展没有止境。社会在发展,信息在增多,教育也在时时创新,你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我想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在这个岗位上切实不负重望。再一个就是在自己所分管的工作中能够做出一些成绩,以确实无愧于‘三高人才'这个称号。”
如今,韩延明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积极筹建未来的临沂综合性大学,用他的话说,将来的临沂综合性大学要建成集园林化、现代化、国际化和社会化于一体的多功能、高质量、有特色的大学。
在韩延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座华尔街牛的雕塑,此牛形体健壮,气势磅礴,给人以冲天生气。
“这个牛是在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门前的一个‘巨牛'雕塑,人称‘华尔街牛'。我感觉到这个牛体现出了一种拼搏的精神和执着的追求,显示出了一种力量和希望。作为我来讲,也应当象这个牛一样,在高等教育这块田园里,进行不懈的耕耘,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我要时时处处用它来激励自己,‘俯首甘为孺子牛',象一头老黄牛那样勤奋工作。”
“忠心红似火,意志坚如钢。胸怀凌云志,前程更辉煌”。这是边院公社老书记刘玉梓在韩延明1977年考上大学时写在给他的笔记本上的临别赠诗。近30年来,韩延明虽然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但却一直珍藏着这个笔记本,这四句话早已铭刻在了他的脑海中。他说,我是一个‘流浪儿',是老书记的勉励,激励着我这么多年来,不管身处何方,都不忘奋斗进取、耕耘劳作。
“我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个人大多数是吃方便面。厦门大学依山傍海。一般我吃完晚饭就到海滩上去散步,经常听到广播里放陈星的《流浪歌》。我现在一唱《流浪歌》就热泪盈眶。我这个人多年来也是四处奔波,到处‘流浪'。从肥城到曲阜,又从曲阜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回来以后又到厦门,从厦门回来又到了济南、临沂,换了不少的地方。所以,我有时候唱《流浪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念,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自己的心情,求学容易吗?求学也很苦。”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人的生命,犹如春夏秋冬。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回忆与检索。”为了秋天的收获,为了回报大地母亲的馈赠,为了重谢朋友、亲人与同事的关照和支持,为了将来美好的回忆与检索,韩延明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大学教育这块田园里劳作着:春天播种,夏天耕耘,认真地践行着他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的教育理念——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点点心血乐育英才泽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