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为什么?
不相信,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一见钟情,通常我们说一对恋人或者夫妻,当初是一见钟情,其实,这是一种夸大。客观地说,第一面见到一个人,对他产生好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是有的。然后双方深入地接触,发现对方的优点、共同的爱好,热恋或者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个时候,他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就会将这段感情描述为一见钟情。
在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只有“一见钟情”的情怀需倒着回顾。一见钟情,念着这平仄平平的音节,宛如那些起起落落的历史章节,中华上下五千载,无非爱恨情仇,其实不仅咱们中华是这样,哪家的历史又能离得了情呢?却也因为汉语的局限,使得许多问题居然成了千古未解之谜,比如相爱的人追问到“你为何喜欢我”这一根源时,往往语焉不详。
即便是拥有千年的情感书写史,国人还是对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一直显得力不从心。到了清代,终于有一人打破沉默,破译了缠绕在无数人心头的爱情魔咒,即是那简单的四个字:一见钟情。
我觉得日久生情更为可靠。一见钟情是比较脆弱的,经不起任何考验,而且对彼此的性格三观等也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只是对对方外在的欣赏。
很多人说一见钟情钟的是貌,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如果是一个长得特别丑的人,你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不会对她一见钟情。
虽然以貌取人是不对的,但是我们第一眼能看到的还是外在,所以一见钟情只能说是一种欣赏称不上爱情。
一见钟情并不是找不到根由的,很多人幼年的时候会对异性别的父母,也就是女儿对爸爸,儿子对妈妈会害怕而又想去讨好感,儿童由于自己能力的弱小以及对同性别家长的屈服,通常会将这种恋父恋母情结升华,转化成对同性别家长的模仿与学习,采纳父母的性格与价值观,以超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就会造成对像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的人会格外的注意。
其实在心理学上,分析很多的一见钟情的对象,其实就是有着幼年时期自己爱恋过的母亲或父亲模样的异性。