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其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3、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5、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族资产阶级都各有局限性,无法成功领导中国的民族革命,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可以带领群众完成反帝反封建,驱除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任务。
扩展资料
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民主主义革命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虎门销烟;
2、洋务派——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改革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与历史的潮流不符;
3、农民阶级: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结果失败,启示农民阶级有着深厚的局限性所以不可能达到救国的目的;
4、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革命派——辛亥革命,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有着两面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
6、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期间经历了五四运动,土地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启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扩展资料
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
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
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社会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任何一种社会的变迁必然不能脱离这三个层面。
就近代的中国而言,历史的逻辑是这样的:西方冲击——中国反思和变革: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或清末新政,它们首先都是为了应付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形成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闸门;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内忧外患下逐渐要求改良政治、开放政权、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于是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变革——戊戌维新粉墨登场;
戊戌维新失败了,可戊戌维新所开拓的历史道路最终不可逆转,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打击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将维新派的主张付诸实践,从而将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共和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民国,但中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国有其名无其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前者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尽管有进步的一面,但没有提出符合社会前进趋势的先进主张;后期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最先研究资本主义,但没有实施。后者少有作为,没提出进步主张。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谋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脱离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故他们的探索失败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一系列暴动,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开创了民主宪政的先河。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不敢发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等局限性,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没有改变“两半”社会的局面。
民族资产阶级:谋求建立宪政民主国家,以代表议会制度取代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但解放战争期间,资本主义濒于破产,第三条道路行不通。
总结经验与启示:
以上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人指出了奋斗的方向,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专制,但都脱离了群众,都没有完全依照当时的国情来寻找适合中华民族的出路。
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旧式的农民革命更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才能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