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故的角度赏析别云间
2016-12-14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英雄.明清之交,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甲申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清兵大举南下,江南人民奋起抵抗,许多知识分子奋起投入.江南抗清斗争之激烈,为史所罕见.夏完淳之父夏允彝是民末有名学者兼诗人,曾和陈子龙一道组织入社,一起组织、参加抗清斗争.完淳生而早慧,天赋很高.据说他七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就留心国事,“低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明之后,“揭竿报国,束发从军”,十四岁随父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岁被捕壮烈殉国.
这首诗题为“别云间”,是作者被捕即将押赴金陵时所作.壮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决心,所以“别”乃决绝的“永别”,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别”看.“云间”为上海松江的别称,是作者家乡,这是作者诀别故乡父老的壮烈诗篇.
全诗共八句,章法承转自如,说明诗人心境坦然,视死如归.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战斗行踪,表现对家乡的眷眷之心.作者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周围地区,前后奋战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称“三年羁旅”.而归乡不久,就被捕入狱,又告别家乡去南京受审,所以说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诗中常典,后成为不忘家乡故国的“囚犯”的代称,暗含处境再险恶,也不忘家乡的隐衷.“又”字束发无限感慨,进日一别,永远也无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联紧接首联,所抒之情扩展到对整个国家败亡后的极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自己空有复国壮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泪满襟.“无限”之泪,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还化用前人诗句,寄寓了国恨家仇无处伸张的愤激之情.“谁言天地宽”,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争,那么还算什么宽广辽阔!用反问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鸣.
第三联表情达意深沉悲壮.“已知泉路近”,是说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这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有着意贯长虹的浩然正气.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以下笔锋一转,“欲别故乡难”,又表达对故园父老乡亲命运的担心,对父母妻子难以割舍的柔情,这是儿女情长,却并非英雄气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实体现,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丰满.
尾联卒章言志,显示诗人崇高的品质和不屈的斗志,情绪上造成全诗高潮.“毅魄”出自屈原《国殇》,说明自己将为国捐躯,用典恰当而而含意无穷.它紧承“欲别”句,言今日告别再当返乡,只能是魂魄归来和亲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决心和对故园的热恋.“灵旗”,借典指抗清旗帜,诗人期望家乡的亲人们,要继承遗愿高举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为魂魄也还要为抗清事业鼓劲加油,这信念执着而顽强.正像作者《狱中上母书》所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时,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动不已.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英雄.明清之交,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甲申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清兵大举南下,江南人民奋起抵抗,许多知识分子奋起投入.江南抗清斗争之激烈,为史所罕见.夏完淳之父夏允彝是民末有名学者兼诗人,曾和陈子龙一道组织入社,一起组织、参加抗清斗争.完淳生而早慧,天赋很高.据说他七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就留心国事,“低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明之后,“揭竿报国,束发从军”,十四岁随父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岁被捕壮烈殉国.
这首诗题为“别云间”,是作者被捕即将押赴金陵时所作.壮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决心,所以“别”乃决绝的“永别”,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别”看.“云间”为上海松江的别称,是作者家乡,这是作者诀别故乡父老的壮烈诗篇.
全诗共八句,章法承转自如,说明诗人心境坦然,视死如归.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战斗行踪,表现对家乡的眷眷之心.作者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周围地区,前后奋战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称“三年羁旅”.而归乡不久,就被捕入狱,又告别家乡去南京受审,所以说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诗中常典,后成为不忘家乡故国的“囚犯”的代称,暗含处境再险恶,也不忘家乡的隐衷.“又”字束发无限感慨,进日一别,永远也无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联紧接首联,所抒之情扩展到对整个国家败亡后的极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自己空有复国壮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泪满襟.“无限”之泪,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还化用前人诗句,寄寓了国恨家仇无处伸张的愤激之情.“谁言天地宽”,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争,那么还算什么宽广辽阔!用反问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鸣.
第三联表情达意深沉悲壮.“已知泉路近”,是说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这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有着意贯长虹的浩然正气.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以下笔锋一转,“欲别故乡难”,又表达对故园父老乡亲命运的担心,对父母妻子难以割舍的柔情,这是儿女情长,却并非英雄气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实体现,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丰满.
尾联卒章言志,显示诗人崇高的品质和不屈的斗志,情绪上造成全诗高潮.“毅魄”出自屈原《国殇》,说明自己将为国捐躯,用典恰当而而含意无穷.它紧承“欲别”句,言今日告别再当返乡,只能是魂魄归来和亲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决心和对故园的热恋.“灵旗”,借典指抗清旗帜,诗人期望家乡的亲人们,要继承遗愿高举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为魂魄也还要为抗清事业鼓劲加油,这信念执着而顽强.正像作者《狱中上母书》所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时,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动不已.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展开全部
《别云间》
明代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赏析: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明代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赏析: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好
追答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主旨
这首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
“羁(jī)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
“云间(jiān)”:
旧时松江府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后人因此称松江为云间。 )松江府约为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直至海边的整个区域,即今上海松江西部华亭,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