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何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如果从人品的角度去评价中国古代的皇帝,崇祯必然能上排行榜,且其排名必然很靠前。崇祯勤政、简朴、仁爱,其当政期间没有后宫干政、没有宦官专权、朝中更没有奸佞当道,那么,这样一位少有的好皇帝,为何成为亡国之君呢?
朱由检
崇祯乃成年即位,这从根本上排除了权臣、宦官以及外戚干政的可能,即位之初,崇祯便能亲掌朝政,大权独揽。崇祯自即位至亡国,始终勤于朝政、力图中兴。然而,这一切明君的典范做派,恰恰是崇祯最大之劣势,使大明限于万劫不复之深渊。
明代政权架构不同于中国以往的任何朝代,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国家不设宰相的先河,国家权力分别由皇权、内阁、司礼监、六部以及相当严密之监察系统组成。至明代后期,在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过程中,皇权之作用明显弱化,其充当的角色更倾向于对各个机构所产生的制衡力。在这种体制下,即使皇帝偷懒怠惰,国家机器仍然能够高效运行并进行自我修复。
然而,勤政的崇祯一出场,所有的平衡均被打破。大明就像一辆高速行驶历史列车,原本高速、平稳的向前行驶,等到崇祯这位优秀车长一上车,先是兼任了驾驶室的驾驶员,又管起了锅炉房,还带头干起了乘务、警务、卖杂货。表面看起来,这辆大明号列车在崇祯车长的带领下,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实际上所有的环节都存在窝工、和怠工,所有的人都睁大眼睛看着崇祯,但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客观的说,崇祯确实面对着一个烂摊子,内有农民起义,满清持续不断的军事压力。但是,情况并没有坏到了极点,直至崇祯灭亡,江南、两户、两广等财赋重地仍然牢牢的控制在朝廷手中,西南与中原地区也大都处于完整状态;此外,天启末年就制定了对满清的战略收缩政策,并发挥朝鲜、东江镇满清后方牵制作用,使辽东战局趋于平稳。崇祯唯一要面对的只是一个农民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明末的农民起义虽然规模宏大,但论起起义军的战斗力,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民队伍完全是战五渣的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之所以越剿越多,并非是明军的战略部署出了问题,而是与之配套的政策出了问题。
崇祯年间,西北连年大旱,政府由于长期在辽东用兵,财政负担严重,致使赈灾救济等工作严重滞后,这才引发流民起义犹如星火燎原。显然,剿灭农民军的手段并不在于怎样用兵,而在于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慢慢消化。这好比在大森林里救火,迎着火头灭火必然会被烧死,只有设立缓冲地带,使火不能蔓延,等能量消耗完毕,火自然就灭了。
能够使农民军土崩瓦解的有效办法便是赈灾和减赋,在农民起义开始蔓延时,政府完全可以针对农民军“不纳粮”的政治主张,免除与西北相邻州县的钱粮赋税,并加强赈灾力度,使农民军失去继续生长的政治土壤。然而,这些原本很容易做到的方法,因为崇祯的参与,变得无法做到。
首先是钱粮不足。钱哪去了呢?其实钱哪也没去,所有的钱都在大明,都集中到以各地藩王高收入人群中去了。明代自朱元璋时代起,就规定皇族子孙不能从事生产、与民争利。洪武皇帝的一番好心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他的子孙已经是遍及天下。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些简单的判断:
朱元璋有十几个儿子,全部都有封地,十几个儿子每个再有十几个儿子??
这么多老朱的子孙不能从事生产,但依然要生活,他们的生活自然要人照顾,自然要有家丁、管家、老妈子、看门的??
这么多人要生活就得要占据大面积的土地,他们有土地就得有无数人没有土地。
以各地藩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在不断的财富积累中,将大明的大多数财富收入囊中,导致天下可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而这些钱最终在流民起义的风潮中,不断的落入到农民军手中。我们知道,著名的李闯王就是专挑有王爷居住的城市攻击,一旦得手,便能获得大量的补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王爷正扮演这资敌的角色。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崇祯在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过程中有多么碍手碍脚。崇祯曾请求国丈为国库捐赠饷银,结果这个家资巨万的老家伙竟然跑到皇后那里哭穷,逼的皇后卖掉首饰给父亲凑了五万两,临了这老家伙只捐了4万两,自己还落下了一万两。自己的岳父都搞不定,崇祯自然也搞不定那些同宗的叔伯兄弟们。
但是,崇祯搞不定的,大明的那些大臣们就未必搞不定,甚至只需锦衣卫带着带着一道圣旨:查某王侵吞百姓财产,圈占百姓良田,致使民怨沸腾,特著革去王爷头衔,家产充公。如此,大明既对百姓有了交代,又增加了财富收入,还保护了这个王爷不至于丧命农民军刀下,最重要的是使农民军断掉了以战养战的成长机能。
福王
然而,这一切,崇祯不可能做到。大明确实有病,而且病得不轻,但大明的病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医治,加上大明的自我修复能力,慢慢恢复健康。然而,朱由检医生给大明这个病患检查过后,直接使用放化疗的治疗手法,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大明便被彻底治死。
崇祯,一个老实人,原本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是皇帝的宝座害了他,而他则害了大明江山。
(不可道人原创,转载需在文章第一行明显连续著名出自:头条号不可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