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赏析350字,1小时,超过一个字都不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350字,1小时,超过一个字都不行!!!!!!!!!!!!!!!!!!!!!!!!
展开
 我来答
不起眼的小过客
高粉答主

2019-04-04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79
展开全部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

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出自:《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马致远的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鲜明等艺术特点。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叹世之作也能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他的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学长小z在线解答
高粉答主

2019-03-06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840
展开全部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

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87c3808
推荐于2019-09-08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645
展开全部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全曲中,暗喻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涯“。“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详,以字行于世。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青年时期热衷功途。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死后葬于祖茔。早年即参加杂剧创作,从事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状元”之誉。杂剧见于著录的有15种;散曲集有《东篱乐府》。

是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一说字千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郑六玉
2019-10-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8
展开全部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

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使兽爱德华王冠
2020-04-04 · TA获得超过41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一幅秋郊行旅图,寥寥二十八字,不但描绘秋天景色,而且抒发旅人情思
开头三句,一连写了九种景物,交织成一幅多观点、多意象画图。首先映入人们眼帘,是以老树为中心一组:一颗苍老大树,枯藤缠绕,上面还栖息昏暗乌鸦。枯、老、昏三字,带有衰颓、昏暗色彩,其给予人心理效应是压抑。这样,作品一开头,就定下苍凉、灰暗基调
接着镜头转换,出现以人家为中心景物:这户小小人家,流水环绕,小桥横架。这样景观,单独抽出来进行审美观赏,自然是宁静温馨。然而每首作品作为一个系统,其组成要素是有机统一,都服从于一个目的,起着相互支撑、促进作用,否则就不能和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故部分往往视总体性质而改变自己性能。这里小桥流水人家作用,就是因他人之团聚而勾起旅人思家情怀,它能很好引发下文,而使全曲感情指向浑然一体
果然,古道西风瘦马,马上就来了一个对比画面。这是世人所处空间位置和与他作伴之物:古道悠长,西风萧飒,瘦马嶙峋。而古道又意味长途跋涉,西风又意味凉意侵人,瘦马又意味不堪驰驱。行道悠悠,马犹消瘦,人何以堪?这时小桥流水人家诱发对比联想,两两相形,构成及大反差,而隐藏在苍凉画面背后人,已经呼之欲出
这样,再转进一层,就自然逼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情主人公出现,在那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时分,是最容易引起天涯游子寻觅归宿之所愿望,这就无怪这位抒情主人公把自己称为断肠人。由于他出现,不但使古道西风瘦马中隐含人跋涉辛苦之意获得更为显露效果,就连那通篇景物所散发昏暗、苍凉色彩,也得到合理解释:那是人感情外射结果,是烙上旅人情思秋之景色
此曲前三句纯是名词片语组合,没有一个动词,也没有主调语之分,让景物本身去构成内在联系:包括句内联系和句外联系。这种写法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读者想象力,去自由结构画面,而不受语法关系约束;在文字上又干净利落,符合用最经济文学手腕去发挥最大表现力艺术要求。这种手法,前人也曾用过,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但马致远此曲用更为通体和谐一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