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就开始有了语言,后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有的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有的民族有语言又有文字。语言划分为不同的语系,语系又划分为不同的语族。
在中国,大多数民族的语言界限和民族界限是一致的,即同一民族使用同一语言,如汉族使用汉语。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如瑶族使用三种语言;还有的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如回族、满族等民族大多数人已转用汉语。
语言与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关系:
1、首先,语言、认知和概念系统是同步发展的,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的基础。
2、其次,语言认知是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基础。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符号,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社会思想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份与特征,对一门语言的认同也或多或少是对这门语言承载的文化的认同及对社会现实的表达。
3、个体的民族身份意识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一部分。在一定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对这个语境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辨识与吸收,形成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是整体民族国家身份的组成部分。
民族的相互迁移,不同部落之间相互融合,必然力量弱的一方的语言可能慢慢就被强的一方取代。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向外扩张,那么被占领或者被殖民的民族的语言可能会被征服者一方的语言同化。
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有可能他们的语言有的被划分为方言,有的被划分为语种。有的民族人口也不少,但是由于本民族的语言可能由于难讲,也可能难写,所以慢慢的会讲本民族(部族)原生态的语言的人数很少了,而讲其它的语言了。
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把本国的文化推向世界,首先往往就先从语言开始,文化也是代表国家国力的象征。一个国家如果被其他的语言和文化所占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会面临着一定的危险了。
扩展资料:
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它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
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貌执行民族区分功能。
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
首先,语言、认知和概念系统是同步发展的,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的基础。
其次,语言认知是民族文化身份构建的基础。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符号,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社会思想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份与特征,对一门语言的认同也或多或少是对这门语言承载的文化的认同及对社会现实的表达。
第三,个体的民族身份意识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一部分。在一定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对这个语境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辨识与吸收,形成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是整体民族国家身份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世界上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语言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语言谱系复杂,语种数量众多,并且语言(特别是汉藏语系语言)内部方言之间的相似度和可懂度也较一般意义上语言的方言变体更低,以致在中国同一语言的方言经常被国外学术界视为独立的语言。
同源词对语言识别的作用。同一种语言的各方言之间一定要有相当比例的同源词;将属于历史语言学范畴的同源词用于共时方言划分,是借鉴于汉语方言依据古代汉语音韵特征进行方言分区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语言认知与民族身份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