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持课堂纪律管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讨论、梳理、修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作为课堂上的“规则”,让大家遵守。在这些规则中,下面几条是最根本的,因为它指出了师生在课堂上最普遍的四种行为“说”、“听”“讨论”和“插嘴”的注意点:
1、无论是老师,还是某个同学说(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必须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如果谁有想法或不同意见,也要在说的人把意思表达完之后,才能“举手”进行“插嘴”。当想“插嘴”的同学比较多时,要按“举手”的先后顺序由老师点名一个个说,不要抢着说。话说完了就可以自行坐下,不用等老师示意了。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又有了想法,还是按上述的要求进行表达。
2、站起来说的同学要尽量侧身面向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而不能只单单看着老师(或某个同学),不能只对着老师(或某个同学)说。尤其是不能把老师当作课堂的中心,让自己和老师成了“两人对话”,把同学们忘在了一边,这样其他同学也会不耐烦,难免就会吵了。因此,站起来说话或提问的同学要把开头语“老师”改成“同学们”,比如:“同学们,我认为……。”“同学们,我的想法是……”这样说能够直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你说的话中来。另外,坐在左右两边的同学“起立”时要适当地侧过身,而前面的同学“起立”时也要适当地转身。
3、当老师要求大家自由讨论时,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坐在位置上自由安排;当老师要求指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时,那对“说”和“听”的要求就以上述的一二两条为准则。自由讨论(包括其他形式)的开始和结束,要看老师的示意,比如用语言:“现在开始!”“请大家安静!”等等,还可以配合表示“开始”和“安静”的手势,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
4、有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根据利弊,可以在师生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和完善。
1、无论是老师,还是某个同学说(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全班同学都必须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如果谁有想法或不同意见,也要在说的人把意思表达完之后,才能“举手”进行“插嘴”。当想“插嘴”的同学比较多时,要按“举手”的先后顺序由老师点名一个个说,不要抢着说。话说完了就可以自行坐下,不用等老师示意了。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又有了想法,还是按上述的要求进行表达。
2、站起来说的同学要尽量侧身面向大家,眼神要和大家交流,而不能只单单看着老师(或某个同学),不能只对着老师(或某个同学)说。尤其是不能把老师当作课堂的中心,让自己和老师成了“两人对话”,把同学们忘在了一边,这样其他同学也会不耐烦,难免就会吵了。因此,站起来说话或提问的同学要把开头语“老师”改成“同学们”,比如:“同学们,我认为……。”“同学们,我的想法是……”这样说能够直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你说的话中来。另外,坐在左右两边的同学“起立”时要适当地侧过身,而前面的同学“起立”时也要适当地转身。
3、当老师要求大家自由讨论时,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坐在位置上自由安排;当老师要求指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时,那对“说”和“听”的要求就以上述的一二两条为准则。自由讨论(包括其他形式)的开始和结束,要看老师的示意,比如用语言:“现在开始!”“请大家安静!”等等,还可以配合表示“开始”和“安静”的手势,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
4、有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根据利弊,可以在师生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和完善。
北科教育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其实要让学生遵守课堂的纪律是挺简单的事情 ,关键是要老师讲的课要有趣味 ,调动同学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围绕着老师的讲课 , 那样就不会去注意其他的事情 也就不会去吵啦 学生的纪律和班主任的威信也很有关系, 如果大家都怕班主任 那大家也就都不敢...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北科教育提供
2017-12-0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除了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还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方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秩序。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小动作,高声喧哗;你回答你的问题,我说我的话,做自己的事;游戏时热热闹闹,教学任务却落不到实处……因此,课堂秩序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教师面前。新课程改革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那么,如何维持好课堂秩序,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呢?
一、落实课堂常规训练, 形成明确的课堂纪律规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受生动具体的事物,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学生一旦没兴趣,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无序、混乱将使教学无法展开,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课堂纪律规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班级实际,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等。对个别课堂纪律很差的特殊学生,可以特别对待,提出他们能达到的要求,这种特殊情况,要先和全班学生商量好,不然学生会觉得老师不公正。
2.课堂纪律的监督执行。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除了老师当纪律的“裁判”,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发动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发挥集体的力量,人人都是监督者,也都是被监督者,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这样既可以帮助老师管理,减轻老师负担,也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明确做得好会受到什么样的赞扬或奖励,违反了规范要承担什么责任,将受到什么处罚。
小学生好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当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做题目,而有的学生却在嘀嘀咕咕,如果这时,老师对全班说:“你看,XXX做题目做得多认真啊!”保证那些在嘀咕的学生立即端正姿势,自觉地开始做起来。可见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
在奖励的方式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但主要采用非物质性奖励,如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教师可以报以微笑,投以赞赏的目光等。在教师的举手之间,眉宇之间,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
维持纪律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采取一定的惩罚,所谓惩罚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但惩罚要讲究技巧性,不能滥用,更不能进行体罚。有时针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点名叫他回答问题,就是一种惩罚。
奖励与惩罚都能刺激学生正确的课堂行为,但一味地奖励、一味地惩罚都会影响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在纪律管理上,奖罚必须相结合,实习期间我所在班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行了加减分制,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期初发放给学生每人一份课堂行为计分表,表中有姓名、得分、周次等,得分又分成每课得分、一周得分和总得分。
(2)明确计分方法:每周5节数学课,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就应总结学生的表现情况,并点名宣布加减分数,表现突出的、或有进步的可适当加分;表现差的则适当减分;表现一般的则不加不减。加减分值视班级情况而定。
(3)期末,请学生自行算出总得分。将总分转换成一位小数,纳入期末笔试分。加的则在笔试分中加上,倒扣的则在笔试分中扣除。
二、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抓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每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和结尾。可以利用预备铃到上课铃的几分钟,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想想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刚一上课,教师不要急于讲课,要让学生先坐好,检查学习准备情况,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当课上到中间,有些学生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就要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甚至牺牲一分钟时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重新焕发学习热情。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就不要再讲课了,更不要拖堂,可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也可让学生做练习,因为,这时学生已感到困乏,教师如果继续灌输,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2.运用有效的沟通技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沟通技能在课堂中的作用与他们在生活其他方面的作用一样重要。事实上,它们是良好管理的基础。如果不擅长沟通技术,我们形成良好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努力就会受到限制。
3.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是针掉在地上,他也能听出来。”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
4.对待违纪学生要方法灵活,把握好轻重缓急。要明确哪些是可管可不管的,哪些是必须管的,哪些是可以暂缓处理的,哪些是必须马上处理的。小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往往是自制力差,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证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对不服管教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为了不影响全班上课,课后再采用多种方式教育感化。
5.处理偶发事件,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了。所谓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成功地处理教学中意外事件的特殊能力。课堂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是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那是难免的。当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应当善于因势利导,正确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引起的偶发事件占课堂偶发事件的绝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方法都是视问题性质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以消除不利于教学的因素。批评教育能有效地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偶发事件作为突发的事端,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对那些因品德不良引起的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那些因调皮、捣乱、无知等引起的偶发事件则无需采取十分严厉的态度,不必扩大事态,上纲上线;而对那些因自身工作失误或外界干扰引起的偶发事件,要善于出奇制胜、超乎常规地加以解决。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三、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讲课枯燥无味,而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也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呢?
1.授课方法要灵活,张弛有度
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肯定让学生生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知识性要求学生有意注意,趣味性会使学生无意注意。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形成张弛有度,变化有序的课堂节奏。特别是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老师更要注重趣味性,用有趣的知识、有趣的方式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讲课要用谈话法,语言要有幽默感
讲课用谈话的形式容易贴近学生,师生之间也容易互动。一节课便会在提问、回答、设疑、解难、争论的过程中悄然度过。如果教师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是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当然,不能盲目追求幽默风趣而脱离教学实际,那样只能华而不实,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除了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还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方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秩序。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小动作,高声喧哗;你回答你的问题,我说我的话,做自己的事;游戏时热热闹闹,教学任务却落不到实处……因此,课堂秩序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教师面前。新课程改革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那么,如何维持好课堂秩序,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呢?
一、落实课堂常规训练, 形成明确的课堂纪律规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受生动具体的事物,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学生一旦没兴趣,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无序、混乱将使教学无法展开,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课堂纪律规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班级实际,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等。对个别课堂纪律很差的特殊学生,可以特别对待,提出他们能达到的要求,这种特殊情况,要先和全班学生商量好,不然学生会觉得老师不公正。
2.课堂纪律的监督执行。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除了老师当纪律的“裁判”,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发动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发挥集体的力量,人人都是监督者,也都是被监督者,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这样既可以帮助老师管理,减轻老师负担,也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明确做得好会受到什么样的赞扬或奖励,违反了规范要承担什么责任,将受到什么处罚。
小学生好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当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做题目,而有的学生却在嘀嘀咕咕,如果这时,老师对全班说:“你看,XXX做题目做得多认真啊!”保证那些在嘀咕的学生立即端正姿势,自觉地开始做起来。可见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
在奖励的方式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但主要采用非物质性奖励,如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教师可以报以微笑,投以赞赏的目光等。在教师的举手之间,眉宇之间,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
维持纪律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采取一定的惩罚,所谓惩罚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但惩罚要讲究技巧性,不能滥用,更不能进行体罚。有时针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点名叫他回答问题,就是一种惩罚。
奖励与惩罚都能刺激学生正确的课堂行为,但一味地奖励、一味地惩罚都会影响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在纪律管理上,奖罚必须相结合,实习期间我所在班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行了加减分制,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期初发放给学生每人一份课堂行为计分表,表中有姓名、得分、周次等,得分又分成每课得分、一周得分和总得分。
(2)明确计分方法:每周5节数学课,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就应总结学生的表现情况,并点名宣布加减分数,表现突出的、或有进步的可适当加分;表现差的则适当减分;表现一般的则不加不减。加减分值视班级情况而定。
(3)期末,请学生自行算出总得分。将总分转换成一位小数,纳入期末笔试分。加的则在笔试分中加上,倒扣的则在笔试分中扣除。
二、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抓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每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和结尾。可以利用预备铃到上课铃的几分钟,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想想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刚一上课,教师不要急于讲课,要让学生先坐好,检查学习准备情况,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当课上到中间,有些学生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就要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甚至牺牲一分钟时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重新焕发学习热情。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就不要再讲课了,更不要拖堂,可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也可让学生做练习,因为,这时学生已感到困乏,教师如果继续灌输,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2.运用有效的沟通技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沟通技能在课堂中的作用与他们在生活其他方面的作用一样重要。事实上,它们是良好管理的基础。如果不擅长沟通技术,我们形成良好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努力就会受到限制。
3.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是针掉在地上,他也能听出来。”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
4.对待违纪学生要方法灵活,把握好轻重缓急。要明确哪些是可管可不管的,哪些是必须管的,哪些是可以暂缓处理的,哪些是必须马上处理的。小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往往是自制力差,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证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对不服管教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为了不影响全班上课,课后再采用多种方式教育感化。
5.处理偶发事件,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了。所谓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成功地处理教学中意外事件的特殊能力。课堂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是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那是难免的。当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应当善于因势利导,正确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引起的偶发事件占课堂偶发事件的绝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方法都是视问题性质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以消除不利于教学的因素。批评教育能有效地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偶发事件作为突发的事端,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对那些因品德不良引起的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那些因调皮、捣乱、无知等引起的偶发事件则无需采取十分严厉的态度,不必扩大事态,上纲上线;而对那些因自身工作失误或外界干扰引起的偶发事件,要善于出奇制胜、超乎常规地加以解决。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三、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讲课枯燥无味,而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也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呢?
1.授课方法要灵活,张弛有度
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肯定让学生生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知识性要求学生有意注意,趣味性会使学生无意注意。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形成张弛有度,变化有序的课堂节奏。特别是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老师更要注重趣味性,用有趣的知识、有趣的方式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讲课要用谈话法,语言要有幽默感
讲课用谈话的形式容易贴近学生,师生之间也容易互动。一节课便会在提问、回答、设疑、解难、争论的过程中悄然度过。如果教师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是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当然,不能盲目追求幽默风趣而脱离教学实际,那样只能华而不实,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除了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还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方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