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16-11-18
展开全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一般包括认读力、
理解力、
记忆力以及阅读的速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
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它承担着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一
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将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
既要重视阅读理解的教
学,又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阅读理解的教学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
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就是一个信息的收
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树立
大语文观。
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
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
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教学
中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拓展阅读指的是:
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
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
阅读与整理,
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
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
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
。这是非常有道
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
(
一
)
、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
对同一
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他们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
理解”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
更好的体会鲁
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
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
事、生平、名言等)
。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
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
在学生心里留下的
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
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
《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则好
处,就是能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
前搜集,
如
《十里长街送总理》
、
《草船借箭》
等课文。
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更接近事件、
人物,
由此走进课堂,
学生就轻松了。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
“心理近区”
吧!
(二)
、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
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而将某一阅读对象
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
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在教学
《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
我在
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
为学生提供一篇
《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
风的课外材料。
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
整合,信
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记得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
,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
《人类的秘密仓库》
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
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
、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
“大语文”
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
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
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
“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
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
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
变傻了,
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
做到了。
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教
《草船借箭》
,
便把学生带向三国;
教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
。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
走向老舍。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
带向现代文化;
带向中华
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二、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
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
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
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
口、耳、
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
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就是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的道理吧。
显然,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
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
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
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
》这类
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
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
送总理的悲痛情
景,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
依惜别之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为了达到以上目
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
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
、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
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
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
体
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
、
《林海》
、
《可爱的草塘》等这类
意境深远,
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
的语调、
语速,
有感情地朗读。
如教学
《草原》
中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
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那里的天
/
比别处的天
/
更可
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
/
是那么明朗,使我
/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
/
愉快。
”通过这样
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
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
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
中,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如朗读感情浓郁,
语言优美,
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
,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
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
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
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
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
、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
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
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
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
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
正体会到:
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
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也确实
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
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
教师在指导
朗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
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
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
为真正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
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
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
,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
爱的农村少年形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
多次与文字接触,
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
、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
、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
、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
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不
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
《将相和》
一文时,
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
要引导学生抓住
“很不服气”
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
得急重些;
”
;
“得给他个下不去”
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
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
“
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
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
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对比,哪
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
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
趣。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
有意识地依据教材,
抓住重点
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
理解课文,
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
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
我深深地体会到,
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拓展性阅读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
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阅读能力一般包括认读力、
理解力、
记忆力以及阅读的速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
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它承担着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一
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将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
既要重视阅读理解的教
学,又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阅读理解的教学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
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就是一个信息的收
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树立
大语文观。
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
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现实生
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
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教学
中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拓展阅读指的是:
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
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
阅读与整理,
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
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
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
。这是非常有道
理的。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
(
一
)
、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
对同一
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他们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
理解”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
更好的体会鲁
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
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
事、生平、名言等)
。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
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
在学生心里留下的
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
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
《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则好
处,就是能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
前搜集,
如
《十里长街送总理》
、
《草船借箭》
等课文。
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更接近事件、
人物,
由此走进课堂,
学生就轻松了。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
“心理近区”
吧!
(二)
、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
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而将某一阅读对象
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
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在教学
《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
我在
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
为学生提供一篇
《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
风的课外材料。
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
整合,信
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
记得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
,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
《人类的秘密仓库》
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
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
、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
“大语文”
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
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
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
“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
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
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
变傻了,
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
做到了。
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教
《草船借箭》
,
便把学生带向三国;
教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
。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
走向老舍。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
带向现代文化;
带向中华
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二、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
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
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
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
口、耳、
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
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就是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的道理吧。
显然,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
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
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
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
》这类
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
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
送总理的悲痛情
景,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
依惜别之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为了达到以上目
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
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
、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
就必须依据教材,
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
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
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
体
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
、
《林海》
、
《可爱的草塘》等这类
意境深远,
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
的语调、
语速,
有感情地朗读。
如教学
《草原》
中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
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那里的天
/
比别处的天
/
更可
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
/
是那么明朗,使我
/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
/
愉快。
”通过这样
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
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
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
中,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如朗读感情浓郁,
语言优美,
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
,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
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
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
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
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
、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
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
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
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
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
正体会到:
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
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也确实
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
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
教师在指导
朗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
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
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
为真正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
“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
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
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
,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
爱的农村少年形象。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
多次与文字接触,
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
、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
、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
、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
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不
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
《将相和》
一文时,
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
要引导学生抓住
“很不服气”
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
得急重些;
”
;
“得给他个下不去”
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
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
“
秦王我都不怕,
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
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
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
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
让学生对比,哪
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
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
对己和的高
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
趣。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
有意识地依据教材,
抓住重点
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
理解课文,
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
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
我深深地体会到,
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拓展性阅读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
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