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材料1某公司为了扩大营业规模招聘新员工。2009年3月,通过大范围的招聘会和网媒宣传,以“高收益、新兴产业、自主性强”等优势集结了数百人参与,经过层层面试最终留... 案例分析:

材料1
某公司为了扩大营业规模招聘新员工。2009年3月,通过大范围的招聘会和网媒宣传,以“高收益、新兴产业、自主性强”等优势集结了数百人参与,经过层层面试最终留下40人进入试用期。但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冲着这种令人诱惑的宣传标语慕名而来。其实根本就不懂或者对这个新兴行业没有概念。其中大多数学历为专科,抑或高中毕业但有工作经历。
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公司首先通过集中式的培训全面讲述关于市场以及相关理论上的知识,以备日后工作打好基础。而在此期间,人员普遍认为学习的东西与之前所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市场中确实存在如宣传中所说的“高收益 新兴 且自主”的现象,但是依旧属于推销产品,需要非常出众的销售欲望和业绩才能支撑起这所谓的高薪。有11个人在这期间离开了这家公司。
公司对此现象极为关注。通过逐一的谈话了解,排解了大多数人的忧虑。增强员工的自信心等。在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实际操作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联系潜在客户群体,通过电话等形式进行讲解推销。在这期间,公司规定如果达到转正条件即可转正。而并没有签署任何纸质材料。一方面给试用员工一定压力,另一方面也引起了跳槽的缘由。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之后,很多试用员工都是因为种种不满而相继离开。最终只有3人留了下来,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收获。
公司在看到这种状况下商议作出批准,由于3人中2人的条件已经符合,所以给予转正,另一人等待下一批进行。残酷的现实另未转正的一人跳槽到其他同行公司,在之后2个月中迅速发展,并成为了公司部门骨干成员。

材料2
公司人事部总结上一批招聘情况,认为由于宣传力度过于正面化,并没有真实体现出其工作的两面性。所以决定在接下来的一批招聘中改变原有思路,把招聘条件调高:只招本科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毕业或有相关从业经历的人员。面试过程中通过3层选拔,对行业的了解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工作的正确态度等考核最终确定此次招聘试用员工9人。相比此前,在专业性及适应性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公司也将重点培养这批员工。
同样,起初经历培训及实际操作环节。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招聘的人员普遍学历比较高,应变能力比较强,面对面试官的问答均能娓娓道来。而同样是经过3个月的口头试用期后。均以待遇不好,没有希望等原因相继离开,最终剩下2人。对于此,公司人事也较为困惑。难道我广撒网不行,精心挑选,还是不行么?

问:通过分析以上2个案例,我们能发现什么,应用人力资源理论加以分析解释。公司人事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展开
 我来答
楼又镶C6
2010-06-07 · TA获得超过1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5万
展开全部
1、该公司招聘需求分析做的不够准确。
在没有做好需求分析的前提下,就着手招聘,做尽所有面子工程,但所招聘上来的人员素质并不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划。招聘之前,要根据所需岗位详细定义出所需的人员素质。包括学历,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性格,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等。在筛选过程中,要编写合理的职业能力测评,使招聘的员工符合度风险上降到最低。而且,在试用期内,对待员工的考察也不要掉以轻心,时刻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阐明公司的政策与发展的合理性。
2、培训时过重的宣传公司,而忽略了员工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招聘面谈时,要对企业感兴趣的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让员工清楚,长远的发展规划是需要各种细节组成的。随后的入职培训,试用期培训都要做到双向沟通,即让员工了解我们公司,并对组织发展与政策产生共鸣,并且企业要尽力的了解员工,对他们的情绪,疑问做到第一时间的合理解答。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智咨询
2024-08-28 广告
属于压力面试,指有意制造紧张,以了解求职者将如何面对工作压力。面试人通过提出生硬的、不礼貌的问题故意使候选人感到不舒服,针对某一事项或问题做一连串的发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无法回答。其目的是确定求职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在压力前的应变能力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智咨询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