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酸、苦、甘、辛、咸,
这五味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运用广泛。我们常用的词汇里,把人生际遇和心理情绪合起来说的很多: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苦乐忧喜、愁怨嗔怒、愉悦舒畅、生死歌哭。一个健康的生命,他的心理情绪应该是“五味俱全”而又不会“打破瓶子”。
扩展资料:
金代张元素认为“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他根据《黄帝内经》脏腑苦欲、虚实的补泻原则,提出了五脏五味补泻的具体用药范例。如治肝,辛散之以川芎,辛补之以细辛,酸泻之以白芍;治脾,甘缓之以甘草,甘补之以人参,苦泻之以黄连等等,构成了其独特的药法体系,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味可影响到阴阳的盛衰,从阴阳属性上分,气属阳,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者为阴中之阳;从五味运动转化而言,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泄属阴,咸味涌泄属阴,淡味渗泄属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味
wǔ wèi 1.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另一说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其实甜就是甘,辣就是辛。 2.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3.佛教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五时之教。见《涅盘经》卷十四。 4.现代科学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即酸、甜、苦、咸和鲜。 5.中医认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觉口有酸甜苦辣咸,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有病起。 (注意:五味(酸甜苦辣咸)和人的五种味觉(酸甜苦鲜咸)不一样,五味中的"辣",与"麻"一样算是一种痛觉)
[编辑本段]含义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编辑本段]确定依据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 多酸味能敛肺涩肠; 多苦味能降泄燥湿; 多咸味能软坚散结; 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编辑本段]所示效用
(一)、辛 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 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 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 (五)咸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编辑本段]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编辑本段]典故
【五味】 (梵pan~ca rasa^h!,藏ro-ln%a) 在佛典中,五味有时亦指碱、苦、酸、辛、甘之五味。但是,与佛教教义之说明有关之五味,则指《涅盘经》所举的譬喻,亦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天台宗藉此五味配以分判佛一代教法的五时。北本《涅盘经》卷十四〈圣行品〉云(大正12·449a)∶‘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 依《四教仪》所说,以五味配属五时有二意∶(1)约教相生,谓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乱,华严等五时教也顺次相生。(2)约机浓淡,就五味的浓淡论所被得益的浅深。 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论五味时,更立前番、后番之别。前番五味系经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以至于法华,而以法华为后教后味;后番五味为在法华座上为未入实者更以般若淘汰之,方令入涅盘,是以涅盘为后教后位。 五味虽次等相生,但后四味非直接由牛所出,因此以之喻五时同是佛说,其义不明,故天台大师举日光三照的譬喻,以阐明五时皆是佛说。 天台宗广用五味作喻,有四义∶ (1)喻一代五时,如以上的说明; (2)喻毒发不定; (3)总喻凡夫与四教; (4)别喻四教的行位,即藏通别圆四教各具五味。 约圆教而言,内凡相似位以义立小乘内凡位中四善根之名,初信如暖,二信至七信如顶,八、九、十信如忍及世第一法,更加住上作五位,以对五味。 依《四教仪》所说,以五味配属五时有二意∶(1)约教相生,谓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乱,华严等五时教也顺次相生。(2)约机浓淡,就五味的浓淡论所被得益的浅深。 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论五味时,更立前番、后番之别。前番五味系经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以至于法华,而以法华为后教后味;后番五味为在法华座上为未入实者更以般若淘汰之,方令入涅盘,是以涅盘为后教后位。 五味虽次等相生,但后四味非直接由牛所出,因此以之喻五时同是佛说,其义不明,故天台大师举日光三照的譬喻,以阐明五时皆是佛说。
[编辑本段]食物的五味
食物按其“味”可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类。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 酸味食物:西红柿、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 辛味食物:生姜、大葱、洋葱、辣椒、韭菜等。 咸味食物:海产品、猪肉、狗肉、猪内脏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释义】酸:酸味能收能涩;苦:苦味能泻能燥;甘:甘味能补能缓;辛:辛味能散能行;咸:咸味能软坚润下。
【概念】《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本文以五行生克规律,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疾病的关系,故名。
【中医应用】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五脏对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
根据“同气相求”五味各走其所喜的理论,水能克火,若人体心气本虚,又摄咸过度,则可导致肾水太甚乘火,水气凌心;反之,若见心火亢盛证又为咸味所宜。
五色五味所入在古代中医学中指导中药的药物归经的判别方法之一,是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的不同,进行归经的方法。如味辛、色白入肺经、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经、小肠经等,都是以药物的色与味作归经依据的;此外还有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为归经的依据,如磁石、代赭石重镇入肝,桑叶、菊花轻浮入肺;还有以形、气归经的例子,如麝香芳香开窍人心经,佩兰芳香醒脾人脾经.连翘象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等。
顺便说下人的五种味觉:酸、甜、苦、鲜、咸。这与五味不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