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怎样上好高三生物试卷评析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做好课前准备
1.1备课
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重视,把讲评课真正当成“课”来对待。首先要明确《学科指导意见》、《课程标准》和当年《考试说明》的要求,理清近几年出题规律和趋势,确定讲评的目的;其次要确定哪些题略讲,哪些题重点讲,讲什么方法;用什么方式讲,讲到什么程度;最后要明确学生的出错点及原因,如何对症下药。
1.2批阅
认真批阅试卷,在批阅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特别是主观题,哪种类型的题答得好,哪种类型的题答得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卷面上典型的错误要指出原因,对富有创意的解答要写上肯定的评语,并做好摘记。
1.3数据统计
逐个题地统计学生的得分与失分情况,计算出每道题的得分率。一般来说,错误率最高、涉及多个知识点交汇的和解题思路较宽的综合题应是讲评的重点,而对错误率较低而又有启发性的题也需重点讲评,使其他学生能及时借鉴,并防患于未然。
1.4归类分析
归类:根据试卷中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错误类型,进行归类。按知识点,将试卷涉及同一知识点或相近知识点的题归到一起;按解题方法,将试卷中用同一解题方法或涉及同一生物学知识的题归到一起;按错误类型,如“概念不清”、“出现知识漏洞”、“运用知识能力不强”、“粗心大意”等归到一起,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致错的原因留下深刻印象。分析:由试卷数据和错误类型反映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知识点是否讲透、讲全,过程和方法是否渗透,教法是否恰当;然后才找学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答题规范或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
1.5反思解法
学生在解题时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而这些可能是教师事先没有注意到的。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点,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①有没有更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解法;②有没有更好的解法;③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④是不是学生易接受的方法;⑤是不是少考虑特殊情况。
1.6制定讲评方式
一般来说,试卷讲评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归类讲评: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试题,把试题如上分成若干类,归纳起来讲,可以强化某个知识点、解题思路和方法,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②重点讲评:适用于试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试题,主要突出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③学生讲评:适用于整体难度较小的试题。教师集中点评少数共性错误,主要由学生根据答案自己来更正、讨论、纠错,教师适时指导。
2 课堂讲评
一堂成功的讲评课,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应关注讲评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补偿性,关注讲评策略。
2.1共性问题重点讲
一个高明的医生能给病人开出良方,关键在于能诊断出患者的病因。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应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或请部分学生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找出致错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纠正,适时弥补。比如,概念不清是出错的常见原因。在教学实际中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不理想,其直接原因往往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以及对概念的应用和转化不灵活。在讲评时,教师应抓住典型题目,引导学生突破已有认识,排除干扰,得出结论。
案例1: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抗体的合成 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 D 淀粉消化为葡萄糖
分析:本题考点为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抗体的形成和丙酮酸的分解在细胞内完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外液);淀粉的消化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环境。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通过本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概括一下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区别,以巩固学生对内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这样使学生分析一道题,明白一个概念;纠正一道错题,会解一大类题。
2.2重点、难点问题变式讲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变题法,如“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问题,打破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培养思维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可操作的方法;“一题多变”:对那些有较高区分度和适当难度的典型试题要进行深入挖掘,改变试题的提问方式和题型,扩大试题所含的知识内容和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上课的典型例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强化学生对一些重难点问题的掌握。
案例2:由植物向光性原理引出的一系列问题。
植物向光性的原理:单侧光使植物幼苗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转移到背光侧,往下运输,造成幼苗尖端以下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分布多,向光侧分布少,结果背光侧长的快,向光侧长的慢,幼苗弯向光源生长。
基本题:比较图1左右两琼脂块生长素含量,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及结果最好的是( )
分析:根据向光性原理分析以及尽量减少实验个体差异造成的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答案为D。
延伸:凡是能使幼苗生长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的条件,一般都能引起幼苗弯曲生长。
变式1:判断图2中幼苗的生长方向(幼苗内插入的为云母片)。
答案:A向左弯曲生长;B向左弯曲生长;C直立生长;D向右弯曲生长;E不生长;F向左弯曲生长
分析:本题主要让学生从向光性原理中得到启发,学会分析外因或内因造成的生长素分布不均的具体情况和最终造成的植物弯曲生长的方向。
变式2: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图3所表示的生长素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黑点代表生长素的分布)( )
分析:本题有2个考点:(1)生长素分布不均是植物弯曲生长的内因;(2)植物的茎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敏感度高。所以,①②③④⑤中,根据植物弯曲的方向,可判断出长势快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而⑥⑦⑧则相反,长势慢的一侧是因为高浓度抑制了生长。故答案选A。
2.3综合问题拓展讲
讲评时,教师应“借题发挥”,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讲评课的知识辐射功能,以题目为桥梁,有意识地把学生可能遗忘、与本题有关而题目又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强化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
案例3:某动物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N,则这个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含4N的时期是( )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后期
结合本题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DNA的数量变化,总结如表1所示。
特别提醒:次级性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有一个暂时加倍的过程,此时染色体数目为2n,但DNA含量不变。
分析:根据表1及特别提醒,答案为D。
巩固设计:一种动物体细胞中在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为24,该动物体内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其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分别是( )
A 12、12 B 24、48 C 24、24 D 12、24
分析:染色体复制之前(G1期)或染色单体分离之后(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根据上面的表格以及提醒可知,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为4n=24,DNA分子数为4c=24,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12。DNA分子数为2c=12,答案为A。
3 课后补充、完善
根据在批阅和统计归类分析时记录的学生解题中的个别问题,教师应开展课后个别辅导。因为课堂讲评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个别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教师常常无暇关注,通过抽查讲评后的试卷、重做错题等措施,督促学生对易错题、薄弱题、答案正确但思维方法有误的题进行分类摘记、反思,并设计配套变式练习进行巩固,而且在以后的测试中,变换方式复现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概念,在变化中体会方法,让薄弱之处得到解决。
4 讲评课的作用
另外,有些问题只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才能得以暴露。讲评课是通过解题、批阅和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施的补充性教学,目的在于查漏补缺,追求的是解题方法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1.1备课
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重视,把讲评课真正当成“课”来对待。首先要明确《学科指导意见》、《课程标准》和当年《考试说明》的要求,理清近几年出题规律和趋势,确定讲评的目的;其次要确定哪些题略讲,哪些题重点讲,讲什么方法;用什么方式讲,讲到什么程度;最后要明确学生的出错点及原因,如何对症下药。
1.2批阅
认真批阅试卷,在批阅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特别是主观题,哪种类型的题答得好,哪种类型的题答得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卷面上典型的错误要指出原因,对富有创意的解答要写上肯定的评语,并做好摘记。
1.3数据统计
逐个题地统计学生的得分与失分情况,计算出每道题的得分率。一般来说,错误率最高、涉及多个知识点交汇的和解题思路较宽的综合题应是讲评的重点,而对错误率较低而又有启发性的题也需重点讲评,使其他学生能及时借鉴,并防患于未然。
1.4归类分析
归类:根据试卷中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错误类型,进行归类。按知识点,将试卷涉及同一知识点或相近知识点的题归到一起;按解题方法,将试卷中用同一解题方法或涉及同一生物学知识的题归到一起;按错误类型,如“概念不清”、“出现知识漏洞”、“运用知识能力不强”、“粗心大意”等归到一起,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致错的原因留下深刻印象。分析:由试卷数据和错误类型反映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知识点是否讲透、讲全,过程和方法是否渗透,教法是否恰当;然后才找学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答题规范或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
1.5反思解法
学生在解题时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而这些可能是教师事先没有注意到的。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点,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①有没有更贴近学生思维实际的解法;②有没有更好的解法;③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④是不是学生易接受的方法;⑤是不是少考虑特殊情况。
1.6制定讲评方式
一般来说,试卷讲评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归类讲评:适用于难度较大的试题,把试题如上分成若干类,归纳起来讲,可以强化某个知识点、解题思路和方法,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②重点讲评:适用于试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试题,主要突出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③学生讲评:适用于整体难度较小的试题。教师集中点评少数共性错误,主要由学生根据答案自己来更正、讨论、纠错,教师适时指导。
2 课堂讲评
一堂成功的讲评课,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应关注讲评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补偿性,关注讲评策略。
2.1共性问题重点讲
一个高明的医生能给病人开出良方,关键在于能诊断出患者的病因。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应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或请部分学生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找出致错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纠正,适时弥补。比如,概念不清是出错的常见原因。在教学实际中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不理想,其直接原因往往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以及对概念的应用和转化不灵活。在讲评时,教师应抓住典型题目,引导学生突破已有认识,排除干扰,得出结论。
案例1: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抗体的合成 B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 D 淀粉消化为葡萄糖
分析:本题考点为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抗体的形成和丙酮酸的分解在细胞内完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外液);淀粉的消化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环境。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通过本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概括一下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区别,以巩固学生对内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这样使学生分析一道题,明白一个概念;纠正一道错题,会解一大类题。
2.2重点、难点问题变式讲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可通过变题法,如“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问题,打破学生认识的局限性,培养思维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可操作的方法;“一题多变”:对那些有较高区分度和适当难度的典型试题要进行深入挖掘,改变试题的提问方式和题型,扩大试题所含的知识内容和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上课的典型例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强化学生对一些重难点问题的掌握。
案例2:由植物向光性原理引出的一系列问题。
植物向光性的原理:单侧光使植物幼苗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转移到背光侧,往下运输,造成幼苗尖端以下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分布多,向光侧分布少,结果背光侧长的快,向光侧长的慢,幼苗弯向光源生长。
基本题:比较图1左右两琼脂块生长素含量,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及结果最好的是( )
分析:根据向光性原理分析以及尽量减少实验个体差异造成的实验误差的角度考虑,答案为D。
延伸:凡是能使幼苗生长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的条件,一般都能引起幼苗弯曲生长。
变式1:判断图2中幼苗的生长方向(幼苗内插入的为云母片)。
答案:A向左弯曲生长;B向左弯曲生长;C直立生长;D向右弯曲生长;E不生长;F向左弯曲生长
分析:本题主要让学生从向光性原理中得到启发,学会分析外因或内因造成的生长素分布不均的具体情况和最终造成的植物弯曲生长的方向。
变式2: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图3所表示的生长素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黑点代表生长素的分布)( )
分析:本题有2个考点:(1)生长素分布不均是植物弯曲生长的内因;(2)植物的茎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敏感度高。所以,①②③④⑤中,根据植物弯曲的方向,可判断出长势快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而⑥⑦⑧则相反,长势慢的一侧是因为高浓度抑制了生长。故答案选A。
2.3综合问题拓展讲
讲评时,教师应“借题发挥”,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讲评课的知识辐射功能,以题目为桥梁,有意识地把学生可能遗忘、与本题有关而题目又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强化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融会贯通,构建知识网络。
案例3:某动物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N,则这个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含4N的时期是( )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有丝分裂后期
结合本题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DNA的数量变化,总结如表1所示。
特别提醒:次级性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有一个暂时加倍的过程,此时染色体数目为2n,但DNA含量不变。
分析:根据表1及特别提醒,答案为D。
巩固设计:一种动物体细胞中在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为24,该动物体内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其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分别是( )
A 12、12 B 24、48 C 24、24 D 12、24
分析:染色体复制之前(G1期)或染色单体分离之后(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根据上面的表格以及提醒可知,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为4n=24,DNA分子数为4c=24,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12。DNA分子数为2c=12,答案为A。
3 课后补充、完善
根据在批阅和统计归类分析时记录的学生解题中的个别问题,教师应开展课后个别辅导。因为课堂讲评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个别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教师常常无暇关注,通过抽查讲评后的试卷、重做错题等措施,督促学生对易错题、薄弱题、答案正确但思维方法有误的题进行分类摘记、反思,并设计配套变式练习进行巩固,而且在以后的测试中,变换方式复现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概念,在变化中体会方法,让薄弱之处得到解决。
4 讲评课的作用
另外,有些问题只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才能得以暴露。讲评课是通过解题、批阅和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施的补充性教学,目的在于查漏补缺,追求的是解题方法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