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的创作背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省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写《送别》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境遇?或者当时他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省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写《送别》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境遇?或者当时他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谁回答一下,感激不尽
展开
 我来答
那个闪电
高粉答主

2019-04-11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3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9万
展开全部

《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

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1911年李叔同回国后,他所做填词歌曲《送别》采用的正是《旅愁》的曲调,伴奏谱也基本一致。

扩展资料: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CHXH3651
2010-06-06 · TA获得超过11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7万
展开全部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参考资料: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132325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748d806
推荐于2017-12-17 · TA获得超过6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这是李叔同准备剃度前写的诗,一是要告别红尘,而是要告别朋友、妻子与雪子。(李叔同在日本求学时是雪子家的房客,两人是渐渐日久生情的,到他剃度后仍然找过他,可以参照文章《菩提树下的红尘恋》,里面有!)总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送别时的情景;第二段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是总结。

PS:很辛苦才弄好,选我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最强大脑花
推荐于2017-10-13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最强大脑花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13130 获赞数:39422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李叔同写《送别》的背景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请叫我王老大
2019-12-23 · TA获得超过927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万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695万
展开全部
《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

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1911年李叔同回国后,他所做填词歌曲《送别》采用的正是《旅愁》的曲调,伴奏谱也基本一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